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黑人女性作家们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她们把传播黑人民俗文化视为己任,在她们的作品中黑人民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对她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表征,是这些作家重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解构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媒介。  相似文献   

3.
黑人英语是美国英语中分布最广、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少数族裔变体语言。从语言学上来说,当代美国黑人英语与白人英语的最大区别是在于语法结构上,如系动词“be”的使用模式,复数形式的差异,动词时态的特殊用法,双重否定或多重否定形式等。从黑人英语的句法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黑人英语的特点及其与美国标准英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陈丹  韩松 《科技信息》2011,(22):I0162-I016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一部主要以种族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本文尝试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莫里森对寻求黑人在现代美国解放之路这一问题的想法,即黑人要正视奴隶制那段历史;与白人团结合作;黑人社区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5.
认为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颜色》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女主人公西丽从混沌到觉醒的心灵历程,探究黑人女性的生存环境,并为她们寻求可能的出路。即:黑人女性在物质空间上得以拓展,女主人公们终于收获了"自己的房间";在精神空间上,黑人女性摆脱了白人基督教的束缚,走向妇女主义的新解放;在社会空间上,黑人女性深受白人与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却要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毛艳红  张小玲 《科技信息》2010,(7):195-195,402
黑人大迁徙是奥古斯特·威尔逊有关美国黑人经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钢琴课》这个剧本也包括在内。从1916到1930年,美国黑人怀抱对平等民主的向往纷纷迁徙到北方工业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寻求给子女提供更好教育的机会,从而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到了北方以后,大多数黑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他们试图融入白人社会,与过去失去联系,这使得他们陷入身份危机。威尔逊认为,大迁徙是个巨大的错误,黑人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就绝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割断与南方的联系,更不能忘记他们的黑人身份。  相似文献   

7.
母性是女权主义理论里经常讨论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女权主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母性这一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西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和母性的问题往往是从白人妇女的角度来分析,而黑人女性的声音却未能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莫里森提出的黑人母性与其他的关于母性的观点试作比较,从而得出莫里森等黑人女权主义者提出的黑人母性是对现存母性观点的一个重新阐释和重要补充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均出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之手。尽管两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同,但是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白人世界的黑人审美观,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及影响,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列举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得出非裔女性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已迷失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9.
《坟墓里的旗帜》展现了福克纳书写其独立文学王国中人物的强烈欲望。在约克那帕塌法世系“门槛上”,黑人元素成为小说家创作灵感及作品升华的珍贵源泉:一个有名姓的黑人家庭被首次植入有着悠长家世的白人家族,黑人作为南方现实生活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得到更多个性化刻画。因此,就种族主题而言,虽然刻板化的黑人形象依然存在于目标故事中,但《坟墓里的旗帜》胜《军饷》一筹,并与后者一起代表着作家职业生涯的利好开端。  相似文献   

10.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的历史文化,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来解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天堂》,可以看到白人/黑人二元对立以及男人/女人二元对立。结合作者对天堂的解释,可以得出结论:要建立一个不论种族和性别的人人共享的人间天堂,必须重构白人/黑人、男人/女人的关系,即实现白与黑、男与女的融和。  相似文献   

13.
黑人大迁徙是奥古斯特.威尔逊有关美国黑人经历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钢琴课》这个剧本也包括在内。从1916到1930年,美国黑人怀抱对平等民主的向往纷纷迁徙到北方工业城市,寻求就业机会,寻求给子女提供更好教育的机会,从而摆脱贫困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到了北方以后,大多数黑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时,他们试图融入白人社会,与过去失去联系,这使得他们陷入身份危机。威尔逊认为,大迁徙是个巨大的错误,黑人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就绝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割断与南方的联系,更不能忘记他们的黑人身份。  相似文献   

14.
巧取豪夺近三个半世纪以来,英国殖民者和白人移民霸占了南非黑人的大片沃野,黑人为保卫世代安身立命的故土多次奋起抗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次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南非白人政府上台后采取了“划地为牢”的土著保留地政策。1913年6月19日颁布的《土著土地法》规定划出898万公顷土地作为黑人保留地(占全国土地7.3%),黑人在划定地之外不得购买、租佃土地,只许在白人地区以劳换佃(即每年为白人劳动3—9个月,换得住宅地、小块农田和一些牧地)或受雇做工。到1916年,约55%的黑人被纳入保留地。但是狭小的保留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所有黑人都圈进去。1936年白人政府又通过了《开发托管和  相似文献   

15.
唐俊芳 《科技信息》2013,(22):12-12
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中,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变得复杂与重要起来。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首的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们透过她们的作品对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白人文化霸权现象以及黑人身份定位的困惑及身份建构问题的思考,得出了要在两种文明中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非洲传统文化与白人经典文化的糅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法令不仅剥夺了广大黑人群众在政治上的发言权,还禁止黑人参与经商、办厂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绝大部分黑人只能充当低廉的白人雇工、佣人。就连各大城市中的繁华区也被白人当局划为“白人商业区”,黑人不得进入。在种种严格的限制下,一些黑人被迫经营黑市酒吧,直到1989年3月,政府才答应给予“黑人酒吧”以合法地位。这个缺口一打开,售卖水果、肥皂、牙膏和各种家用小商品的小贩纷纷冲出他们的城镇,迫使好几个市的市政府把他们的“白人商业区”开放给所有的种  相似文献   

17.
卡尔·范维克顿作为参与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位主要白人代表,对于哈莱姆文艺复兴走向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其颇受争议的小说《黑鬼楼座》的发表,这一运动也达到了高潮。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黑人们从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方面极力推崇黑人的原始性,卡尔·范维克顿作为一名不被白人种族甚至自己父亲接受的同性恋作家,加入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帮助黑人宣传黑人文化,在作品中体现黑人的原始性,从而推动他的黑人朋友们融入白人社区。  相似文献   

18.
《已知的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存在的黑人拥有奴隶的现象。作者从黑人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种族歧视问题,并深刻探讨黑人奴隶是如何寻求自身身份的。在白人奴隶主的影响下,亨利选择了认同于白人奴隶主而非黑人同胞。他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奴隶主,然而最终背弃了他的黑人性,变得同白人奴隶主一样残忍。因此,亨利不仅疏离了黑人同胞的情感,也无法为白人社会所接受,身份构建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9.
拉尔夫.艾立森的小说《隐身人》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刻画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众多黑人,涉及到历史上黑人的多种盲目自救方式。艾立森从反面亮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黑人要融入主流社会就必须首先接受本种族的文化传统,内部团结一致,还要辩证地吸收白人的文化精髓。艾立森在种族文化观上表现出来的理性和豁达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的音乐修养和对边疆精神的体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RalphFasold的“语言态度”分析为理论为根据,回顾了美国黑人英语的起源,较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各阶层人士及黑人自己对“黑人英语”所持态度,并指出“黑人英语”地位的提高取决于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