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要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处理好三大矛盾:人自身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三大矛盾,实现和谐发展蓝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下加强人学,自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这三大学科相统一的“大科学”的研究,以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正>《心灵的神秘性及其消解——柯林·麦金心灵哲学思想研究》(陈丽著)是心灵哲学丛书(高新民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之一。本书围绕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意识和意向性(内容)两大问题,考察了美国著名心灵哲学家麦金对相关研究困境及其症结的诊断,梳理了他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和主要论证,并尝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思想作出准确的解读。在内容结构上,全书可分为七个部分:前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思想及其遇到的挑战,介绍了麦金  相似文献   

4.
道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本文将古典名著《淮南子》置于道德心理学的视野之内,以论纲的形式考察了《淮南子》的人学旨趣及其道德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底蕴,展开了对其道德心理学思想的理论追究,探寻了其道德心理学思想的生命意蕴,并阐明了其道德心理价值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哲学方面,侧重于定性的、思辨的分析和比较。本研究运用广谱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广义量化分析,特别是结合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定生产关系人格化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理论,把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的研究延伸到政治经济学领域。本文用以研究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其科学方法论思想为指导,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综合考察、分析比较与理论论证等方法,在全面介绍斯腾伯格的创造力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产生的社会与理论背景,随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发展脉络,最后对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的重要贡献,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与剖析。  相似文献   

7.
"发现身体"是传统形而上学终结和哲学转向标志。身体不再是笛卡尔灵与肉对立意义上的身体,而是物质与精神、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与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汇聚、整合的契合点。技术阐释的身体维度研究要实现从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的转变,就要借鉴马克思主义人的社会存在、技术实践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技术思想中汲取更多思想养料和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8.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何以可能的问题及与此相关的二者的中介问题,长期以来被我国哲学界所忽视。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在其经典著作中是非常关注这些问题的。蕴涵在思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问题的哲学解便是将哲学和科学沟通起来的中介。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指科学主体在一定时代的科技知识背景条件下对某个科学问题不能从科学角度用科学方法作出准确的解答时,而从哲学的角度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解答的结果,其实质是哲学科学化和科学哲学化双向运动的结晶。这为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成为可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哲学通向科学的中介,使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科学问题的哲学解是科学通向哲学的桥梁,使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成为可能。该研究对于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于深化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的理论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复旦大学哲学系81、82级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织了一次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哲学系列讲演。讲演的中心是哲学改革,但内容很广泛,既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涉及到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和人物,还涉及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问题。讲演共15次,计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改革与哲学的使命”、“存在主义对世界的体验”、“当代苏联哲学家的新思考”、“弗洛伊德哲学述评”、“汤因比的历史哲学”、“佛学的人生哲学”、“多元论与独断论”等等。各个专题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导思想,这就是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打破学术研究的沉闷空气,结合中国四化现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是当前学术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该问题同时涉及当代科学基础问题。为此,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2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思想的互释、现代科学革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形态等展开了热烈讨论,来自各地的3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技术与技术教育关系密切。但直至现在,技术仍被视为人们手中的中性工具,或者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技术本身所蕴含的育德、益智、审美等教育价值被遮蔽或丧失。因而对技术内涵的深度揭示将开启技术教育圆融自足的可能进路。基于米切姆对技术作为人工物、技术作为知识、技术作为过程、技术作为意志这一技术概念框架的构建,可以开掘出当代技术教育的四种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2.
现代技术以其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塑造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于技术的思考与认知,也从近代以前的边缘状态转向认知的中心并成为哲学的事业。而且,当前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无法回避对技术的思考。围绕技术进行思考的维度主要有技术、自然、社会和人。这四个方面构成技术思考的主要框架并有机联系在一起,每个方面又充斥着各种已经被思考、需要再思考和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构成技术思考的图景。技术思考的最终归宿是获得人之为人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为了人"和"以人为本"的命题是传统人道主义的命题,它不能解决我们的时代提出来的新问题.我们的时代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它提出来的问题是"人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这正是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新人道主义实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从"享乐意识"到"生存意识"、从"现世主义意识"到"未来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精神实质,也是古代生命哲学最深远的理论背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通过阴阳应象、生命应时应方与五行类比的理论方法与逻辑,最终落实到以一整套自然治疗措施来调整个体生命的失衡,这一切都与现代环境伦理的精神深刻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从天工开物到人工开物,人便开始工程的存在了。工程不仅使人成为人,并不断确证和提升着人之为人的类本性,而且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工程的现象学。这意味着人.工程.生存是互蕴共容的,即“人以工程的方式去生存”、“工程组建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是人之工程行动的前提”。因此,工程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绿色视界:生态思维与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思维是从生态哲学维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并以其协同进化与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思雏方式。它既有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存在关系的多元性和价值联系的多样性。有机开放性和有序循环性,资源有限性与认识无限性等特征;又有协调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渗透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的双向性以厘辐射人的环保与发展能量的双效性等功能。生态思雏的系统研究和全面培育,对于强化人们的资泺节约意识与和谐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叉。  相似文献   

17.
近代理性主艾的主体性哲学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变成无伦理约束的绝对主体,把物变成失去本钵论根基的“为我之物”。传统的人道主艾也阻塞了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否定了对人的改造自然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必要。发展伦理学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的实践行为和发展的限度的论断,并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休谟诉诸一种自然发生学的处理方式来为因果关系的合理性辩护,这实质上是意识到了认识论话语体系之外存在的无限性,但是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灵动性与开放性在康德的客观先验范畴体系中遭到窒息。怀特海在过程存在论的视域之中,赋予原因与结果一种内在相关性,从而将因果关系从抽象的认知层面还原到具体的"存在之流"。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看来,应该得到研究的只是作为有的存在者,无作为非存在则是应该被排斥的东西,因而不愿与闻无。海德格尔对此予以批判,他认为,科学的这种认识是由于科学对无的误解造成的,科学在无的问题上是无能的。实际上,无就是存在之无化,科学恰恰是以这个无为基础的,在本质上归属于无。为了克服科学本身的缺陷及其带来的危险,必须超越有而进入无,由此把握存在者整体,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勇义  陈凡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2-55,F0004
本文从现象学的视角考察技术创新。没有将意向性结构运用到对技术创新的追问中去:考察了意向性概念的变化,提出它在技术创新的现象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考察技术创新是揭示技术本质的方式之一。技术创新是现代技术得以显现其自身的前提和地平线(horizon);技术具有清晰的意向性或存在论的结构,即技术“在——技术创新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