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对正确进行型别诊断十分重要.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巳分别查清,均巳能确诊.通过最近研究,对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也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韩凌飞 《科技信息》2012,(14):106-107
戊型肝炎(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自限性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该病毒主要经由肠道传播,常引起爆发或流行,临床症状类似甲型肝炎(甲肝),但临床表现较甲肝严重,并可出现肝内胆汁淤积甚至发展为慢性肝炎[1],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2,3],其发病重,病死率高。也有报道称,年龄越高其感染率越高[4],戊肝所致的人群死亡率在0.5%-1.5%之间,在孕妇和老年人中高达20%以上[5,6]。我国是戊肝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戊肝的发病率和感染率均较高,约占临床散发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逆转录套式PCR法检测了48例丙型肝炎、26例乙型肝炎及12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均阴性的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庚型肝炎病毒(HGV)RNA,结果表明我国肝炎患者中存在HGV感染;HGV可单独感染或与其它肝炎病毒混合感染,丙型肝炎患者中,HGVRNA的检出率为10.4%,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出率为3.8%,而在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均阴性的肝炎患者中的检出率为33.3%,HGV与其他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可加重肝脏的损害,HGV感染是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均阴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肝炎专家委员会将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分为肠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和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BAH),并分别将引起二者的病毒命名为PT-NANBH病毒和ET-NANBH病毒。在1989年的东京国际肝炎会议上将PT-NANBH病毒和ET-NANBH病毒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相似文献   

5.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能引起急性、自限性病毒性肝炎的RNA病毒.主要经粪-口、血液等途径传播,常引起暴发性流行,或呈散发性流行.目前,HEV基因型分型不明确,给戊型肝炎的诊断、预防、流行病学调查及交流造成了一定困难.文章综述了戊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目的是为HEV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吉林地区病毒性肝炎的型别分布及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ELlSA法检测.结果 男性检出39例,女性检出21例,检出HAV23例,占38%;HBV25例,占42%,NCV6例,占10%;HVD未检出,HEV4例,占7%,HGV2例,占3%.乙型肝炎检出率最高,其次为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庚型肝炎.丁型肝炎检出率为0.单纯感染56例;1例甲、丙、庚三重感染,1例为甲、乙二重感染.结论 甲、乙型肝炎仍为吉林地区人群感染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一种正链RNA病毒[1])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毒的流行呈世界性分布。HC曾一度归入NANBH中,到1989年Choo[1]等,从实验感染的黑猩猩血液中成功地分离出丙肝病原体并成功克隆出其全部核苷酸,才确证了HCV为NANBH的主要病原体的证据,同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正式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并将相应的病毒命名为HAV、HBV、HCB、HDV、HEV。近年来的研究证实病毒性肝炎还存在另外两型即已型肝炎(HF)和唐型肝炎(HG)。HC病原体分离出来后,对HC的…  相似文献   

8.
戊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主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近半个世纪多次发生大规模暴发,孕妇感染戊型肝炎后病死率高达20%.近年随着基于构象型表位多肽E2的戊型肝炎诊断试剂的出现,戊型肝炎的病原学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现已在中国完成世界上首个Ⅲ期临床试验,其预防戊型肝炎的保护率达到100%(95%CI,72.1%~100.0%).  相似文献   

9.
宝福凯 《广东科技》1998,(10):20-21
一、GB肝炎因子的研究历史 1967年,Deinhardt等在研究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动物模型时,用5份血清分别给绒猴注射时,其中2份血清诱发典型肝炎。这两份血清一份为混合血清,另一份来自一名34岁患黄疸3天后的临床医生,该医生名字的英文缩写为GB,故将该病人血清中的致病因子称为GB因子。绒猴感染GB因子发病后其血清仍可感染其它绒猴。通过比较研究发现,GB因子不是甲肝病毒(HAV),也非乙型肝炎病毒(HBV),而是另一类病毒,当时归为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NANBV)范畴,也有人称其为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人与动物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末 ,发现了一种在临床症状上类似于甲型肝炎的非甲非乙肝炎[1] 。 1990年Reyes[2 ] 等首先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该病毒的基因克隆。 1998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 ,正式将此型肝炎及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 (hepatitisE ,HE)和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Evirus ,HEV)。HEV是一种经肠道传播的致病因子 ,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1%— 2 %的美国或其它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献血人员血清中呈HEV抗体阳性[3 ] ,而且也从发达国家本土病人中分离出了…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感染有无致病性,利用GBV-C/HGV不同基因区序列设计并优选出5套引物,建立起灵敏、特异的HGV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检测方法.应用此方法对临床上诊断为乙型肝炎及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按照其血清中HGV RNA的阳性与否分组,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单独HBV或HCV感染的肝炎患者与混合HGV感染的肝炎患者的血清肝功能异常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病毒性肝炎患者混合感染HGV后,未发现加重HBV或HCV感染的肝功能异常程度,不支持HGV有明显的嗜肝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四川大学十年甲型肝炎发病情况回顾分析刘成华肖能惠(校医院)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传染病中常见的多发的病种.而甲型肝炎(甲肝)在人群中传播快,甚至可以引起暴发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各地均有发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亦是肝...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病毒所引起的一组传染病。包括甲、乙和非甲非乙型肝炎。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于下。1 甲型肝炎(hepatitis A)甲型肝炎占发展中国家临床肝炎的20~25%。甲型肝炎病毒是一个27nm~3的球形颗粒,内含线状弯曲的单股 RNA,目前认为属于微小病毒(Picornavirus)组的肠病毒(enter-virus),能在体内外生长。  相似文献   

