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丽锋 《科技信息》2009,(19):223-223
隐性采访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除了使用技巧,还有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等。本文针对目前隐性采访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提出些许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2,(33):467-46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由于记者采访经验的增加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采访设备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隐性采访的记者仅用“旁观者”的身份采获的新闻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了。于是.一些记者开始伪装自己,介入新闻,有的甚至直接成了某些新闻事件的“导演”。这种用欺骗手段采获新闻,在道德评价上是令人困惑的.也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反思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是当前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采访方式.但其合法性一直广受质疑.在中国现有法制环境下,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规范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杨武轩 《科技资讯》2010,(8):226-226
随着新闻工作的竞争逐渐激烈,许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公开采访难以报道的材料,并且为了能够保护自身的安全,有时候也难免会对所采访的对象进行隐性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不是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的,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本文对隐性采访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静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3):165-165
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有被越来越应用于广泛领域的趋势,媒体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记者的触角也在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无节制的延伸。隐性采访在鞭挞丑恶事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隐性采访中让记者掌握采访的“度”对一些采访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公开采访难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在采访过程中保护自身的安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给媒体本身谋求立足之地。有时候难免对被采访对象实施隐性采访行为。然而,隐性采访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这种行为必须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和调整。本文就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原因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王璟玥 《科技信息》2010,(10):54-54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但是,由隐性采访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也有日渐增多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高校隐性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