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磷酸钒钠(Na3V2(PO4)3,简写为NVP)具有钠离子快速导体结构,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NVP的低电子导电性以及循环过程中大的结构变化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进程。通过在NVP中引入导电碳载体以及进行微量的钛掺杂,显著提升了其电子和离子导电性。碳载体可以改善其电子导电性,同时为其体积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缓冲;而微量钛掺杂一方面可以提升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加快了离子扩散和传输。碳包裹和钛掺杂的协同效应极大地改善了磷酸钒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中,0.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后,其可逆容量可以达到111.7 mA·h·g-1;在倍率测试中,在10.0 A·g-1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可以达到85.3 mA·h·g-1。  相似文献   

2.
在超声环境下,采用强氧化法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切割成长径比小于5的超短碳纳米管(SSCNTs),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法将其与MnOx纳米颗粒(MnxNPs)植入还原性氧化石墨烯片层中,热处理后,形成GS-SSCNTs-MnN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采用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研究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结果表明:GS-SSCNTs-MnNPs纳米复合材料在180 mA?g-1电流密度下具有高达1 100 mA?h?g-1的可逆容量,且表现出优异的功率和循环稳定性能,循环100圈之后,仍具有高达837 mA?h?g-1的可逆容量(1 440 mA?g-1).  相似文献   

3.
嵌入型金属氧化物由于降低了低电压下锂沉积风险,作为负极材料在可充电锂离子电池中广泛使用。然而,这类电极材料较低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及循环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快充的能力。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具备良好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非晶二氧化钛纳米片,在5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具有231 mA·h·g-1的比容量,在6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圈循环后保持了156.7 mA·h·g-1的比容量。非晶二氧化钛纳米片高倍率性能的提升归因于开放的高度各向同性的结构特性,降低了离子迁移能垒,确保了离子可用性,降低了嵌入后材料的体积变化。本研究表明非晶化是一种有望开发具有高倍率性能的传统金属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以多孔Ni/C复合材料作为牺牲模板,通过水热硒化法制备了多孔Ni0.85Se/C复合微球. XRD、SEM和TEM表征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结晶性和相纯度的Ni0.85Se/C是由Ni0.85Se纳米颗粒密堆积而成的多孔球形结构;XPS和TG曲线显示共存的碳质量分数由Ni/C中的27.3%下降为Ni0.85Se/C的7.1%.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0.2 A·g-1的电流密度下,Ni0.85Se/C第2次可逆放电比容量为579.2 mA·h·g-1,由于非法拉第容量贡献,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变为812.8 mA·h·g-1,远优于未硒化的Ni/C复合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i0.85Se/C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剩余值为293.5 mA·h·g-1. CV和EIS分析证明Ni0.85Se/C的放电容量是法拉...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种锰基双金属氧化物ZnMnO3纳米颗粒材料,首次将其应用于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300 mA/g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出高的放电比容量(175 mA·h/g)。在1 00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仍然高达134 mA·h/g。与单金属氧化物相比,ZnMnO3表现出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更好的倍率性能。通过非原位的电极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表征,ZnMnO3在循环过程中能够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具有稳定的长循环性能。通过非原位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ZnMnO3的储锌行为符合嵌入脱出机理。  相似文献   

