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16):76-80
 中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海疆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即有陆疆又有海疆,中国拥有18000多km的大陆岸线,500m^2以上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n mile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在界定了海疆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中国海疆地理研究的范围、目的、意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海洋战略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权”论的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西方大国的外交战略。对于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而言,制定理性的海洋战略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海权不是海上霸权,而是有限海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是中国海权特殊内涵的根本原因。中国海陆复合型的地理特点又是决定我们只能是具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国家,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特殊性的现实原因。中国一向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解决海洋争端的原则,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自古以来就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由来已久,也曾拥有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先进的航海技术,更出现过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大国和强国,走向海洋是这些国家共同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的世纪。面对这一新的世纪,我们肩负着向海洋进军的历史重任。我国不仅是一个巍巍的陆域大国,也是一个泱泱的海洋大国。在认识和开发海洋上,中国历史上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大的发现及创造。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留下的海贝饰物和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桨,  相似文献   

6.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了沿海国巨大的海洋权力和利益,同时也引发了主权国家间前所未有的海洋权益争端。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伴随与此,相邻国家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也更加突出。中国是亚太大国,在海洋安全事务上既与亚太主要国家有着紧密联系,又与海  相似文献   

7.
 冰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的量、极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交换、进入海洋的淡水量,并间接地影响全球海洋转向循环(overturning circulation)的强度。雪和冰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0%,这里说的陆地面积指包括了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所有陆地。冬天,季节性海冰覆盖了北极圈和南极圈的大部分面积。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畔的璀璨蓝星──广西海洋研究所简介广西海洋领域近似陆地面积,位于北部湾畔的广西海洋研究所,是广西唯一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对广西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以至广西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广西海洋研究所建立于1978年,现已形成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科技...  相似文献   

9.
<正>孔令杰(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副教授):中国与多个邻国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边界海洋争端。这些争端可以归纳为陆地边界争端、岛礁主权归属争端和海洋边界争端三大类。其中,陆边争端包括中国与印度、不丹的陆地划界争端,以及中国与十几个周边国家之间的跨界水资源争端。岛礁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以及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海洋边界争端包括中国与八个海上邻国在黄海、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水产品消费大国,海洋渔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们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海洋生态系统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解决全球渔业资源减少与对水产品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海洋食物持续产出与海洋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建立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海洋牧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引起政府、社会、特别是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从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了为什么要建海洋牧场、在哪里建和如何建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对海洋牧场内涵的理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关系、海洋鱼类的生活习性与海洋牧场构建之间的关系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地理单元,是生命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在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33万亿美元的价值中,约有63%,即20.9万亿美元来自海洋和近岸生态系统。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分为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五个法律地位不同的政治地理区域。其中,划归沿海国家管辖的1.09亿平方公里,成为各国的“蓝色国土”。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所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世界》2013,(2):96
脊椎动物的出现,是进化史上飞跃性的进步,水中的生命由此逐步走向陆地生活。从最早的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再到哺乳类,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在占地球表面积约70%的海洋中,生存着数量庞大的脊椎动物类群。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这些海洋脊椎动物的外形和结构更趋近于鱼类,身体的功能器官也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鲸和海豹为代表的脊椎动物,是如何重新适应在海洋中生活的?它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到底是进化的必然,还是偶然?本书以精美的标本图片,"自内而外"地展现了一个前所未知的海洋世界。海洋脊椎动物的  相似文献   

13.
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洋大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南海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我国南海权益却遭时常遭受侵犯。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的地理、历史、对海岛的认知、生产方式及生活习俗等诸元素是海岛地名文化的根源。中国人以大陆为主要生存根基,海岛只是陆地的延续,在海里捕鱼晒盐,贸易赚钱。在历史上,利用海洋是以民间为主,而不是政府管理主导。明清两朝500多年政府实行了"海禁"政策,导致中国大多数海岛荒芜,旧名被遗忘,新旧名不延续。中国岛名以具有陆地特征的"山"为主要通名。中国沿海的祈愿地名表现出不熟悉海洋的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探索资源整合新机制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科学是一门高投入、集团军作战为主的科学。中国是个海洋大国,但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各科研机构间协同合作开展研究的路径和方式少。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以“创新合作,开放共赢”的理念,不断凝练战略方向,集中优势资源,通过全力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强力共建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高起点强化海洋特色理工文综合交叉学科建设,在更大的地域尺度和更长的时间维度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合作共享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忠林  王永刚 《科技信息》2008,(16):182-183
印度自独立以来就致力于成为世界大国。为了一圆大国梦,印度政府采取了一些列重大攀措,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加强,也增强在地区以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是大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印度能否正确认识大国概念。其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国情国力以及能否有效利用有利的世界形势直接关系到其大国进程。  相似文献   

17.
顾孜华 《世界知识》2008,(10):20-21
在中国长达22000公里的漫长陆地边界线上,全长1414公里的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中尼边界线基本沿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而行。边界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既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这一地区天气及地质灾害频发,经常出现暴雪、暴雨、大风、雪崩、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但独特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罕见的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8.
<正>海洋大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海洋经济因素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若非有强大的经济因素作为内在动力,谋求通过海洋发展追求国家强大,则最终不能持久。英国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  相似文献   

19.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陆文化产生于躬耕垅田的农耕经济,而海洋文化则是发展于通过海洋的商业活动。500年前.海洋搭起了世界真正的桥梁,世界上的大国崛起表明.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海纳百川”.海洋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包容和进取,其与大陆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海洋文化开放热烈.强调征服自然和崇尚流动;  相似文献   

20.
“动物摄像机”是可穿戴在动物身上的视频摄影相机及其他各种信息采集设备,既可应用在陆地动物身上,也可应用在海洋动物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