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氯基熔盐在正常大气压下,对钢表面进行被覆TiC处理,可以得到高硬度、高耐磨性、高耐蚀性的TiC被覆层。研究表明,钢中含碳量及碳的存在形式对被覆层的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含碳量不同的钢种进行被覆处理,确定了在氯基熔盐被覆处理条件下,钢中所需的最低含碳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非真空条件下,以氩气保护的氯化盐为主的熔盐中被覆碳化钛的工艺,主要分析了被覆工艺对碳化钛覆层的影响,并且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几种经氯基熔被覆碳化钛层的钢进行了组织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3.
用原位合成铸造法制备了TiC弥散强化Cr1 2MoV钢基复合材料 ,对材料的制备工艺、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 ,用原位合成铸造法制备TiC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具有可行性 ,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TiC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 ,形状呈块状和球状 ,分布在晶内和晶界上 .颗粒与基体结合良好 ,且无团聚现象 .引入TiC后材料的室温和高温强度比基体材料的强度均有提高 ,说明TiC颗粒起了良好的强化效果 .金属基体与高耐磨性的增强粒子相结合 ,使复合材料获得了优异的耐磨性能 .在提高材料的强度、耐磨性、抗热疲劳性能的同时 ,TiC的加入也使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4.
熔盐电解法制备钛是钛工业发展一直以来探索寻求突破的主要新工艺。近年来,熔盐电解工艺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笔者就当前金属钛制备主要电解工艺(FFC剑桥法、OS法和USTB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重点对各工艺的过程、原理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基于目前各工艺研究现状,对各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并讨论了熔盐电解制钛工艺实现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FFC工艺中阴极TiO2的导电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FFC工艺,通过TiO2烧结及电解实验,研究TiO2电极导电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烧结前后的产物和电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烧结可以改变TiO2的能带结构,产生导电空位;TiO2电极在熔盐中形成双电层,使氧原子离子化,形成TiO2-x离子结构;熔盐中的离子渗透到TiO2电极内部,增加了电极内的导电离子数.TiO2电极的活化可通过高温烧结产生的导电空位、双电层形成的离子结构及渗透到电极内部的熔盐离子来实现,使FFC工艺中的电解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与控制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条件下碳化钛在钢中的析出行为,应用透射电子显微术(TEM)研究了纳米尺度TiC和Ti2CS析出相的结构及取向关系.结果表明,实验钢中Ti2CS的析出温度较TiC的高,先析出的Ti2CS可作为TiC的非自发形核地点.实验观察到细小TiC粒子在Ti2CS上生长的现象.电子衍射和X射线能谱(EDS)分析表明:TiC和Ti2CS之间的取向关系为{001}Ti2CS∥{111}TiC,〈100〉Ti2CS∥〈011-〉TiC.在TEM下还观察到以孪晶形式存在的TiC,孪晶面为(1-11-)面.总之,在钢中先行析出的Ti2CS和TiC粒子都可能成为新生成TiC的非自发形核地点,孪生和外延生长是TiC沉淀的两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为碳源,在熔盐介质中与钛粉反应原位生成石墨烯基TiC中间产物,并通过后续控制氧化制得石墨烯基TiO_2复合光催化剂,结合FTIR、XRD、Raman、SEM等手段,对两种石墨烯材料的结构及形貌差异进行表征,并分析了其对所制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及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复合材料仍保持碳源的层片状结构,TiC和TiO_2颗粒均匀包覆在碳源表面;以石墨烯为碳源更有利于表面原位生成TiC晶粒的生长,其晶体结构更为完善;两种结构的石墨烯基TiO_2复合材料均对目标污染物亚甲基蓝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和可见光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1Cr_(18)NiTi不锈钢材料表面进行激光熔覆的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案选取了最佳工艺参数,研究了激光熔覆层的组织结构,测量了激光熔覆区的成分及硬度分布,特别是对激光熔覆的热影响区的碳的扩散与集聚作了分析与讨论.对激光熔覆试样进行了磨损和腐蚀试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工艺参数对TiN燃烧合成过程的影响,探讨了C引入后得到纤维状TiC及原位复相材料的工艺途径.结合相平衡分析了TiN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运用原位合成反应工艺制备了TiC颗粒增强Fe3Al基复合材料 .显微分析研究表明 ,在Fe3Al中引入TiC颗粒 ,可以有效地细化材料的显微组织 ,从而改善材料的热变形加工工艺性能 .TiC增强体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而且也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对复合材料进行的一系列性能测试结果显示 ,在Fe3Al中加入TiC颗粒后 ,材料的室温和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室温塑性  相似文献   

