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1):101-105
法国哲学家康吉莱姆不仅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有着重要的地位,关于技术问题也有着深入而独创性的思考。康吉莱姆的技术观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技术先于科学,通过重新解读笛卡尔,指出人类通过技术、工具等展开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缺陷的活动,总是容易出错的活动,但这些错误反而引导人们进一步展开科学的理论认知活动,从而才得以形成各门科学中的知识与真理;其次,技术源于生命,通过技术制造出来的工具和机器可以视作一种人为的器官;再次,技术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乃是人作为劳作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可供性理论解读技术的起源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首先,可供性知觉关乎动物的生存,因此构成了技术认知的起点。其次,可供性暗含人与环境的契合以及行为可能性,发现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理解技术起源的关键。再有,创造并使用工具是技术的最主要特征,可供性内涵的知觉-行为原理也提供了技术起源的具身说。  相似文献   

3.
分享技术是促进信息、知识迅速流动,具有叙事、承载和创新意向的技术或技术人工物。古今中外技术史表明,分享技术既古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分享技术随着人类文明产生而产生,包括书写记录技术、造纸印刷技术以及以自媒体为主的现代分享技术。分享技术的认知结构包括技术主体的存在和扩展、技术规则的构建和修正以及技术语言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基础上的规约和创新功能是分享技术的实践取向。在分析分享技术认知结构和实践取向基础上引出分享技术的社会本质,即在"人—分享技术—人"理论框架下深化和发展传统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4.
责任分配是自动驾驶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中介论提供解决责任分配问题的新视角,一方面肯定技术在调节人的认知和行为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技术与人的角色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通过自动化层级、角色和责任等因素建立情景分析模型,从而理清自动驾驶中的责任分配问题。在人技交互越来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在技术标准和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责任框架以应对更为复杂的责任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增强"问题是20世纪末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凸显的具有较大伦理争议的社会问题,这种按照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多地使用新兴的生物医学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技术改善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将无疑是对人类社会的一次巨大挑战。其道德和伦理蕴涵必然会影响到今后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的整体道德伦理规范。因此对于"增强"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与挑战需要进一步理性地思考与商讨,从而全方位地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既能达到促进增强技术积极面的发展又能合理预期其潜在的风险性,预防或减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哲学人类学是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思潮之一,以"人是什么"问题为轴心,围绕人在本质上是"工具制作的动物"或"理性、精神的动物"展开争论,形成了"工具论"和"理性论"两大传统。奥特加·加塞特提出人并非天生的"工具动物"或"理性动物",人的本质并非即成的、被给予的,而是需要通过专属于人的技术活动不断获取;人通过技术在建构自身存在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生活。但技术并非人的本质属性,而是生活中"第二性"的创造活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奥特加追问的是"人做什么",而不是"人是什么",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人类学的争论,从人的存在出发思考技术,并面向人类生活建构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7.
技术风险认知是人们对相关技术风险信息的处理过程,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技术风险的心理因素。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人们使用技术是权衡利弊之后自愿接受技术所带来的风险的,然而事实上人们虽然接受了技术,却没有从心理上认同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鸿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技术风险认知主体的心理是复杂的,难以从单一方面来解决问题。研究技术风险认知的主体心理既要从心理角度把握其心理构成要素和风险判断机制;又要考虑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只有在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下才能正确分析技术主体的风险心理。  相似文献   

8.
评当代三种技术社会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从技术哲学发展的历史及技术理论的现实进展,指出技术社会观在技术哲学及整个技术研究中长期不衰的重要地位,接着归纳出三种当代较有影响的技术社会观和它们的理论硬核,分析了三种观点的理论焦点和特点,认为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互补的,因而可以通过竞争求得发展,促进技术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科学化。文末简要描述了新近出现的建构主义技术观的活力并展望其前程。 一、技术社会观与技术哲学 技术哲学从19世纪开始形成时期起,就表现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或分支。一种是工程技术的哲学,它是工程技术专家从内部对技术进行思考和分析的产物,它力图把人的技术活动作为了解人在世界上其他思想行为的范式。工程技术哲学强调对  相似文献   

