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银杏内酯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杏内酯为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简称PAF活性,文中对近几十年关于银杏内酯的药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药理学研究表明,银杏内酯(特别银杏内酯B)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杭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穿心莲作为传统中药具有解毒抗菌作用,以不同制剂形式应用于临床治疗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急性菌痢.胃肠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穿心莲内酯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如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穿琥宁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病毒净滴眼液、复方穿琥宁涂膜剂等)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感染.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免疫刺激、保肝利胆及抗生育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银杏叶提取物(GBE)治疗7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后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的PAF、NO和MDA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显著.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作用机理与GBE中的银杏萜内酯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来源于银杏(Ginkgo bilobaL.)的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焦磷酸还原酶(1-hydroxy-2-methyl-2-(E)-butenyl-4-diphosphate reductase,HDR)基因(Gbhdr)转化银杏种子胚.通过潮霉素(10mg/L)筛选,获得了8个抗性愈伤组织系,PCR检测表明其中有7个为转基因愈伤组织系.采用HPLC-ELSD法对其中4个独立转化系中的银杏总内酯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转化系h-8中银杏总内酯含量相比非转基因系大幅提高,达到非转基因系的2.5倍.RT-PCR结果显示该4个转化系中Gbhdr的表达量相比非转基因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药抗炎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阳洁  刘华钢 《广西科学》2005,12(3):208-213
从花生四烯酸(AA)代谢途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内第二信使、活性氧、一氧化氮、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核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等多个方面对当前中药抗炎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已发展到从炎症的不同途径和环节在分子水平对中药抗炎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对绝大多数中药抗炎作用的具体作用过程还了解得不够详细、全面,在基因水平的研究也还比较少。建议今后应该从与炎症有关的信号转导途径、AA代谢途径中的环氧化酶(COX)异构酶及其下游的前列腺素(PGs)合成酶系和相应受体、磷酸二酯酶及其同功酶等更多的抗炎途径和环节对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活化因子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广泛的作用,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等多种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PAF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银杏叶中银杏内酯的提取,对溶剂萃取法和溶剂萃取——柱提法进行比较,实验证明,利用溶剂萃取法所得银杏内酯含量明显高于溶剂萃取——柱提法,是一种操作简单、能耗低且银杏内酯含量较高的方法。银杏内酯的含量测定,实验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银杏提取物(GBE)中银杏内酯含量的优化方法,GBE用甲醇溶解后,经酸性氧化铝柱净化,由反向HPLC测定银杏内酯含量,该方法快速、有效,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银杏叶及其提取物(GBE)中银杏内酯的快速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银杏内酯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保证其安全性.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确定银杏内酯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并对3批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将银杏内酯注射液稀释15倍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其细菌内毒素限值可定为1.5 EU/mg.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具有可行性,可用于控制银杏内酯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量.  相似文献   

9.
以银杏内酯(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和银杏内酯C)的提取率为指标,确定银杏叶乙醇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系统考察提取时间、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银杏叶提取工艺的影响。以异丙醇为流动相,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ELSD)测定银杏内酯的含量,并计算提取率。实验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 h、料液比1:20、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次数3次。本工艺可以提高银杏内酯的提取率,节约试验成本,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研究银杏萜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热特征并探讨鉴定这些化合物的新方法.用热重分析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别对银杏萜内酯A、B、C和白果内酯进行热特征分析.所有样品的热重(TG)和微商热重(DTG)曲线都有各自的谱图特征,其DSC曲线的峰形、峰位置和峰值也有特征;银杏萜内酯A、B、C的稳定性较差,不能准确测得其熔点;白果内酯受热稳定,能够测得其熔点.利用TGA和DSC法容易鉴定银杏萜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用TG-DTG法对银杏萜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在非等温条件下进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把从TG-DTG曲线中得到的数据和30个不同的方程采用Achar微分法和Madhusudanan-Krishnan-Ninan(MKN)积分法对其进行非等温分解动力学研究,得到动力学参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和分解动力学机理及方程.  相似文献   

