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黑人女作家书写的表现美国社会新黑人女性意识的著作。它以女主人公的自述为文本推进方式,描述了一个虽然经历了三段失败的婚姻,却能牢牢掌握自己的生活、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社会下层黑人女性。作品出版之后给作家尼尔·赫斯顿带来了声誉,若从叙事学角度考量,小说独特的框架式叙事结构为黑人女性主义意识的显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
拉尔夫.艾立森的小说《隐身人》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刻画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众多黑人,涉及到历史上黑人的多种盲目自救方式。艾立森从反面亮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黑人要融入主流社会就必须首先接受本种族的文化传统,内部团结一致,还要辩证地吸收白人的文化精髓。艾立森在种族文化观上表现出来的理性和豁达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的音乐修养和对边疆精神的体悟。  相似文献   

3.
罗四卫 《科技信息》2009,(23):201-201,88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了艾莉丝·沃克的《紫色》中的女主人公茜莉的性格发展。天真的黑人女孩茜莉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在三个女子:莎格、索菲亚和聂蒂的影响下,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自尊,并成为一个成功的裤子制造商。从茜莉的性格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妇女解放的途径,黑人女性只有相互帮助,通过斗争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才可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中的人物自我同黑人社区的游离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5.
《最蓝的眼睛》和《秀拉》对两位黑人女主人公的描述,反映了黑人女性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揭示出黑人女性在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应放弃黑人民族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6.
莫里森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从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视角描述了在种族主义、男权至上主义双重压迫下的,黑人的悲惨遭遇.在白人文化处于强势的社会里,黑人被定义为自我定义受抑制和自我身份被粉碎的"他者",他们成为了拒绝与失败的牺牲品.小说中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是黑人社区.社区的力量将白人文化强加到黑人身上,而最终导致了主人公命运的毁灭.  相似文献   

7.
张琦 《科技信息》2012,(27):191-192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是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本文主要讲了珍妮怎样反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最终取得了同男性平等的地位。本文从女主人公和其他女性角色的形象分析入手,突出了珍妮是敢于反抗父权制社会的现代女性。  相似文献   

8.
蒋萧 《科技咨询导报》2014,(15):231-231
小说《紫色》描述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心灵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通过互相帮助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长时间的种族歧视造成的黑人男性对白人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可使他们放弃了弱势的黑人本位文化。种族歧视和固有的男权意识使他们将怨恨转移到黑人女性的身上。这种复杂的心态造成了黑人男性心灵的扭曲。黑人男性成长之路何在?其关键在于真正认识黑人女性。只有当他们明白黑人女性不是自己的财产时,黑人男性才可能走上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10.
胡忠青 《科技信息》2010,(8):151-151
纳丁·戈迪默的小说《我儿子的故事》讲述一个和睦的黑人家庭在种族隔离制度和父权制下走向解体的悲剧故事。本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转变揭示黑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及可能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和命运结合。《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是她最早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位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女性:佩科拉和秀拉。本文论述了两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不同响应,佩科拉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而秀拉则是勇于追求自我的勇士。  相似文献   

12.
卡尔·范维克顿作为参与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位主要白人代表,对于哈莱姆文艺复兴走向高潮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其颇受争议的小说《黑鬼楼座》的发表,这一运动也达到了高潮。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黑人们从包括文学在内的各个方面极力推崇黑人的原始性,卡尔·范维克顿作为一名不被白人种族甚至自己父亲接受的同性恋作家,加入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帮助黑人宣传黑人文化,在作品中体现黑人的原始性,从而推动他的黑人朋友们融入白人社区。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和《紫颜色》均出自非裔美国女作家之手。尽管两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与故事情节不同,但是两部作品有很多相似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白人世界的黑人审美观,父母对女儿的教育及影响,黑人女性间的姐妹情谊来列举两部作品的相似点,得出非裔女性在美国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已迷失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二十世纪黑人文学一直以美国梦为一个重要主题。在二十世纪早期,黑人文学充分表达了对于黑人民族的赞美和对于自由平等梦想的憧憬与努力;中期以抗议小说为代表的黑人文学则震撼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黑人贫困状况以及作家对于美国梦能否实现的焦虑与担忧;后期以沃克、莫里森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反思了黑人群体的狭隘排外,倡导黑人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博爱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批评理论先驱法侬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提到:萦绕于每一个黑人女孩心中的梦想就是成为白人的新娘。而这也是小说《柏油孩子》中女主人公吉德的心声。嫁给白人是黑人女孩向"白"文化靠拢的一种快捷方式。虽然吉德与其黑人男友"儿子"真心相爱,但是她内心里对"白"的无意识欲望最终阻碍了他们的爱情。本论文运用拉康有关主体建构的理论,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探讨吉德在美国象征界文化中的主体建构过程?与"儿子"爱情幻灭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黑人女性作家们具有强烈的黑人民俗文化意识,她们把传播黑人民俗文化视为己任,在她们的作品中黑人民俗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尝试对她们的一些代表作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指出独特的黑人民俗文化表征,是这些作家重构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解构美国社会中的白人文化霸权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已知的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存在的黑人拥有奴隶的现象。作者从黑人的角度描写和分析了种族歧视问题,并深刻探讨黑人奴隶是如何寻求自身身份的。在白人奴隶主的影响下,亨利选择了认同于白人奴隶主而非黑人同胞。他立志成为一个善良的奴隶主,然而最终背弃了他的黑人性,变得同白人奴隶主一样残忍。因此,亨利不仅疏离了黑人同胞的情感,也无法为白人社会所接受,身份构建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18.
王坦 《科技信息》2012,(32):I0083-I0083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伤痛。本文对小说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从而可以得出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19.
杜海霞 《科技信息》2010,(34):40-40,4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耻》通过描述各色人种之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对生活在黑人世界的白人文化身份的探究。本论文尝试运用生态女性批评和后殖民的相关理论,揭示出露西作为书中唯一的白人女性如何经历了压迫,反抗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建立自己的身份,从而体现库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但莫里森同时也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形象。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人物展开具体分析,剖析她们的人生,探讨她们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