6.
电容去离子是一种能耗低、无二次污染和脱盐率高的新兴海水淡化技术。通过溶剂热及后续退火处理制备了ε-MnO2纳米片,并研究了其电容去离子特性。结果表明,ε-MnO2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可逆性,在1 mV·s-1扫速下具有119.51 F·g-1的比电容,电化学行为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超高的赝电容占比为实现高脱盐容量奠定了基础;0.5 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1.46和7.57 mA·h·g-1,库伦效率为66.06%。通过优化工作电压、流速和初始电导率,ε-MnO2的最高脱盐容量达到了119.94 mg·g-1,电荷效率最高为66.61%,经过2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6.82%。循环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坍塌和晶型转变是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作为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类似物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不够理想,本研究使用熔盐对普鲁士蓝类似物K2NiFe(CN)6(KNF)进行改性. SEM表征表明熔盐法处理后的样品具有更为粗糙的表面,BET结果表明熔盐法改性后KNF的比表面积由3.0 m2/g提升到157.4 m2/g,并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60 m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其可逆容量为56.3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7.8%. EIS结果进一步证实熔盐法处理后样品阻抗明显减小(从3 954Ω降到2 740Ω)、具有更好的电子传导率.本文使用的熔盐法操作简单,可以在不破坏材料本身的前提下有效提升KNF等普鲁士蓝类似物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改性手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POM)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根据文献选择了新型三价钴多金属钨酸盐Ba3[BW11O39Co~Ⅲ(H2O)]这一稳定的无机金属杂多酸,对其作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应用中的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并将其与二价钴多金属钨酸盐Ba3.5[BW11O39Co~Ⅱ(H2O)]的性能做了对比.结果表明:三价钴材料在2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仍能保持269.2 mAh·g-1的比容量,库伦效率达99.29%.即使在0.2~5.0 A·g-1的电流密度下进行倍率测试,其仍表现出比二价钴材料更好的性能,在电流密度恢复到0.2 A·g-1后,比容量迅速恢复到454 mAh·g-1,证明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为后续含钴钨酸盐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元正极材料因比容量高、成本低和较为环保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但其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较差。通过固相包覆法制备了纳米Al2O3以及LiAlO2包覆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包覆均在保持正极材料结构的基础上成功形成了表面包覆层。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用质量分数为1%的Al2O3包覆时,其初始放电容量从原始材料的159 mA·h·g-1提升至162.57 mA·h·g-1,循环35次的容量保持率由74.38%提升至94.89%;用质量分数为3%的LiAlO2包覆时,初始放电比容量提升至164.85 mA·h·g-1,前35次的容量保持率较未包覆材料均有所提高。此外,经包覆后正极材料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所提高,电压衰减和电化学阻抗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简单的水热结合退火的方式合成了MoS2/C/MXene复合材料,其中MoS2为1T晶型。MoS2/C纳米片均匀地生长在MXene薄片上,呈现出独特的多孔异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有效抑制了MXene薄片的重新堆积,还缓解了MoS2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无序碳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并使MoS2的晶型从2H转变为1T。将MoS2/C/MXene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优秀的循环性能。在1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 000次后拥有574.2 mA·h·g-1的比容量。这项研究为制备具有良好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提供了一种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CaCO3模板法制备出具有三维分级多孔碳骨架结构SnO2@voids@C-SnO材料,并通过溶胶凝胶法进行Ni的添加.利用XRD和SEM对所得产物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对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nO2@voids@C-SnO材料在电流密度50 mA·g-1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092 mAh·g-1.添加Ni可以有效增加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当Ni质量分数达到25%时,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 414.6 mAh·g-1,70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617 mAh·g-1,倍率性能优良.这主要是因为Ni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纳米粒子的团聚,缓解了体积膨胀带来的影响,明显改善了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相无焰燃烧法在500℃反应1 h,然后在600℃二次焙烧3、6、9 h和12 h制备了尖晶石型Li1.05Ni0.05Mn1.90O4正极材料.结果表明,不同二次焙烧时间制备的Li-Ni复合共掺材料没有改变LiMn2O4的尖晶石结构,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颗粒尺寸增大,结晶性提高.二次焙烧时间为9 h的Li1.05Ni0.05Mn1.90O4样品的颗粒尺寸约为70~100 nm,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1 C=148 mA·h·g-1)倍率,初始放电比容量为94.8 mA·h·g-1,400次循环后展现出72.15%的容量保持率;在5 C下初始放电比容量可达到89.7 mA·h·g-1,800次循环后,仍能维持70.79%的容量保持率.并且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电阻和较低的表观活化能.Li-Ni复...  相似文献   