14.
《广西科学》2001,8(1):29
据《科学时报》 2 0 0 1年 2月 8日报道 :威胁中国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甲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已逐年下降。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 ,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世界性传染病。甲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 ,全国每年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约 12 0万例 ,在每年发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中 ,约有50 %为甲型肝炎。据推算 ,我国约 9.7亿人已感染过甲肝病毒。长期以来 ,我国甲型肝炎流行的特点是 ,农村高于城市 ,5~ 15岁儿童感染率城市明显低于农村 ,但 30岁以上感染曲线城市与农村呈平行状态 ;长江以北高于长江以南 ,…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2013年四川地区某鸭场暴发的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HAV-A)和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的混合感染病例.疾病发生于20~25日龄雏鸭,发病率25%~30%,死亡率为20%~30%,临死前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死雏鸭肝脏肿大,出血.利用双重RT-PCR从病死雏鸭的肝脏组织中同时检测出DHAV-A和DHAV-C.这是四川省养鸭密集区第一次发现雏鸭混合感染DHAV-A和DHAV-C的情况.此外,对2009~2012年四川省各养鸭密集区鸭甲肝炎流行情况做了调查.一共从四川省养鸭密集区采集312份疑似鸭肝炎样本中检测出120份鸭甲型肝病毒性肝炎.其中基因C型鸭肝炎阳性率为75%,基因A型鸭肝炎仅为25%,未发现基因A型和基因C型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说明2009~2012年我省鸭病毒性肝炎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为优势病原.2013年,开始出现DHAV-A和DHAV-C混合感染病例.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危害,这应该引起养鸭界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戊型肝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病毒是其病原,至少有4个基因型。基因1型和2型仅见于人类,3型呈世界分布,4型见于亚洲。3型与4型均能从人与猪分离到,猪是戊肝病毒的动物贮存宿主,目前被认为是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甲/戊型肝炎病毒重组抗原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甲肝病毒vp1编码基因(aa 24~171)和戊型肝炎病毒ORF2基因(aa 431~615)通过一段编码柔性甘氨酸链(Gly4 Ser Gly4)的基因片断连接,获得编码HAV/HEV融合蛋白基因(AEAg342).将该融合基因插入质粒pBV220,构建表达质粒pBV220-AEAg342.将pBV220-AEAg342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量的20%,经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目的蛋白纯度达90%以上.Western blot证实该蛋白能与甲肝及戊肝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映,为进一步开发双价疫苗和联合诊断试剂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流行广泛,传染性强,发病率高,而我地区是高发区,解放初期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居住拥挤,因此,甲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甲肝疫苗的广泛应用,使甲肝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及旅游的发展,社会流动人口的增多,通过血液及各种分泌物传播的乙型肝炎呈上升趋势。为了解近几年来我地区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特对我地区1993~1997五年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1材料与方法通过疫情旬报、年报,收集1993~1997年间全地区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运用流行病学统计…  相似文献   

19.
输血是现代医疗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同时,也是肝炎等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中病毒性肝炎尤为重要。该病发病人数.在法定报告传染病中占第二位。对此,防止通过血液传染肝炎,是检验工作者一项重要任务。据报道,在广泛采用灵敏方法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以及乙肝疫苗应用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已明显减少。目前认为,大部分输血后肝炎与丙型肝炎病毒有关。据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报道,这些国家中,因输血而引起的丙型肝炎达80%。1989年,国际非甲非乙肝炎会议正式命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相似文献   

20.
肝癌,肝硬化病人的戊肝感染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癌、肝硬化病人的戊肝感染状况廖绵初,干侣仙,尹本康(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广东粤北第二人民医院)戊型肝炎是经肠道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其特点是暴发性流行和散发性流行。感染者多为青、壮年,发病急,死亡率高,尤其对孕妇危害更大 ̄[1].我国除新疆等少数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