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属板件等离子体弧柔性成形技术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火弯曲成形和激光弯曲成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而等离子体弧具有平均能量转换效率高、成本较低等优点.介绍了等离子体弧柔性成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等离子体弧柔性成形的两种基本形式——正向弯曲和反向弯曲的成形机理和控制方法,研究了弧功率、扫描速度、冷却方式、板件材质与几何尺寸等因素对柔性成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弧可在工业环境下完成对不同厚度板材的柔性成形.在一定范围内,弯曲速度随着弧功率的提高而提高;可运用小的扫描速度提高弯曲速度,而采用大的扫描速度实现较为精确的弯曲变形;随着板件厚度的增加,相同扫描次数下的弯曲角度明显减小;导热系数大的材质,因难以在材料内部形成大的温度梯度而难以产生弯曲变形.上述研究对合理选择成形参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油茶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茶基因组约10%覆盖度的DNA序列进行微卫星查找,共获得11 344个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微卫星序列分析发现:在油茶基因组中长度为二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占27.1%;在单碱基重复和二碱基重复这两种类型中,最主要的优势重复单元分别是A/T以及AT/TA、AG/TC。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重复类型中,(AAN)n、(AAAN)n和(AAAAN)n为对应的优势重复单元,这些优势重复单元中富含碱基A和T。油茶基因组中变异程度高的微卫星(长度≥20 bp)约占11.7%。分析还发现,除单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外,油茶基因组微卫星长度的变异速率与重复单元长度呈负相关,即油茶基因组中长度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而较长的重复单元变异速度较慢,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藏系绵羊贾洛类群的起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通过对贾洛类群、阿勒泰羊、新疆细毛羊三个群体51只绵羊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51条序列长度范围为1032-1331bp,以1181bp为主(含4个75bp重复序列),A%+T%含量大于G%+C%含量,贾洛类群与阿勒泰羊亲缘关系较近,三个绵羊群体有3个独立的母系起源,没有发现羱羊对臧系绵羊贾洛类群、阿勒泰羊、新疆细毛羊起源有贡献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运动学模型。研究了弯曲急流控制参数为定常和发生周期扰动时的流体质点运动轨迹以及混沌现象的产生机制,发现弯曲急流控制参数为定常时,流体质点的运动规则的周期运动;而控制参数发生扰动时,可以发生流体质点在不同特征区的穿行,流体质点的运动具有混沌特性,弯曲急流的相速,振幅发生周期扰动均可使流体质点的运动出现混沌特性,作者从运动学上对弯曲急流区的漂流浮标混沌特性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碧桃花瓣转录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开发碧桃转录组微卫星信息,利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花瓣转录组序列进行SSR位点发掘,结果发现含SSR的序列4 705条,共得到5 668个SSR,平均每3.49 kb出现1个SSR。微卫星序列主要以三碱基重复为主,约占总数的42.66%。笔者共发现516种碱基重复基元,所占比例最高的为(AG/CT)n(18.34%),其次是(AAG/CTT)n(12.42%)。微卫星多为重复长度小于20 bp的短序列,长度大于20 bp的微卫星仅占总数的12.13%。研究还发现碧桃花瓣微卫星的频率和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46。  相似文献   

6.
质体DNA向核基因组转移能够形成核质体DNA,核质体DNA序列的插入是推动动植物基因组及染色体组演化的重要动力.但是核质体DNA的插入和植物性染色体起源及演化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以雌雄异株植物菠菜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分离菠菜雌雄基因组差异的NUPTs序列,并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从构建的菠菜消减杂交文库中共得到39条长度为75~308 bp的雌雄差异序列,其平均长度约为154 bp.对获得的序列进行Blastn同源比对发现了12条序列为叶绿体基因组来源序列,这些序列与菠菜叶绿体基因组相似度在98%以上,说明所获得的差异片段为核质体DNA序列.将筛选出的核质体DNA序列进行进一步验证后获得了两个稳定的长度分别为146 bp和199 bp的雄性偏好核质体DNA序列,说明所获得的两个NUPTs序列在菠菜雄性基因组中有更多的累积.  相似文献   