11.
银杏萜内酯的HPLC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为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中主要的药效成分 ,所以银杏萜内酯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 -HPLC)为主 ,根据检测器的不同 ,又可分为HPLC -UV法、HPLC -RI法、HPLC -ELSD法和HPLC -MS法 本文对银杏萜内酯的HPLC分析方法及其所必需的预净化处理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区银杏花粉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5个不同地区百年左右的银杏雄树花粉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了银杏花粉中黄酮和内酯的含量.结果表明:银杏花粉主要含有以山奈素为母核的黄酮醇苷,以槲皮素和异鼠李素为母核的黄酮苷的含量相对较少,银杏花粉总黄酮含量平均为20.44 mg/g;还发现银杏花粉中的内酯成分为银杏内酯A,其含量平均在2.22 mg/g;不同地区间银杏花粉之间的黄酮和内酯含量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银杏花粉之间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差异与气候地理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初步筛选出黄酮和内酯含量较高的重庆01、广德01、北京01、康县01等4个单株作为备选的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13.
天然产物岩白菜内酯化学结构的二维NMR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白菜内酯(bergenin)为二氢异香豆素化合物,存在于虎耳草科植物岩白菜Bergeniapurpurascens(Hook.f.etThoms.)engl.等植物,有止咳抗炎活性[1].虽然已有一些有关岩白菜内酯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报道[2,3],甚至还经有机全合成证实[4],但岩白菜内酯的核磁波谱研究一直未有文献报道,且其立体结构也有待于进一步确证.最近发现岩白菜内酯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病毒活性[5]和抗爱滋病病毒功能[6],并成为芳基δ-内酯的一种便利的模型化合物[7],由此引起科学家的再度…  相似文献   

14.
对银叶提取物、花粉及雄株小孢子叶球中有效成分进行了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物中总内酯含量为6.47%(W/W)总黄酮含量为28.22%(W/W);花粉中总黄酮含量为1.64%(W/W),主要苷元为山奈酚;银杏雄株小孢子叶球(去花粉)中总黄酮含量为0.35%(W/W);花粉和叶球中均未检出内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剂萃取法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的有害成分银杏酸,以银杏黄酮、银杏内酯和银杏酸的分配比为指标,考察了水相pH值、乙醇体积分数、有机相等对分配比的影响,优化了溶剂萃取法脱除银杏酸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pH值2.0、体积分数40%的乙醇为下相,正己烷为上相时,可有效脱除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酸,并且最大限度保留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等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银杏酸的药理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杏是我国特有树种,其中银杏酸(GinkgolicAcids,简称Gas)是银杏中除了黄酮和内酯外的另一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组分,本文主要论述银杏酸的重要药理活性和毒性作用及各种提取方法,并对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s of Ginkgo biloba,EGb)具有诸多生物活性,但银杏酚酸的存在限制了EGb的应用。目前,去除EGb中银杏酚酸的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法和柱层析法,笔者在有机溶剂法的基础上提出配位-有机溶剂法,即在有机溶剂法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引入金属离子配位以增加去除银杏酚酸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配位-有机溶剂法可以有效去除银杏酚酸,并有效减少有机溶剂洗涤次数,且不影响总银杏黄酮苷和总银杏内酯的含量;同时,EGb中的部分黄酮与锌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提高EGb的抗肝癌细胞(HepG2)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变应性鼻炎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我们测定了变应性鼻炎患者(56例)、正常人(50例)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ADP致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IgE、IgG、IgA、IgM水平,结果显示,变应性鼻炎患者PAF致血小板聚集率为54.34±23.18,正常人为39.72±18.03,变应性鼻炎组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且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P<0.05)。表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加,与PAF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有关。提示应用PAF拮抗剂、血小板活化抑制剂可能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海岸带不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江苏沿海滩涂较一的银杏采叶园(A)、银杏果-叶-农复合园(B)、银杏材-农复合园(C)的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各模式内不同作物个体生长存在检显差异,银杏个体生长情况可用W=aX^b数学模型描述。植物器官生物量和生产力均以茎(干)最大。同一模式内,农作物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高于银杏,但收获指数低于银杏。三大模式中,模式C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但与B相差不显。模式B、C有较大的生物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毒素研究室赖仞小组,通过对牛虻唾液腺分泌物中蛋白质和多肽的结构和药理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多种抗血栓、抗血液凝固的多肽和蛋白质,以及免疫调节多肽和抗菌多肽。研究人员采用生物化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牛虻唾液腺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从牛虻唾液腺中获得了新型抗血小板集聚因子等9大类生物活性物质,揭示了虻虫(牛虻的中药材名)作为重要传统抗血栓中药的分子机制,并发现了多种作用于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先导结构分子,从而成功揭示了牛虻从其宿主获得血液的分子药理机制,解释了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