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1月7日,在巴黎联合国总部,以中国古琴艺术为代表的28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世界公认。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文献记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作为历史渊源最久远的中国弹弦乐器演奏形式,其整体艺术可概括为琴制(形制与制作)、琴弦、琴谱、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论、琴社、琴派等。古琴艺术是持续三千年不断的、以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文人群落为传承表现形式的、总括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精华的艺术遗产。琴、棋、书、画自古以来被视…  相似文献   

2.
古琴风流     
古往今来,琴棋书画,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爱好。琴属风流雅士擅长的"四艺"之首。古琴,又称七弦琴,亦称瑶琴、玉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纵情山水,流芳千古,古琴被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在文人艺术,而古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正是由于历代文人的不断参与而逐渐形成.古琴艺术散发着浓厚的文人气息,是古琴与文人结合的文化成果.现今人们谈古琴文化,多从文人思想对古琴文化精神的影响方面论述,忽视对古琴文人化发展过程的讨论.以本末关系来论,古琴艺术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为末,古琴的文人化过程则为本.按中国传统文化前继后续的发展模式,追本溯源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原则.因此,梳理古琴文人化过程是有必要的.从文献来看,古琴与文人的关系早在上古三代的礼乐制度就存在,后来发展到汉代,尤其是东汉,古琴的文人化才基本成熟与定型.  相似文献   

4.
董双双 《科技信息》2013,(19):216-216
明、清是中国封建经济获得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各类音乐艺术,也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得到了发展,而作为中国历代文人志趣的承载者,古琴之发展亦不甘落后,本文将从琴谱、琴派、琴曲、琴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古琴音乐于该时期繁盛之原因。  相似文献   

5.
灰胎工艺是古琴制作过程中极为关键的环节,文章根据古代文献并结合自身制琴实践,按入灰材料、黏接材料、裱褙材料、漆灰调配、灰胎裱褙五个部分对古琴灰胎制作技艺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当代古琴灰胎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之集大成者,古琴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琴与琴人之间有着数千年的痴缠,琴成为琴人精神上的知己。无论闻达于诸候,还是归隐于田园,古琴都在琴人的身边,传着先哲的智慧,慰藉着琴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古琴的演奏是3维空间的立体运动,古琴的乐谱是由独有的减字谱记录演奏技法.在数字信息时代,古琴艺术的跨媒体传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记谱法、信息检索、琴律、音乐标注、风格分析、智能打谱和算法作曲等24个方面简述了古琴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内容.通过对古琴三分损益律与纯律两种琴律的建模,利用最近邻法和K-Means聚类算法,参照十二平均律的音律,对古琴的泛音和按音的音律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最近邻法和K-Means聚类算法对按音和泛音分类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经典梦意象当中,彩笔梦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个。自从江淹梦得彩笔文思大涨之后,历代文人常有此梦载录,并衍生出诸如“彩色笔梦”、“砚梦”等同一性质的梦意象来。彩笔梦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其与文章、功名的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彩笔梦蕴藏着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身文学成就的渴望。“彩笔梦”中的彩笔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神性,与弗雷泽所描述的“金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触染率”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9.
董翌 《科技信息》2011,(8):I0259-I0259
古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自2003年古琴在联合国申遗成功后,古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的古琴,价格一路攀升,2010年12月宋徽宗御制琴以1.3664亿元成交,创造了世界古琴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更加吸引了世人对这一传统乐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朱桂新 《韶关学院学报》2004,25(10):134-135
中国古代文人画以古代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推崇作品的文学性、娱乐性和神似观。随着时代更迭,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已经变得模糊,而文人画派那种返璞归真、摒弃华艳、大巧若拙、脱俗取真及作者必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独特体现,被职业画家与爱好者视为终身追求。文人画是一个没有固定成法、紧随时代风貌从而在中国绘画史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1.
镇江六朝时期琴文化源流谈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琴是最具中国人文内涵的古老乐器。镇江的琴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六朝时期,卓越的琴人、著名的琴事与镇江有关,在中国琴史上开一代风气。主要表现为:礼乐教化思想与隐逸之风并存,共同促进琴文化的发展;琴学成就卓著,为六朝文学增添了优雅的光彩;对后世琴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王邦直所著的《律吕正声》六十卷中,有14卷是专门讨论乐器的,而有关古琴的文字即占据了乐器篇幅总量的近一半,足见王邦直对古琴艺术的偏爱。王邦直主要从十个方面对古琴进行了阐述,即《琴说》十篇,从古琴的历史沿革、制作、形制、演奏、审美等多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其间透露了王邦直对古琴文化内涵的深刻研究。王邦直所重视的古琴文化内涵着重有二:其一,古琴的自然本性;其二,古琴的道德内涵。王邦直在他的古琴艺术研究中融入了明显的政治思想,他对古琴艺术内涵的研究也折射出了他的政治理念,所谓"乐与政通"。  相似文献   

13.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琴音乐风格独特,意蕴深厚,曲目数量众多,琴学理论丰富,琴家杰出,流派纷呈,在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在当前大力提倡非遗保护的环境下,亟须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古琴音乐,既将古琴音乐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传承下来,又立足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与合理利用,从而使古琴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游子”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命运,它植根于中国古代士子的文化本位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游子的人生必须经过“伤别”、“乡愁”、“闺怨”三大情感经历,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游子情结”,融汇成一个诗歌母题,成就了许多动人诗篇。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视野中的“设论”体,具有超越文体本身的文化内蕴,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问对体,而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苦闷与自救的精神载体。“客主问对”的结构形式,从心理本质而言是内心矛盾双方的对话;现实的“合理化”、谐谑,以及道、佛的渗入则是心灵自救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6.
俞樾与日本文人[日]德田武俞樾是清末的朴学大师。他对中国古代经典拥有广博的学识和修养。而看中他的,则是当时在上海经营贸易公司“乐善堂”的岸田吟香。吟香其人,不仅从商,还是一位颇具汉学修养的文人。吟香将日本江户时代大量出版的,日本人所作汉诗文集带到中国...  相似文献   

17.
刘芳 《科技咨询导报》2008,(20):168-168
几千年不绝的古琴音乐文化有其强大的活力,它承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它以“大音希声”,“自然无为”,“自娱”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古琴艺术的发展,对彤成古琴艺术独特的魅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隐遁和隐逸:陶渊明归隐的两个阶段石先进归隐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但过去的正史野史只记“隐途传”“逸士传”,忽视了归隐有隐通和隐逸之分,似乎把问题简单化了。这既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以从隐遁...  相似文献   

19.
毛笔不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写工具,更在他们的精神乐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咏笔、品笔、赠笔与梦笔,不断赋予毛笔以象征的意义,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嗜笔情结,并揭示产生这种情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怀有“匡社稷,济苍生”的政治使命感,为了实现其人生抱负,他们仗剑去国,背井离乡。然而,在漂泊天涯的风雨途中,他们更多体会到的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辛酸;一朝功成名就,身居官场,那现实的污秽,朝政的腐败,同样让他们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在遭遇到理想与现实的严重错位后,绝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文人走上了标榜为“独善其身”的退隐之路。笔者把他们的这种于简陋生活中求得闲适的人生志趣,称之为“茅屋情结”。从“魏阙”里出来,走进“茅屋”,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走进“茅屋”,同时也意味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