7.
浅蛤属(Macridiscus)包括3个形态非常相似的物种,即黑浅蛤(M .melanaegis)、等边浅蛤(M .multifarius)和半步目浅蛤(M .semicancellata),其中前二者为同域分布.根据形态学特征,浅蛤属物种较难区分.本研究以改进的CTAB法提取浅蛤个体基因组DNA 后,用引物Macr_CO1_F16834和Cytb_Macr_R2PCR 配对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线粒体DNA控制区至细胞色素b基因(Cytb)的DNA 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发现在黑浅蛤控制区偏3′端,存在该种特有的长度为363bp的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oftandemrepeat,VNTR),种内因该VNTR出现1~3次不等的串联拷贝,而表现出广泛的长度多态性和个体内线粒体异质性现象,这是目前在动物线粒体控制区中发现的最大的VNTR;在半步目浅蛤的控制区的偏3′端,则同时存在14和17bp的2个较短的VNTRs,该物种也因这2个VNTRs的拷贝数目不同,而存在广泛的长度多态性;而等边浅蛤的该段序列长度保守,没有与其他物种共享的VNTR.以该段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运用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浅蛤属物种.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1 310nm和1 550nm波长下单膜光纤弯曲半径变化引起的弯曲损耗,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波长光和弯曲半径对弯曲损耗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弯曲损耗系数会随着弯曲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出现振荡现象.在弯曲半径较大时,弯曲损耗的变化比较平缓,1 550nm波长较1 310nm波长弯曲损耗更易产生,在弯曲半径较小时,弯曲损耗出现剧烈振荡,2种光波长对弯曲损耗的敏感程度交替变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启动PCR法分别从矮紫杉、欧洲红豆杉以及中国红豆杉基因组DNA中首次克隆到长度为1456bp的BAPT基因全长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红豆杉BAPT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到了97.4%;将三种红豆杉的BAPT序列与NCBI上登录的BAPTcDNA序列相比对,发现其均含有1个核苷酸序列高度保守的110bp左右的内含子。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随机基因组文库和序列测序,对日本囊对虾基因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在1606711bp的随机基因组序列中,共找到1206个微卫星序列,其序列总长度约占测序序列总长度的5.9%.微卫星序列中,以两核苷酸重复的序列数目最多,约占微卫星总数的69.82%,三核苷酸重复次之,约占12.35%.两核苷酸重复中以AT重复最为丰富,约占两核苷酸重复序列总数的29.44%.微卫星在低拷贝区间(≤42)数量相对较大,约占比例为72.31%.重复单位拷贝数的变异能力分析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前3种重复类型,均为4—6核苷酸,较长重复单位类型有着较强的变异能力.微卫星重复单位长度与其拷贝数的相关分析表明,二者呈负相关(r=-0.428),即随着重复单位长度的增加,其拷贝数在减少.两核苷酸重复4种类型和三核苷酸重复10种类型基序AT含量与重复序列数目的相关分析表明,随着重复类型基序AT含量的增加,其相应的序列数目增多.同时,微卫星各重复类型基序GC含量在0—70%间时,两端侧翼序列GC含量与之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微卫星两端的侧翼序列的碱基组成对微卫星的产生和进化有一定的影响.以上结果为物种间微卫星分布频率和丰度的比较、微卫星标记开发以及微卫星进化和功能的研究等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材料热处理状态和工艺顺序对6063铝型材弯曲回弹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结果表明:型材绕弯变形区内外层材料分别为压应力和拉应力起主导作用,中性层附近材料为明显的拉-压两向应力集中区.外力卸载后,中性层存在很大的残余拉应力;挤压态型材经人工时效处理后绕弯成形回弹角将会变大.且随着人工时效时间的延长,内外侧材料最大拉压应力差变大,回弹角逐渐增大;弯曲型材后续经人工时效或电泳烤漆处理,产生二次回弹.且弯曲角度越大,热处理后回弹角会增大.进一步延长人工时效时间,弯曲型材的回弹角基本不变;弯曲型材的三种成形工艺顺序方案中,挤压态型材先经冷弯成形再紧接着进行人工时效和电泳烤漆处理总的回弹角最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变能释放率原理与线性断裂力学理论,把裂纹与外力成任意角的非贯穿直裂纹管的裂纹截面划分为一系列独立的宽为dx的矩形微元体,按照平面裂纹梁理论计算每个矩形徽元体裂纹区域的附加应变能,并根据卡式定理积分得出总体应变能,推导了非贯穿直裂纹管在纯弯矩作用下的局部柔度方程.采用适应性Simpson方法编写了数值积分程序,并通...  相似文献   

