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近30 a气候资料,对武汉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划分了旅游活动的适宜性等级和时段分布;结合近5 a旅游客流量的年内变化,计算了客流量月指数并划分了旅游活动的淡旺季;在对气候舒适度与若干虚拟因子数值化的基础上,采用OLS方法建立了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关系,结果显示:旅游景点的客流量与气候舒适度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武汉市最佳旅游时间应为每年的4月、5月及10月.此外客流量还受到假期(如暑期、“十一”黄金周及春节)的影响;气候舒适度指数每变化一个单位,客流量月指数变化(增加或减少)1.016%,该模型能基本反映气候舒适指数与客流量月指数变化的关系.本项研究能为武汉市客流量年内变化预测、旅游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泛长三角地区14个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1951~2010年近60年的气候统计资料,采用温湿指数(THI)作为因子进行分析,对照分级表得出14站近60年的人体舒适度级别,并以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进行人体舒适度区的划分和变迁分析,利用sufer软件绘制每10年的THI克里金插值等值线图。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地区近60年来,极为舒适和极不舒适的月份数量都较少,2级、3级、4级舒适度的月份数量较多,舒适度空间分布不均,东南沿海比西北内陆舒适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利用厦门近30多年基本气候资料,对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分级赋值,通过FAHP(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构建综合气候舒适度模型,评估厦门旅游气候的舒适度及持续时间.为进一步说明气候舒适度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采用OLS方法分析气候舒适度与入境旅客月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厦门市入境旅游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907 2,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本研究不仅分析了厦门市旅游客流量年内变化,也为旅游景点开发以及旅游景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估可以为旅游部门开发旅游资源和游客选择旅游时间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0年西宁地区逐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间计算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分析50年来两指数年内变化特征;计算逐年四季的THI和K值,研究四季中两指数的变化趋势;将两指数值与人体生理感受级别对应,并依据生理气候评价分级指标测算逐年各月西宁市游客体感舒适度.结果表明:(1)THI年内逐月变化曲线呈倒"U"型,指数变化表现为先增后降,峰值所在时段在6~8月,且THI年内振幅逐年减小.不同季节THI变动振幅差异较明显,冬季THI的线性递增率是其他季节的7~20倍,其年际变幅也远大于春、夏、秋季;(2)K值年内变化曲线呈倒"U"型,指数表现为先增后降,且其年内振幅也逐年减小.峰值(K-600,人体感受为凉、舒适和暖)所处时间段逐年递增,由1975年的7个月延长到2005年的9个月;K在各个季节的年际变化均表现为逐年递增,并且夏季K值线性倾向率远高于冬季,反映出西宁地区暖季和冷季舒适程度都在增加,但是暖季舒适化趋势更加明显;(3)西宁近50年来逐月气候舒适程度分属于很舒适、舒适、不舒适、很不舒适四级,其中6、7、8月多属于非常舒适、舒适,5月和9月舒适度出现不规律的舒适或不舒适的年际交替,4月和10月出现不舒适的概率居多,11月至翌年3月旅游气候多表现为很不舒适.  相似文献   

5.
舒适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指标.基于宁夏2008—2018年25个气象观测站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以人体舒适度指数(k_(ssd))为指标,计算全省及各市的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全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年、季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主要集中在1~6级,即寒冷、冷、凉、凉爽、舒服、稍热、热,没有炎热及酷热,大部分时间表现为舒适到偏凉的体感状态;舒适度指数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冷、凉等级时间上南多北少,而舒适时间却是北多南少;六盘山海拔较高的区域全年体感为冷和凉的状态,不适宜旅游,而中北部4市的4—9月、地处六盘山区的固原市的5—9月为凉爽到舒适的体感状态,适宜开展户外活动;各地夏季适宜旅游的时间最多(68.6~79.0 d),占夏季的76.2%~87.8%,适合避暑;其次是春季和秋季,适宜户外活动的时间分别为30.3~51.2,26.8~40.1 d;冬季各地冷不舒适特征明显,不太适宜旅游.  相似文献   

6.
气候舒适度是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1981—2010年间曲靖城区内麒麟区和沾益县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等资料,同时,根据相关评价办法,对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由此2项组成的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曲靖城区全年无热感,总体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较高,最适合居住时间达5个月以上,其中夏、秋两季气候舒适度最高,处于舒适水平;春季气候舒适度一般,感觉偏冷,处于较不舒适水平;冬季气候舒适度最低,感觉很冷,处于不舒适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北回归线地区为研究区,以MODIS遥感数据为基础,反演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并结合气象插值数据,改进温湿指数(MTHI)、风寒指数(WCI_(mod))、风效指数(WEI_(mod))和综合舒适度(CCI_(mod)),重新构建人体健康舒适指数(BHCI),进而分析评价2018年研究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结果表明:①MTHI、WCI_(mod)、WEI_(mod)和CCI_(mod)均能较好地反映气候舒适情况,表明研究区具有寒暑短促、舒适长连的特点.②BHCI和MTHI、WEI_(mod)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能清晰地反映气候交替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③研究区3—11月处于舒适期,其对应春季、夏季和秋季,均适合作为长期旅游的最佳时间,而1—2月和12月,研究区处于较舒适期,人们也可以考虑进行短期活动.  相似文献   

