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为了获得公开采访难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了在采访过程中保护自身的安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给媒体本身谋求立足之地。有时候难免对被采访对象实施隐性采访行为。然而,隐性采访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这种行为必须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和调整。本文就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原因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
郭丽锋 《科技信息》2009,(19):223-223
隐性采访在各类新闻采访中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进行隐性采访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具体问题,除了使用技巧,还有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等。本文针对目前隐性采访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提出些许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受到社会公众的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法律与道德上的问题,引起较大的争议。本试图从隐性采访的特征、社会作用、法律依据和使用条件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分析了隐性采访的特征,探讨了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指出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的需要,总结了隐性采访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偷拍和暗访现象,本文从受众和媒体两个方面,通过对电视新闻报道中所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研究,对隐性采访及其特点、应遵循的原则和隐性采访的禁区,以及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应防止的误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璟玥 《科技信息》2010,(10):54-54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受到新闻记者普遍青睐的新闻采访形式。但是,由隐性采访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也有日渐增多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对于隐性采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是当前新闻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采访方式.但其合法性一直广受质疑.在中国现有法制环境下,隐性采访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规范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虽在发掘隐匿和伪装社会信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为了克服其固有弊病,仍有必要通过法律规制将其有效控制在法治框架之内。隐性采访的合法性判断标准在于:必须出于维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正当目的;必须经由正当的程序决策;必须符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隐性采访形成的新闻报道并非一项诉讼请求,只需满足新闻真实性原则即可,不必每一细节均有确凿证据证明。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强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迫切且有必要采取法制、道德及其他方式的综合、整体控制,以弥补隐性采访的不足,规避泛滥风险,求得隐性采访在综合平衡中有效运用,促进媒介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刘艳丽 《科技信息》2012,(33):467-467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由于记者采访经验的增加和科技发展带来的采访设备的进步.尤其是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隐性采访的记者仅用“旁观者”的身份采获的新闻很难吸引受众的关注了。于是.一些记者开始伪装自己,介入新闻,有的甚至直接成了某些新闻事件的“导演”。这种用欺骗手段采获新闻,在道德评价上是令人困惑的.也是备受争议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反思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1.
陈静 《甘肃科技纵横》2009,38(3):165-165
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的手段之一。有被越来越应用于广泛领域的趋势,媒体通过这种采访方式,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受到正直的人们的鞭挞,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界的欢迎。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新闻记者的触角也在向着更广泛的领域无节制的延伸。隐性采访在鞭挞丑恶事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新闻侵权诉讼案件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在隐性采访中让记者掌握采访的“度”对一些采访事件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产权问题是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障碍,为了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的共享,对隐性知识的产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隐性知识的产权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邱立业 《科技资讯》2008,(1):198-198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常用的手段之一,隐性采访必须合乎新闻规律的同时,还得遵守社会公德,做一名既能挖掘新闻内核,也合乎公众水准的记者,这是高明之举。  相似文献   

14.
隐性知识的分享是组织实现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了更好地研究隐性知识的分享,研究以企业营销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隐性知识分享的核心变量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10名企业营销员进行BEI访谈、资料编码,经专家讨论,编制了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对171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是3因素结构——言语启发、经验介绍,以身示范;对221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证明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对信度、效度等测量学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本文提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文本进行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的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依娜 《科技资讯》2008,(34):197-197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想获得新闻素材就要善于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首先,记者要学会正确的选择和确定采访对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其次,记者要学会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从而确保采访成功。同时,记者还需有真挚的情感来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举办了一个科普活动,作为《少儿科技》的小记者,你想写一篇报道,可是又觉得无从下笔,怎么办?下面,我来教你一些采访技巧和写作技能。首先,做好采访是写出优秀报道的前提,采访技巧可归纳为"四要"。一要:采访前要准备充分采访前,我们要做好准备工作,尽量充分了解采访对象。一次采访活动往往在几十分钟内结束,我们如果不对采访对象进行了解就匆忙上阵,采访时所提问题与采访对象没什么关联,找不到核心话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隐性课程是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下位概念。语文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正规的语文课程之外,通过施教者有目地的计划和组织,从而形成对学生能够施以教育作用的校园环境和教育进程,包括传递给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一切学习情景和组织形态。本文通过运用宏观的隐性课程理论,对语文隐性课程作些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隐性课程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容易被化学教师所忽视.化学隐性课程能够起到补充显性课程、健全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开发内隐无意识加工等作用.化学隐性课程的开发可以从课堂物质空间环境、人际关系、化学教材、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等4个方面来进行,教师素养、隐性课程开发评价体系是化学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秀红 《创新科技》2014,(16):12-13
研发外包合作方更注重的是显性知识的交付,而忽略隐性知识的转移,从而导致研发外包效果的缺失。通过对研发外包中隐性知识传递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隐性知识传递效果进行模糊量化,使企业能够根据模型得出的评价结果了解到研发商所作出的努力,从而达到令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