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克礼为国际知名中国科技史学家。2018年4月在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的访谈中,他分享了结缘于中国科技史的历程,以及对古代中国与希腊天文学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历史上是否有科学等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1):F003-F003
2005年1月11日,中国驻英大使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rilisation in China)第5卷第12分册的出版举行招待会,李约瑟研究所古克礼所长在会上向查培新大使赠书。  相似文献   

3.
古克礼(Christopher Cullen),英国国籍,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硕士和伦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他撰写的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传统与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李约瑟博士提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也有称之为"李约瑟之谜"或"李约瑟难题的。  相似文献   

5.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见到何丙郁先生,是在1990年8月英国剑桥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记得那次会议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李约瑟是坐在轮椅上参加的,对大会上的提问已无力回应,是何先生代为答辩的.此后何先生到国内来参加会议,也见过一两次,但都没有机会交谈.1995年,我有幸被选为95/96年度李氏基金的资助对象,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一年访问学者,有了经常与何先生交谈并向他讨教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1959)涉及的天文学文献以及李约瑟对于这些天文学文献的翻译介绍等工作.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反映了他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李约瑟对于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处理,在文献学上具有意义;他对于许多技术名词和专有名词的...  相似文献   

8.
2007年5月25日,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项目(SCC)的档案库在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建成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与文明研究计划(SCC)是20世纪伟大的汉学家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从事的主要研究项目,在长达60年的时间中,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与文明进行了分学科的  相似文献   

9.
我第一次见到何丙郁先生,是在1990年8月英国剑桥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记得那次会议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李约瑟是坐在轮椅上参加的,对大会上的提问已无力回应,是何先生代为答辩的.此后何先生到国内来参加会议,也见过一两次,但都没有机会交谈.1995年,我有幸被选为95/96年度李氏基金的资助对象,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一年访问学者,有了经常与何先生交谈并向他讨教的机会.何先生那时每年有三个月时间在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处理事务.他虽是李约瑟研究所的所长,但并不从研究所领取薪水,他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因患白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史研究机构,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吸引了来自东亚、欧洲和美国等地的学者前来查找资料、研究课题或访问学习.研究所的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特色馆藏,为访问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作者访学期间,得到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帮助,拓展了研究主题,补充了研究资料,了解西方学者进行印刷出版史研究的方法,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何丙郁先生是海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位著名学者。《一位漂流学者的回忆录:科学、人文和李约瑟》是2005年出版的何丙郁先生的英文学术性自传。这本回忆录非常值得一读,不仅因为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海外中国科技史研究近五十年来的发展,尤其是有关李约瑟研究所近年来的发展动向及其背景,更因为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海外学人对中国科技史研究长达半个世纪的执着和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获得世界学术界的公认;他的里程碑式的巨著离不开中国政府与海内外华人精神上与金钱上长期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众多华裔学者的合作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史的研究日益趋于多样化 ,超越了模式齐一的传统 .目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就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在李书中 ,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中西科技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自然主义概念来接轨东西 ,运用科学源于宗教、科学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和从属性的思考方法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 ,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质 ,但李约瑟并没有完全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 ,从而也得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对诊断“中国学习者悖论”也有所裨益.从哲学、社会制度、科技和教育4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长期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科技领域轻视理论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没落等是“李约瑟难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根据档案馆藏李约瑟与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的通信,梳理了二战后期李约瑟对北平研究院科研活动的援助,以及二人共同参与的有关科研管理、科研合作方面的活动,说明了二战后期中英间科学交流的意义,和对战后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约瑟难题”的经典解答及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资珙(1904-1968年)是著名教育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培养造就了几代科技人才。他长期从事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研究,做过大量史料考证工作并有独到见解。他是李约瑟的挚友,曾为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提供了许多帮助。  相似文献   

18.
1988年秋至1989年夏.作者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火药史诗》部分的翻译工作.在翻译中查阅了每一条李约瑟博士引用的中文史料.发现了一些错误.有些错误是由于语言障碍,或是由于疏忽.这样一部巨著,出现一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这部巨著在将来的修订中,更加完善.本文分三个部分:1. 史料的处理问题.2. 史料中所涉及的地名和战役问题.3. 语言问题和印刷错误.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赴华工作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外交部档案 ,整理出 1 942年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和文化委员会挑选李约瑟担任赴华专家的经过 ,分析他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关系 ,考证出有关李约瑟赴华工作身份的确切表述。认为 :李约瑟是英国政府挑选赴华担任战时情报和宣传工作的专家 ,非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 ,非英国皇家学会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