13.
原子核推转壳模型自50年代被提出以来,经过60余年几个不同阶段的发展,已经成为定量描述原子核集体转动的最成功理论模型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发展是:考虑对关联作用和推转位能面计算(Total Routhian Surface).这样的计算能给出核形变随转动的演变信息和转动顺排现象.我们在推转位能面计算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发展了“对关联一形变.转动”自洽计算;(2)发展了“限制组态”位能面计算,成功实现了对任何激发组态的自洽计算;(3)发展了“限制组态”推转位能面计算,实现了对任何激发组态的转动自洽计算.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行走轮经过销轨连接处时的动力学特性,分析输送机在水平弯曲和垂直弯曲两种工况下销齿啮合中的三种激励,建立了销齿啮合力和导向滑靴与销轨间最小间隙的数学模型。利用ADAMS建立行走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模拟销轨间不存在弯曲角、存在水平弯曲角和存在垂直弯曲角三种状态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销轨间不存在弯曲角时,行走轮角速度波动率为10.5%。随着弯曲角度的增大,行走轮角速度波动幅值由77(°)/s增大到83(°)/s,销齿啮合力幅值由504 kN增大至632 kN;而垂直弯曲角对行走轮速度波动不大,对销齿啮合力影响可忽略不计。该研究为行走轮与销齿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姜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4):1515-1521
配电网灵活性提升优化过程中易受不均匀电压、强磁场、电流效应等问题的干扰,灵活性提升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适应多元源荷接入的配电网两阶段灵活性提升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瞬时功率平衡算法保证配电网达到三相平衡状态,其次通过无功出力与有功损耗的输出特点实现配电网的无功规划,有效地提高配电网运行质量,降低网损。最后采用多元源荷接入的两阶段提升优化法提升配电网的灵活性,第一阶段基于灵活性三指标与多源源荷供给特性构建灵活性提升优化模型,第二阶段考虑配电网灵活性指标的概率平衡性,并采用线性转换算法对模型求解,完成配电网灵活性提升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网损率小,净负荷波动曲线小,计算时间短,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的灵活适应性强。可见通过灵活性优化调度,可以有效提升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的灵活性,提高配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把基因组中的内含子、外显子和基因间序列分为三类序列,从这些序列中取64种三核苷的重复出现次数作为离散源的状态参数,计算三类序列的标准离散量,比较待测序列的离散量与三个标准离散量之间的离散增量值,由离散增量的最小值决定待测序列属于哪一类.本文用离散增量方法对线虫和酵母序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酵母内含子预测的敏感性为81.5%,对外显子预测的敏感性为88.5%、特异性为99.6%,对基因间序列预测的敏感性为65.4%、特异性为87.5%;若以在相同长度区间的序列为标准离散源,预测相应长度区间的序列,对线虫内含子的预测的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2%,对外显子预测的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97.5%,对基因间序列预测的敏感性为78.8%。  相似文献   

17.
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是旅游服务顺利进行的保障.基于对我国旅游安全救援系统构建的现状分析,发现在旅游事故发生过程中,游客处于活动的状态,具有移动的特性,且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由此表明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建设需要应用移动互联技术,就此概括了移动互联的相关技术,并重点阐述了基于移动互联的旅游安全救援服务系统的框架设计及应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王晓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6):11398-11404
盾构下穿易引起周边土体产生自由位移,并进一步对邻近既有管线的受力变形产生较大影响。论文从能量角度出发,采用Rayleigh-Ritz法获得管线变形函数,并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建立管线在外力作用下的势能方程,采用最小势能原理对管线能量进行变分求解,获得盾构下穿引起上覆既有管线受力变形解析解。与既有文献实际工程监测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方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基于Pasternak和Winkler地基模型差分解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更贴近实测数据。进一步参数研究表明:增大隧道开挖半径、地层损失率会导致管线变形及其弯矩的增大;隧道与管线的夹角的增大会减轻管线变形,但会增大管线弯矩。  相似文献   

19.
Structural details of an adenine tract that does not cause DNA to bend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A M Burkhoff  T D Tullius 《Nature》1988,331(6155):455-457
Runs of adenines (adenine tracts) have been implicated as the main determinant of sequence-directed DNA bending. The most widely used experimental test for bending relies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bent DNA migrates more slowly than straight DNA on a polyacrylamide electrophoresis gel. It was shown recently that the polymer (GTTTTAAAAC)n runs with normal mobility on a gel, whereas (GAAAATTTTC)n runs more slowly and thus appears to be strongly bent.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se similar sequences, which differ only in the order of the adenine and thymine tracts, adopt such different shapes offers a stringent test of theories to explain DNA bending. Although the wedge model for DNA bending has recently been elaborated to explain the gel mobilities of these molecules, we wished to determine experimentally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difference in bending. We report here measurements of the frequency of cleavage by the hydroxyl radical at each nucleotide of cloned versions of the two polymers (see Fig. 1). We show that the TTTTAAAA sequence does not display the cleavage pattern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bent DNA, whereas the AAAATTTT sequence does. The observed sequence dependence of the cleavage pattern of an adenine tract is at odds with current models for DNA bending, which assume that adenine tracts always adopt the same conformation.  相似文献   

20.
在HOH角弯曲柔度极大的条件下,计算得到了能完全准确预测D_2O分子简正频率的H_2O分子柔度,并讨论了H_2O分子的简正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