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常说“仁者爱人”;“生财有道”;“和气生财”;“交往有信”;“俭约起家”。它们蕴涵着仁爱精神、道义原则、贵和思想、诚信道德、尚俭品质。这些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经过转换之后,完全可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3.
周荣华 《科技信息》2008,(23):181-181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以孔子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为端倪。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提倡美德在于人伦或情感。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是知识”,提倡知善才能行善,理性知识才能才能至善,情感则是至恶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今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解释“仁”,认为“爱人”是仁的核心。其实“仁者爱人”不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爱人,它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要求统治者为政爱民、富民、惠民、教民;节约开支,役民而不伤民。“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既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孔子对殷周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是稳定春秋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措施。分析“仁者爱人”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力图通过对贾宝玉与杜少卿在“爱人”问题上的分析、比较,认为二人虽然在仕宦功名上对儒家思想是背离的,但在“爱人”这一精神内涵上对儒家仁者理想是一种回归与契合。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躵)即仁"的基础上,认为"从身从心"的"(躵)",即反身克己,要比"从人从二"的"仁"更能反映"仁者爱人"的涵义.其原因在于,反身克己意味着不穷于物欲,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这样,不仅能够为他人让出更多的资源,而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病痛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这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仁爱".因此,文章认为健康的身心状态是"仁"的基础和生理元素,于是也便就有了儒家的一套修身方法:扪心、扼腕、静坐、调息.  相似文献   

7.
从“(身心)即仁”说到孔子仁学中的生理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身心]即仁”的基础上,认为“从身从心”的“[身心]”,即反身克己,要比“从人从二”的“仁”更能反映“仁者爱人”的涵义。其原因在于,反身克己意味着不穷于物欲,同时也保持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这样,不仅能够为他人让出更多的资源,而且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病痛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这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仁爱”。因此,文章认为健康的身心状态是“仁”的基础和生理元素,于是也便就有了儒家的一套修身方法:扪心、扼腕、静坐、调息。  相似文献   

8.
程颢作为北宋洛学的开创人之一,上承“生生之理”,以及孔子“仁”以及《中庸》中的性理合一思想,通过诚敬的修养功夫存养本心,在理的本体上追寻着一种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境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活泼泼的生命理境。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论语》内涵的民族精神主要是:"为政以德"的道德意识、"仁者爱人"的人文品格、"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等等.这些内涵经过历代的演化和传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趣味”在梁启超那里,被境界化了,其意涵超出了具体的感性嗜好的层面,是一种超越忧患疑惧而对整个生活保持乐观态度的深厚稳定的心境,梁启超以“仁者不忧”来表述,其精神特征是“无入而不自得”。作为境界的趣味,是人心主动的营构,生成于自心对人生活动的成败之忧和得失之忧的透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与现代企业管理结合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辉。儒家追求的是"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促进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儒家管理思想是从一个为政者的角度来看待做人、做官、做事。当今的领导依旧可以从广博高深的儒家思想中吸取有关领导学方面的营养从而提高领导艺术。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吸收三个主要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是"仁者爱人爱亲爱己",二是"知者知人知亲知己",三是"勇者立人立亲立己".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  相似文献   

13.
说仁     
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注解,它最终从一个关注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上升而为一个贯通天人的哲学范畴。爱人是孔子赋予仁的基本内涵。程颢以与物同体释仁。程颐反对以爱释仁,而以公论仁。谭嗣同解仁的形上之意为通。  相似文献   

14.
"万物一体"思想在儒家哲学中源远流长,是阳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致良知"的学说是境界与本体的关系.阳明指陈时弊,积极应对,就是要在以良知为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仁者浑然与万物一体"的至上境界.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6.
当今高度商业化的竞技体育在利益与金钱的驱使下,出现了诸如:打假球、滥用违禁药物、贿赂裁判舞弊等体育伦理价值偏离行为。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入手,探讨传统体育伦理中“重利轻义”“仁者爱人”“反求诸己”等理念对遏制竞技体育异化行为的现实意义,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竞技体育伦理价值的道德回归。  相似文献   

17.
权变思想是孟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孟子那里,权变主要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行为准则发生冲突的两难情境时所进行的变通行为。贯穿于其权变思想中的根本原则是"仁者爱人"。虽然孟子的权变思想自身及其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审慎批判地来对待,但仍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去提倡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9.
“仁”在《论语》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理解原儒思想的一个关键,而将“仁’’理解为“爱人”则是理解“仁”的关键;在《新约》中提出的“最大的命令”以及“新的命令”中也可以看出基督教对“爱”的重视和强调。那么.两种不同思想对统一主题的探讨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和相通,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针对沈从文情爱小说创作中的矛盾心理进行评析,指出矛盾的根源在于自然道德与宗法道德两种相悖的道德评判尺度产生的碰撞。进而认为沈从文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就是构筑了幻想中的彼岸世界,以美与善的标准来写湘西边地人生应然的样子,通过建筑文学乌托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