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目前翻译主体研究大都集中于译者主体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读者主体性问题并从读者对译者在翻译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运用的制约以及读者对译文文本主观能动的解读等方面来探讨了读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在选择“译什么”和“怎么译”时,其主体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明译者的主体因素,尤其是译者文化态度和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张黎 《科技信息》2012,(13):246-247
首先作者简单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译者的翻译目的,源文本的文本类型,读者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译者的文化态度和源文化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等等,最后得出结论:译者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是建立在一个或者是同时多个因素的基础上的,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康英 《科技信息》2013,(2):228-228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目的论改变了众多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即由原来的语言学层面转移向注重文本以外的文化因素和更加注重功能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注重翻译的交际性与目的文本的交际性。本文基于目的论来探讨在翻译散文和政论文体过程中,译者所选择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浩宇 《科技信息》2009,(12):127-128
翻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即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理解和译文的表达中所必须做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学重译存在诸多问题,以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The Great Garsby几个中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受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规范翻译市场,繁荣文学重译,不仅要倡导超越创新,更要加强翻译规划,引导翻译事业走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涂叙鹏 《科技信息》2010,(29):207-208
译者的对文本的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认识论角度,其实质是对客观文本实体的认识过程;根据翻译实践,它是实现翻译目标的前提。本文就"翻译解读和哲学认识论的结合"的阐释学提供"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加深译者"文本解读"理解,即译者对文本的解读无限性和具体历史性有机的结合。以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供有益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日渐凸显。现代阐释学对当代翻译理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实践会对源文本和译文本带来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更合理的诠释,《浮生六记》林译本便是明证。该译本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信赖会积极主动地对文本做出‘选择;同时,为了实现对源语更准确、全面的释义,译者会自觉地采用侵入、吸收和补偿的方式来阐释源文本。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人同此心》、《且说屋里》英译最初发表于《天下》英文杂志,是老舍作品译作的发端。基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老舍作品初期英译的赞助人、译者与作品,探讨译作中的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选择及制约,填补了老舍作品初期译作研究的空白。通过分析表明,宏观归化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微观异化翻译策略。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各种文本及文外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翻译从来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活动的目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意识形态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意识形态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在全球化浪潮不断扩展的今天,如何重塑文化自觉、重新发掘和建构本土文化身份,并对种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保持一份清醒的警觉就变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2.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13.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视为一项须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它的核心就是“功能”。将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知识(翻译的具体要求、源语文本分析及文本功能等)应用到翻译过程、译者研究上来,既可以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译者,使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原文,又能够关注“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译者的有意识的行为发展功能翻译理论,使其不断地获得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中,翻译的目的、语言上的差异及翻译者的个体性差异等都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译作。本文试图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人物塑造的动物隐喻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翻译目的角度分析译者们是如何选择其翻译策略的。  相似文献   

16.
曹健 《科技信息》2012,(20):217-218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选择翻译方法,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过程中跨语际、跨文化的转换活动,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层面对字幕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以期能拓展字幕翻译的研究领域,并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关联—顺应语用翻译模式,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翻译过程。该语用翻译范式指导下的苗族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恰当的语言编码形式重现原语文本的文化因子,确保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苗族文化认知达到共享与体验的可能。调查研究表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解释力,在于译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顺应于读者的语言来实现交际,而这种选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翻译策略的调整与择取。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翻译中的过分强调二元对立的一方,忽视文本意义是多层次的,从而容易导致片面性的错误;从意义的多层次性出发,探讨戏剧翻译中的问题主要是选择的问题;明确提出影响译者选择的因素有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春荣 《科技信息》2009,(27):I0176-I0177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译者的翻译活动的动机,认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既有内在动力,又有外在诱因。笔者从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角度来探求内在动力;从译语文化的社会需要方面来考察外在诱因。内在动力和外在诱因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内在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