9.
设计可被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技术认知与实践系统,可以从哲学的不同层次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设计哲学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整体性发展的可行径路。在认识论视域内,设计存在论是设计本质论的前提;在实践论视域内,设计本质论是设计存在论的前提。人们对设计的科学的认知从经验层次逐步迈向了理论层次,同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自身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穿于设计手段和实践之中。设计中的思维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整体和部分"、"手段和目的"、"主体与客体"等范畴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卡西尔把技术作为符号形式置于文化哲学的大框架下加以审视,他指出,技术的本质只能在动态的层面上予以理解,并从技术对人的塑造、技术与人的生存意义及技术与人的自由等视角,深入透视了技术与人之关系,为当今人们反思技术和人的技术化生存问题铺建了思考的进阶。  相似文献   

11.
谈"技术性思维"的片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性思维"是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客观上曾起到过推动技术发展的作用.但是,"技术性思维"的膨胀,同时引发了许多严重问题.中国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技术性思维的影响,并逐渐暴露着它固有的思维弊端."技术性思维"是一种片面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论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克尔·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建构在坚实的技术构想之上,继承了科学技术统一于人文的优秀传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对物和人统治的背后必然有其非技术的思想根源,那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把解决技术时代危险的途径指向了"沉思之思"."沉思之思"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警示生活在技术时代的人冷静地审视其行为的可能后果,但它却无助于技术异化现实问题的解决,所以,海德格尔的技术拯救之道仍然充满着形而上学性.  相似文献   

14.
亨利·福特产业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成功的资本家和产业哲学家,亨利.福特是提出"产业哲学"概念和对产业活动进行系统反思的第一人。作为一种生产模式和管理思想,"福特制"是福特基于技术乐观主义的产业哲学的现实反映。大批量、低成本、高质量和低价格的产业理念和以服务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时至今日仍被产业界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谱录类书中,载有极珍贵的科技思想文献。要注重搜集其中设计思想的精华、工艺技巧的精华、制作加工手段的精华;考订是整理工作的重点,可从思想精髓的提取,揭示技术上蕴涵的科学思想,从数据分析中得到规律等诸方面进行研究。当今,要做好几被忽视的谱录工作,应特别注意提取文献中的科技含量和考究文献中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6.
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序幕的"科学救国"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后让位于"改良"与"革命"的"政治救国"浪潮。民国建立后,在实业建国和"政治并不能救国"的影响下,"科学救国"思潮再次勃兴,并促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但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涨之际,"科学不能救国"的声音出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中西文化论争中,科学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首";二是在政治革命实践如火如荼影响下,政治革命再次取代科学成为救国的工具;第三,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动,国人逐渐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救国工具,它自身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质是扩展人类知识视野,科学终于完成了从救国工具向追求真理的学术事业转变,回归科学本身。"科学救国"思潮在近代中国的演化,展现了学术与政治的一种关系:如果不是因为学术本身而是其他因素诸如外敌入侵或意识形态等外在力量使学术成为某种工具,那么,一旦这种外在因素与条件不存在了,学术作为工具的作用也就消失,最终恢复其本身的面目,其发展也就步入正轨。但吊诡的是,学术在中国大多时候总是作为一种工具被利用,不能显现其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既给国人带来出行方式的转变,也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着高速铁路带来的前所未有贴着大地飞翔的感觉,另一方面,高铁事故的发生也引发了国人对高铁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危险性的充分关注。多维度视角下的中国高铁,催生了人们对高铁的多重思维。正如对任何一门高新技术的认识一样,高铁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双刃剑"悖论,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并将直接影响人们对高铁的评价和未来高铁的建设。本文分析总结了人们对高铁的种种思维方式,并在总结高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高铁的未来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对心理技术的哲学反思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从心理技术的在场性、心理场域的作用及其对身体映像的控制来分析心理技术的实体性存在;从知识建构、知识扩展以及思维的形成等方面可以为认识论反思提供启示;从心理技术的研究、心理技术的实施以及心理技术与道德的涉身性了解心理技术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9.
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路径及路径转换现象。文章从技术哲学研究中的流派、伦理转向和经验转向等方面梳理了技术哲学研究中的路径及其演变,认为这对于从总体上把握技术哲学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哲学研究的概貌、探询技术哲学研究的新动向以及技术哲学家们的思维触角等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哲学研究的前沿、明确技术哲学研究对象与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进行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潮,而元代实堪称为其顶峰。文章探讨了元代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与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交流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从而探讨元代科技发展起伏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