11.
C—SiC—TiC—TiB2复合材料原位合成及热压烧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熟焦,碳纤维,B4C,SiC,Si,TiO2和TiC为原料,采用原位合成及热压技术研究了不同TiO2和TiC含量对多组份碳/陶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iO2对合成渣中Fe2O3还原发泡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条件下TiO2和Fe2O3在合成渣中被碳还原时的发泡过程.计算了该发泡过程的发泡系数、消泡系数、平均发泡寿命、发泡强度和消泡过程开始的时间.用熔渣发泡参数定量地讨论了温度、TiO2加入量和初渣中TiC的含量对熔渣发泡过程的影响,发现当初渣中TiC的含量和TiO2加入量较多时,在发泡时会产生二次发泡现象.  相似文献   

13.
钢表面化学气相沉积TiC薄膜的高温腐蚀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在O2+Br2+Ar气氛中,耐热纲表面化学气相沉积碳化钛薄膜的高温腐蚀行为与碳化钛的组织形态、腐蚀温度、气氛中的氧分压和漠分压的关系。发现高温腐蚀主要是碳化钛薄膜和基体中铁的氧化,在沉积温度和碳/钛比高时获得的致密的TiC组织,更抗高温氧化。还发现氧化速率与腐蚀温度、气氛中的氧分压和滇分压的增高而增大,特别是气氛中的溴,少量添加即可明显增大氧化速率,澳通常起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固体润滑剂CaF2和BN对Al2O3/TiC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实验表明,Al2O3/TiC/CaF2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比Al2O3/TiC/BN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好,XRD衍射结果和微观结构显示,Al2O3/TiC/BN材料中的BN与Al2O3反应生成AIN,产生大量裂纹,致使材料的强度和硬度都大幅下降,Al2O3/TiC/CaF2陶瓷材料中的CaF2在烧结过程中没发生化学反应;材料晶粒大小均匀,基体组织呈网状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相似文献   

15.
机械合金化制备碳化钛纳米粉体的合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中,以金属钛(Ti)粉与环己烷为原料,利用机械合金化制备了碳化钛(TiC)纳米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并结合Rietveld精修对球磨产物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形貌与元素以及结晶性进行分析;对球磨过程中TiC的合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球磨产物中主相为TiC,另有少量残留的氢化钛(TiH2)与Ti;所制备TiC粉体易于团聚、颗粒度均匀、结晶性良好;TiC合成机理属于扩散型机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耐热钢表面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的工艺.比较了耐热钢、碳化钛膜和碳化钛/碳化硅双层膜在O2 Br2 Ar气氛中的高温腐蚀行为,通过热力学分析,解释了腐蚀动力学现象.证明了在耐热钢表面被覆碳化钛/碳化硅双层膜可以大幅度提高其抗高温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17.
TSCR流程生产钛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的析出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子显微镜和化学相分析等多种实验手段研究了Ti微合金化高强耐候钢中的析出物,并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析出过程. 结果表明:钢中主要存在TiC,TiCN,Ti4C2S2,TiN等析出物,连轧前TiN的析出过程已基本完成;大量纳米尺寸的TiC球形析出物粒子在铁素体的位错线上分布;Ti含量增加改变了MC相的粒度分布,小尺寸粒子的体积分数显著增加,增强了沉淀强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e brazing process of cubic boron nitride (CBN) grains and AISI 1045 steel with AgCuTi-TiC mixed powder as a filler material was carried out. The joining strength and the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reading of the molten filler material on AISI 1045 steel i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iC content. A good interface is formed between the TiC particulates and AgCuTi alloy through the wetting behavior. In the case of AgCuTi+16wt% TiC, the strength of the brazed steel-to-steel joints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of 95 MPa dependent upon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of TiC particles within the filler layer. Brazing resultants of TiB2, TiB, and TiN are produced at the interface of the CBN grains and the AgCuTi-TiC filler layer by virtue of the interdiffusion of B, N, and Ti atoms.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温度、气体氧分压的变化对渣中 TiC 氧化反应的影响。升温不利于 TiC 氧化反应的进行,反应达动态平衡时,渣中 TiC 含量是增加的。改善氧在渣层中的扩散条件,提高氧的传质速度,对加快 Ti(C,N)的氧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