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川西南部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该地区栖霞组的岩性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台内浅滩和开阔海微相,并将栖霞组划分为2个沉积旋回,分别代表栖霞期的2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其中第二沉积旋回———海平面下降阶段为栖霞期最重要的成滩期,该时期浅滩广泛发育,岩性主要为亮晶生屑灰岩,局部高地发育白云岩,经后期东吴运动改造,有望成为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特征的储集层.  相似文献   

2.
川南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为在缓坡陆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可划分出4个岩性段和2个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在空间展布特征上表现为由南向北的从碎屑滨岸→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生物礁/滩→台地边缘斜坡→浅水陆棚浅滩→泥质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变化,在垂向上则由泥/灰质深水→浅水陆棚→碳酸盐台地的变化;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西部桑植地区栖霞期相对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南方发育的中二叠统地层最为完整,该台地浅海环境的碳酸盐岩地层对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重构尤为重要.湖南省西部桑植地区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地层中地层旋回发育,是层序地层分析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的理想地层.本文通过地层的旋回性分析,将栖霞组和茅口组下部地层划分出三个三级层序S1、S2和S3.在此基础上,结合岩相和相对水深分析结果,重构出桑植地区栖霞期至茅口早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该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叠加四级海平面波动,与全球三级绝对海平面变化旋回有着良好吻合性,说明该区栖霞期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绝对海平面变化有关,主要受晚古生代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影响,反映二叠纪冈瓦纳大陆百万年级别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控制因素复杂,影响了正确认识储层分布规律。本文利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的宏观与微观特征,结合测井等资料,分析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储层特征,探讨其主控因素。茅口组发育中孔、中渗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和特低孔的裂缝型灰岩储层。储集层主要分布在茅口组顶部的第三段,受沉积、成岩和构造控制明显。台地边缘高能滩核易形成孔隙型白云岩储层,构造发育区易于裂缝型灰岩储层的形成。台地边缘滩核及裂缝发育区带是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经研究发现 ,这些碳酸盐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 ,其沉积相类型包括滨湖亚相、生物浅滩亚相、滩缘亚相和半深湖亚相。生物浅滩具有分布范围广阔、顶面平坦、进积迅速、前斜坡明显、沉积旋回发育、沉积厚度较小但稳定的特征。在快速进积的过程中 ,浅滩表面水体循环不畅并逐渐淡化 ,从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早成岩期孔隙中沉淀的方解石是岩石的主要胶结物和灰质成分。生物浅滩的这种沉积和成岩特征对该段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四川盆地井研地区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沉积的变化规律,将岩石学、常规测井分析方法与元素测井单元素、元素比值综合分析相结合,精细划分和研究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将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划分出3个中期旋回(MSC)、20个短期旋回(SSC)。受构造运动影响,MSC2上升半旋回沉积时期,各井各短期旋回发育情况有所差异,JS1井和JY1井缺失SSC6~SSC9,JY2井缺失SSC6~SSC8。以此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分析发现MSC1沉积时期各井各短期旋回均正常发育,此时各井沉积古地理位置相当;MSC2上升半旋回时期井研地区底部SSC6~SSC9不同程度缺失,说明此时该区域沉积部位相对较高,位于拉张槽西侧斜坡带,且JS1井和JY1井高于JY2井,其沉积古地理明显呈阶梯状。以此建立沉积模式发现,研究区MSC1时期主要继承埃迪卡拉纪岩溶谷地古地貌,发育与ZY1井相似沉积;MSC2时期受兴凯地裂运动形成的拉张槽影响,研究区位于拉张槽西侧宽缓斜坡带中部,古地理位置较ZY1井略高,研究区内呈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古地理格局,两个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发生了部分偏移;在此填平补齐沉积阶段后,研究区在MSC3沉积时期进入正常宽缓的西浅东深的陆棚相沉积体系,研究区位于西侧较高部位,主要发育浅水陆棚沉积,海平面短时上升时,发育少量深水陆棚沉积。  相似文献   

