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传输线理论对射频传输线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指出阻抗匹配对射频信号能量传输的影响,并就闭路电视系统中使用的典型电缆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其衰减的情况,给出电缆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单导体传输线与屏蔽电缆串扰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时域BLT方程对单导体传输线和屏蔽电缆的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将单导体传输线和屏蔽电缆的串扰模型分解为内、外传输线系统,应用时域BLT方程对内、外传输线系统求解,分别得到屏蔽层和芯线上的电压、电流响应,内、外传输线系统通过转移阻抗联系起来。研究了不同频率正弦波激励时,同轴电缆和双芯屏蔽电缆屏蔽层和芯线终端的时域串扰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同轴电缆和双芯屏蔽电缆芯线终端的串扰响应幅值随着激励源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在随钻测量系统中,连续脉冲信号传输方式为调相传输模式。考虑到传输系统粘性频率特性,适用于调幅传输模式的脉冲信号时域传输速度模型将不再适用。从瞬变流瞬时流动分析入手,结合传输线理论,引入复频率概念,建立了脉冲信号传输频域传输速度模型,得出了钻井液流体的特征阻抗和传播算子。并根据工程实际进行了线性摩擦假设,给出了钻井液脉冲传输过程频域模型的具体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电力线通信中三导体电缆高频传输参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电力线通信中对称三导体电缆的高频传输参数的一般模型,定义了对称三导体电缆的两种不同工作模式。根据这两种工作模式构造了一个变换矩阵,通过变换矩阵将多导体传输线的参数矩阵对角化,得出了对称三导体电缆在这两种工作模式下的传输参数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实验验证了用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传统的求电力通信电缆传输参数的方法相比,该方法简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复杂的电磁场的分析与计算,并且更具有通用性。  相似文献   

5.
传输线上的功率传输与驻波系数ρ有关,当传输线上出现驻波,功率容量将减小ρ倍。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对于微波系统和微波元件的设计非常重要。本文描述了E面双支节终端短路波导匹配的方法,应用史密斯圆图,理论分析双支节匹配,对波导传输线进行阻抗组合的匹配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微波传输线理论,在无耗传输线阻抗圆图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教材和资料,概括和总结出有耗传输线阻抗图的构成和使用方法,本文为计算有耗传输线的阻抗和其它参数提供了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克服传统分析法由于未考虑不连续性结构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低阻抗(HLI)带状线低通滤波器分析方法.首先在现有微带开路线不连续性等效电路模型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低阻抗带状线的等效电路模型;其次运用传输线理论推导出了对应的ABCD传输矩阵,结合实例分析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散射参数,有效验证了所提出的等效电路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将所得的等效电路模型应用于分析高低阻抗带状线低通滤波器,本文等效电路分析法所得结果与仿真软件HFSS仿真结果吻合良好,其散射参数的平均误差小于2%,而传统的传输线理论法由于未考虑该滤波器中高低阻抗带状线的宽度跳变所带来的不连续性传输损耗,其计算结果产生了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8.
为测量金属结构件表面的传导电流,设计了耦合面为平面结构的电流探头.根据传输线理论设计并制作了平行板传输线校准装置,以获取探头的传输阻抗曲线.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探头放入前后装置输入端的电压驻波比均小于1.3.建立了电流探头信号检测的等效电路模型,并由此推导出传输阻抗的计算公式,测试值曲线与计算式得出的趋势吻合.从装置...  相似文献   

9.
传输线阻抗匹配的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传输线的基本特征以及信号线视为传输线的具体条件。指出了传输线阻抗匹配的数学物理模型及阻抗计算公式。以高速收发器中的传输背板为例,不仅详细介绍了背板传输线阻抗匹配的设计过程及参数计算方法,而且结合生产实际,总结出PCB工艺对特征阻抗的影响。对传输线阻抗匹配问题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基于正六边形互补开口单环谐振器对的紧凑型复合左右手传输结构和其等效电路模型。通过对结构参数的仿真分析,明确了该型传输线的作用机理,实现了对谐振频点和带宽的操控;设计的传输线在4GHz处实现了左右手的无缝连接,其-10dB阻抗带宽达到了1.85GHz(3.61~5.46GHz),相对带宽达到了40.8%;采用转移参数矩阵与Bloch-Floquet理论对电路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电磁仿真模型、等效电路模型和测试结果的高度一致性证明了等效电路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提取了等效电磁参数模型,验证了该结构的负折射率与后向波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传输线的基本理论,根据传输线模型和正弦波激励信号分别推导出半无限长传输线在低频和高频下的瞬态响应公式,说明了如何使用HSPICE软件对传输线的瞬态响应进行仿真,最后简述了传输线理论和仿真波形在电缆测试仪器频响测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传输线是高频电磁波的导行线,是引导电磁波传输的装置。传输线的传输特性是由传输线本身分布参数决定,理解传输线传输过程应深入传输线的等效传输模型之中,掌握等效模型传输机理。本研究通过安捷伦公司ADS仿真软件建立和验证传输线仿真电路模型,直观验证高频信号在传输线仿真电路模型中传输过程,从而深入理解传输线传输原理和应用设计。  相似文献   

