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2,(33):467-46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由于记者采访经验的增加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采访设备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隐性采访的记者仅用“旁观者”的身份采获的新闻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了。于是.一些记者开始伪装自己,介入新闻,有的甚至直接成了某些新闻事件的“导演”。这种用欺骗手段采获新闻,在道德评价上是令人困惑的.也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反思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2.
王璟玥 《科技信息》2010,(10):54-54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但是,由隐性采访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也有日渐增多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郭丽锋 《科技信息》2009,(19):223-223
隐性采访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除了使用技巧,还有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等。本文针对目前隐性采访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提出些许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法律与道德上的问题,引起较大的争议。本试图从隐性采访的特征、社会作用、法律依据和使用条件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分析了隐性采访的特征,探讨了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指出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的需要,总结了隐性采访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5.
陈静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3):165-165
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有被越来越应用于广泛领域的趋势,媒体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记者的触角也在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无节制的延伸。隐性采访在鞭挞丑恶事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隐性采访中让记者掌握采访的“度”对一些采访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杨武轩 《科技资讯》2010,(8):226-226
随着新闻工作的竞争逐渐激烈,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公开采访难以报道的材料,并且为了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有时候也难免会对所采访的对象进行隐性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不是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本文对隐性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虽在发掘隐匿和伪装社会信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为了克服其固有弊病,仍有必要通过法律规制将其有效控制在法治框架之内。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判断标准在于:必须出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当目的;必须经由正当的程序决策;必须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隐性采访形成的新闻报道并非一项诉讼请求,只需满足新闻真实性原则即可,不必每一细节均有确凿证据证明。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是当前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采访方式.但其合法性一直广受质疑.在中国现有法制环境下,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规范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要探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如何,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以及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各自内在性质。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稿件的两个重要组成环节,采访决定写作。采访第一性,写作第二性,只有二者辩证统一,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时下,少数记者对于采访与写作厚此薄彼,把采访看得过于简单,没有来得及弄清楚事物的真相,就匆忙动笔,在写作中搜肠刮肚,搞"米不够,水来凑",导致了新闻作品写作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公开采访难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在采访过程中保护自身的安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给媒体本身谋求立足之地。有时候难免对被采访对象实施隐性采访行为。然而,隐性采访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这种行为必须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和调整。本文就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原因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何华 《科技资讯》2014,(26):229-229
客观性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民生新闻是直接和广大百姓接触的新闻采访,因此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人和各种琐事,很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如何把握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民生新闻采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改善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强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迫切且有必要采取法制、道德及其他方式的综合、整体控制,以弥补隐性采访的不足,规避泛滥风险,求得隐性采访在综合平衡中有效运用,促进媒介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新闻报道前期重要工作之一的新闻采访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媒体的竞争力,故记者对于新闻采访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对民生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采访线索在采访中的特殊地位、民生新闻采访线索来源的渠道、民生新闻采访选题的特珠规律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以期改变民生新闻的采访现状和指导民生新闻采访实践.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湛 《科技信息》2012,(19):498-498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在新闻采访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记者巧妙、有效地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采访的质量。文章试从分析新闻采访语言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如何有技巧的进行采访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新闻采访中的非语言技巧——视觉因素、听觉因素、心理因素等做了一定的阐述,并通过一些新闻采访案列进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9.
刘美莉 《科技信息》2013,(16):192-192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两种专业手段。本文就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戴雪艳 《科技信息》2010,(8):I0031-I0032
本文从当今新闻采访的实践范式入手,探索现代新闻采访的有效方法和风格,以提高新闻传播者的新闻采访能力。主要通过对成功采访要素的研究,归纳出有效提问的技巧、成功采访的必要条件,强调对新闻采访主体综合素养与现代意识的培养,注重新闻采访主体实践能力的提高。揭示只有具备较高现代新闻人员综合素养,才能最终升华为特有的采访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