8.
利用苏州市气象观测站点1987—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分别对人体舒适度指数、风寒指数、温湿指数和着衣指数进行分级赋值,运用FAHP(Fuzzy Analytic Hierachy Process,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数权重,建立一个新的气候舒适度指数评价模型,分析苏州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年内变化及持续时间,大致呈"M"形,3—5月以及10—11月舒适度最高;通过对气候舒适度以及特殊因子的数值化处理,结合OLS(最小二乘法)构建模拟模型来分析苏州市30年入境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苏州入境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之间的弹性系数达0.629,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得出昆明不仅舒适期长,更属全国少有的"四季如春"型旅游城市.受气候舒适性和节假日双重因素影响,昆明客流量年内变化以4—8月、10—12月为入境游客旅游旺季,2月、7—11月为国内游客旅游旺季.通过对节假日等因素赋值处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昆明客流量与旅游气候舒适度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乐安30 a(1981-2010年)气候资料评价分析得出乐安四季分明,相邻季节的温差值基本在10℃左右,气候温和适宜。人居环境舒适度为3级的舒适时段为:4月、5月、6月、9月、10月。按度假旅游指数(HCI)的旅游适宜期评级分类标准得出9月和11月为度假旅游的“很适宜期”,10月是度假旅游“特别适宜期”。对2018年负氧离子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乐安县观测点平均浓度等级为7级,对人体健康有利。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江苏省旅游舒适度精细化估算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以江苏省1971~2008年气象站的气象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参照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级标准,对江苏省各地区实际地形下的旅游舒适度进行精细化估算与评价.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江苏省的最佳旅游时间为3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1月上旬这两个时间段,其中5月,10月最舒适.季节上,春秋两季全省范围都很舒适,其中苏南、苏中地区最为舒适;夏季除江苏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丘陵地区相对舒适之外,其他地区普遍高温,不建议进行旅游活动;冬季全省范围寒冷干燥,舒适度指数低,不适宜旅游.就每个季节舒适情况来看,秋季〉春季〉夏季〉冬季.  相似文献   

12.
以1951—2014年淮河流域29个站点月降水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趋势、累积距平、小波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51—2014年,年、春、夏和秋季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则具有不显著增加趋势.(2)春、秋和冬季易发生旱涝灾害,夏季降水量变化控制年降水量变化.(3)年降水量具有准2a和6a振荡周期.(4)东南部年和四季降水量多于西北部,这与我国年和四季降水量分布模式一致.(5)空间上,年和四季降水量变率中,年和夏季最大,降水量减少区域呈半环状包围降水量增加区域;整个流域冬季降水量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干旱对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大不利影响,典型干旱年份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1965-201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地区季节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农业生产显著的夏季干旱呈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持续时间较长,空间范围较大;春秋季干旱出现减轻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相对偏轻;冬季干旱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因此,应重点加强对夏季干旱的防御管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MCI的河南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干旱标准,计算得到各站点近4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指数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各季节平均干旱日数和干旱站次比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来河南年平均干旱日数整体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增加,轻旱、中旱等级干旱年平均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平均干旱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近48年来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范围较大,区域性干旱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高,河南干旱发生的范围有加大的趋势,除冬季外其它三个季节干旱发生的范围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宜昌市1986-2015年夏季(6~8月)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利用模糊评判法和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模型,分析宜昌市夏季气候舒适度情况。结果表明:宜昌市6月份很舒适指数最高,不舒适指数最低,平均较热天数为18 d,气候舒适性较好;7月份不舒适指数最高,平均较热天数为19 d,气候舒适性比6月份较差;8月份不舒适指数低于7月份,平均较热天数为21 d,较热天数最多,3个月份的气候舒适性略有差异。在总体上宜昌市夏季气候是较舒适的,而气候不舒适性主要是高温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新疆玛纳斯河径流波动与北大西洋涛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新疆玛纳斯河流量资料、北疆地区温度、降水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并将其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玛纳斯河冬季流量呈现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夏季两者的关系则相反.利用交叉小波变换,分别发现了冬、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玛纳斯河流量变化关系最密切的振荡周期.文中还发现冬、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北疆温度、降水的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舒适度指数和寒冷指数计算了近十年阳泉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发现阳泉市旅游气候期长且具有开发夏季避暑旅游的条件.为了探寻阳泉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变化特征,将阳泉市近60年气象资料分为三个时期,即1951年~1980年为第一个时期,1981年~2000年为第二个时期,2001年~2010年为第三个时期,分别确定了三个时期各月份的舒适度等级,通过对三个时期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对比后发现,随着气候要素的变化阳泉市全年旅游气候舒适度都在升高,且寒冷季节升高幅度大于炎热季节.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夏季温湿效应与人体舒适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应用温湿指数(THI)指标对上海市夏季7、8月份高温期的热环境及其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评价。温湿指数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湿度两个因子对人体热感的影响,比单纯的温度指标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赵双巧  李晶晶 《山西科技》2011,(3):38-39,42
利用长治市11个地面观测站及2个农气站气象资料,对2010年度长治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的气候概况和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详尽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利弊相间,但弊大于利,导致了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