13.
由于目前并网逆变系统的阻抗建模过程通常忽略了并网逆变器内部的频率耦合效应及其与前级变换器的相互影响,造成稳定分析结果不准确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考虑频率耦合的组串式光伏逆变并网系统阻抗建模方法。首先,利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的等效原理拟合出一类模糊MPPT控制的等效传递函数;然后,采用多谐波线性化小信号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考虑频率耦合且包含MPPT环节的组串式光伏并网系统整体阻抗模型,并详细分析了直流母线动态对并网逆变系统阻抗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通过RT-LAB硬件在环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结果表明,与非计及频率耦合的阻抗模型相比,考虑频率耦合且包含MPPT环节的阻抗模型更为精确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准确预测系统潜在的谐振点。  相似文献   

14.
对深亚微米硅基CMOS工艺集成电路中常用的微带线和共面波导2种传输线结构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传输线分布参数和损耗,利用0.13μm CMOS工艺制作了特征阻抗分别为50和70Ω的微带线和共面波导元件库,在0.1~30 GHz频率范围内利用网络分析仪和SOLT测试技术进行测试.利用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和测试得到的S参数提取出了特征阻抗、衰减常数、品质因数等传输线基本参数.研究结果为设计者选择和设计高性能传输线提供出可借鉴的实用性模型.  相似文献   

15.
配电网电力线高频阻抗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电网高频阻抗特性分析是当前电力载波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从传输线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等效负载阻抗在复平面上的变化规律,讨论了3种典型连接形式的电力线高频阻抗特性;指出了在高频载波的条件下,传输线的策动点阻抗与负载阻抗特性变化的关系,为进一步讨论大规模配电网阻抗特性提供了分析方法。总结了电网参数对阻抗特性的影响,通过改变线缆参数和调制方法来减小传输线阻抗特性变化对载波通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CCD摄象法测量有机聚合物光波导传输损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测量有机聚合物光波导传输损耗的方法-CCD摄象法。通过对波导传输线进行数字成像,根据传输线上的光强分布拟合出光强传输衰减曲线,计算出波导的传输损耗。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测量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的煤矿企业已普遍使用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进行采煤皮带机运输,但煤矿井下采煤区的供电调速系统与电机之间的距离较远,必需采用长电缆供电,这样会产生电机端过电压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长电缆传输线模型,使用滤波器来抑制过电压的方法。通过在电机端和变频器端设计滤波器,从而实现皮带运输机驱动电机过电压的抑制。在Matlab中建立了仿真模型,比较不同的仿真波形图,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电缆在使用时一般会铺设在电缆槽中,而电缆槽对铺设其中电缆之间的串扰会形成影响.针对电缆槽中电缆之间的串扰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多端口网络理论及分块级联思想的建模方法,使用基于波导格林函数的矩量法来提取电缆槽中电缆间的分布参数,并用虚拟节点理论将提取的分布参数矩阵转化为模型中的传输函数.通过与商业电磁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的模型及算法在分析电缆槽中电缆间的串扰问题时具有较好的精确度,最后运用此方法分析了电缆处于电缆槽中不同位置时的线间串扰大小,并结合铁路现场的实际情况对电缆槽中电缆的布线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传输线基本理论推导出双开路线加载的耦合带状线传输矩阵解析公式,在已有的开路线和阶梯跳变不连续性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带状线阶梯阻抗谐振器(SIR)带通滤波器等效电路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进行验证和分析,该等效电路分析法所得结果与仿真软件HFSS仿真结果吻合良好,S参量的平均误差小于2%,而传统的传输线理论法由于未考虑开路线、阶梯跳变等不连续性部件产生的传输损耗在中心频率处发生了偏移.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与等效电路法,建立超声波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不同匹配形式下初、次边的等效阻抗及反射阻抗。应用Matlab软件对建立的反射阻抗模型进行求解分析,获得了次边匹配网络的工作频率和负载电阻对反射阻抗的影响;应用Magnet软件对建立的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仿真分析,获得了气隙、磁芯轴线偏移和磁芯轴线倾斜对电能传输效率和耦合系数的影响规律。对制造出的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传输效率测试,结果表明,电能传输效率达7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