13.
以3,4,9,10-二萘嵌苯(PTCDA)为原料成功合成聚萘(PPN),然后利用硫代硫酸钠为硫源,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聚萘/硫(PPN/S)复合材料,接着在PPN/S外表面包覆一层二氧化钛(TiO2),最后制备出二氧化钛-聚萘/硫(TiO2-PPN/S)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热重分析对复合材料TiO2-PPN/S进行表征; 采用充放电测试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对TiO2-PPN/S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PN/S复合材料表面被TiO2成功包覆,制得一种新型TiO2-PPN/S复合材料; TiO2-PPN/S电极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电流密度为400 mA·g-1时,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 334.8 mA·h·g-1,循环150次后,放电容量仍保持在691.4 mA·g-1; 与含硫量相当的PPN/S电极相比,TiO2-PPN/S电极具有更佳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聚乙烯(PE)隔膜上引入三氧化钼(MoO3)和溴化锂(LiBr)涂层制备LiBr/MoO3/PE多功能复合隔膜,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循环伏安、电化学阻抗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涂覆修饰层后的LiBr/MoO3/PE隔膜对Li金属负极稳定性和锂硫(Li-S)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iBr提高了多硫化锂(LiPSs)的溶解度,MoO3层对LiPSs具有化学吸附作用,可提高活性物质S的利用率,并抑制Li-S电池的穿梭效应;以LiBr/MoO3/PE为隔膜的Li-Li对称电池在0.6 mA/cm2的电流密度和1 (mA·h)/cm2的容量下稳定循环时间为1 600 h, Li-S电池在0.2 C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可达1 229.2 (mA·h)/g, 5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比容量为628 (mA·h)/g.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β-MnO2(MO)和5%Cr掺杂的β-MnO2(CMO),Cr掺杂后MO的(110)晶面间距从0.311 nm增大到0.312 nm,有利于其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Zn2+在晶体中的脱嵌,显著提高了电池比容量及充放电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二维单层Si3N作为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相关性能.零带隙能带结构表明,单层Si3N具有金属特性,金属的高导电能力有利于其作为阳极材料.计算结果表明,单层Si3N对于钠和钾的理论容量分别为1 230 mAh·g-1和889 mAh·g-1.与此同时,该材料对钠和钾的理论能量密度分别为1 090 mWh·g-1和576 mWh·g-1,高于之前一些报道的二维阳极材料.此外,钠、钾原子在单层Si3N上的扩散势垒分别为0.30,0.38 eV,表明该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充放电速率,且在吸附过程中,Si3N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金属特性和结构完整性,这些性质使其具有良好的电池工作循环性能.以上结果表明,单层Si3N是理想的钠/钾离子电池阳极材料.  相似文献   

17.
用一种改进的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粒径均一、近球形的Mn0.4Ni0.4Co0.2(OH)2, 再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高密度的LiMn0.4Ni0.4Co0.2O2正极材料。结果表明,在沉 淀体系中加入F-,可以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制备出振实密度为2.3g·cm-3的LiMn0.4Ni0.4Co0.2O2正极材料。对产物进行了XRD、SEM和充放电测试。SEM测试结果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形貌; XRD测试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无杂质相存在。在充放电电压区间为3.0~4.4V,电流密度为30mA·g-1时,首次充电和放电容量分别为185和164mAh·g-1,经过50次循环,放电容量仍能保持90%。  相似文献   

18.
钠离子电池具有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和明显的成本优势,近些年来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商业开发。其中,P2型层状氧化物材料因其制备简单、空气稳定性好而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但实际可用可逆比容量较低。Mg掺杂可以触发阴离子氧O2-/(O2n-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而提供可观的容量。但在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逆相变,使其循环性能变差,并且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电压滞后现象。本文采用Mg和Co共掺的手段来调节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提高比容量的同时,减少电压滞后,提升循环性能。优选得到了正极材料P2-Na0.67Mg0.22Co0.22Mn0.56O2,在1.5~4.5V的电压区间内,可逆比容量为198mAh·g-1。相比于同体系的其他材料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同时电压滞后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为设计新型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位氧化-刻蚀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多孔MXene复合材料(Ti3C2Tx/SnSe),并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了结构表征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在0.05 A/g的电流密度下,多孔Ti3C2Tx/SnSe电极具有381.9 mA ·h/g的储钾容量,而相同情况下SnSe电极的比容量仅为119.2 mA ·h/g. 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多孔Ti3C2Tx /SnSe电极的初始可逆比容量为118.5 mA ·h/g,循环500次的比容量仍保持在35.4 mA ·h/g. 多孔Ti3C2Tx/SnSe电极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多孔Ti3C2Tx材料的高导电性,它不仅缓解了SnSe的体积膨胀,而且为离子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通路.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波诱导液相无焰燃烧法快速制备LiMn1.925Cu0.075O4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手段表明,Cu掺杂未改变尖晶石LiMn2O4的晶体结构;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颗粒尺寸逐渐增大,晶界逐步清晰;Cu2+进入LiMn2O4晶格中.电化学测试表明,二次焙烧8 h的LiMn1.925Cu0.075O4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0.9mA·h·g-1,循环400次后容量保持率63.9%;在5 C和10 C高倍率下可实现1 000次循环,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8.9、94.8 mA·h·g-1,保持率分别为61.3%、68.1%. Cu掺杂有效抑制Mn的溶解和Jahn-Teller效应,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