7.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碳酸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一段发育多层碳酸盐岩沉积。经研究发现,这些碳酸盐岩成分以白云石为主,其沉积相包括滨湖亚相、生物浅滩亚相、滩缘亚相和半深湖亚相。生物浅滩具有分布范围广阔、顶面平坦、进程迅速、前斜坡明显、沉积旋回发育、沉积厚度较小但稳定的特征。在快速进程的过程中,浅滩表面水体循环不畅并逐渐淡化,从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早成岩期孔隙中沉淀的方解石是岩石的主要胶结物和灰质成分。生物浅滩的这种沉积和成岩特征对该段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则有效地提高了岩相古地理图的精度.按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4个长期、14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此基础上,分别以长期的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单元,分析了须家河组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认为:(1)四川盆地须家河期沉积主要由从周边山系向盆内和从川中隆起向盆地中心逐渐推进的,以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浅湖沉积为主的沉积体系组成,致使四川盆地浅湖区域为向南西倾斜的"∩"形,浅湖内零星发育有小型浅湖砂坝沉积;(2)沉积相带的展布格局严格受构造控制,以盆地边缘最为特征;(3)晚三叠世须家河期,以龙门山构造带逆冲推覆活动为主,米仓山-大巴山活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在精细的层序地层格架下,通过对地震、测井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沉积物供给对珠江口盆地层序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近系经历了3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盆地的整体抬升或局部抬升,形成层序边界的区域构造不整合,控制了二级层序发育的周期旋回。海平面的升降控制三级层序发育模式,在一个变化周期内,当海平面下降至坡折以下往往伴随着河流回春作用,在陆坡下形成由斜坡扇、盆底扇、低位楔组成的低位体系域;当海平面小幅度地下降至陆架坡折附近或短暂下降到坡折以下,低位期沉积则以泥质浊流沉积和滑塌体为主,斜坡扇和盆底扇不发育;当海平面未下降至陆架坡折带之下时,不发育低位体系域。沉积物供给量影响层序中准层序组类型,形成进积、退积和加积3种地层叠置方式。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以及沉积物供给3个主控因素从不同级次影响着层序发育的过程,形成了珠江口盆地不同特征的层序样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陆表海台内浅滩单滩体规模小、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平面分布具随机性、地震预测难度大等问题,以四川盆地自贡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为例,采用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压汞及测井等多种资料,开展了陆表海台内浅滩型储层基本特征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认为陆表海台内浅滩型储层岩性、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及孔渗关系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储层非均质性强。指出了台内浅滩型储层为典型的相控型储层,储层发育受多因素联合控制,其中海平面多旋回的震荡变化决定了台内滩单个储集体厚度小、纵向上多期叠置的分布样式,而台地内部次一级微地貌差异决定了台内滩型储层在早期就具有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同生期岩溶作用是台内浅滩型储层主要的溶蚀作用类型,云化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储渗性能,构造破裂及埋藏溶蚀作用进一步优化了储层质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川中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油气勘探持续取得突破,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然而,目前对栖霞组沉积格局的认识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为厘清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的沉积特征,本次研究结合沉积古地貌,根据岩心、岩屑、常规测井、成像测井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栖霞期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内滩和台坪亚相,滩、滩间、灰坪微相;滩相以生屑灰岩、微亮晶球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为主,发育砂屑滩和生屑滩;滩间岩性为泥晶生屑灰岩;灰坪相岩性为泥晶灰岩和硅质灰岩。滩相存在局部白云岩化特征,发育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在、中-粗晶白云岩。栖一段沉积期相对局限,海水相对较深,滩相与滩间交互发育,滩相主体沉积于古地貌相对较高的古隆起高部位,沉积相受古地貌的影响较大;栖二段沉积期相对开阔,古地貌对滩相的影响变弱,滩相连片发育。结合沉积背景,本文建立了开阔台地滩相模式,为高石梯—磨溪地区栖霞组的下一步开发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黔中织金独店子茅口组生物礁的发现及其找气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锡奎 《贵州科学》1991,9(3):238-243
本文描述了最新发现的黔中织金独店子茅口晚期生物礁的特征,分析了其发展阶段,指出茅口晚期生物礁的发育与古断裂活动和沉积分异有关,其形成于“台块—台槽”格局的浅水型台块上。这一发现,不但对研究上扬子地台内部茅口组沉积相增添了新内容,而且对四川盆地下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川中-川西地区钻井资料匮乏、受玄武岩喷发影响地层纵横向分布发生变化等问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中二叠统茅口组及上覆地层地震相特征分析。通过地震识别,茅口组顶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波峰地震反射,川中-川西地区茅口组顶界存在明显的弱振幅杂乱地震反射特征连片分布。根据沉积背景分析,认为川西南部地区、川西中部地区、川西北部地区、川中地区茅口组顶界弱振幅地震异常响应特征为火山喷发、火山沉积与碳酸盐岩喀斯特等不同地质作用所引起;结合茅口组上覆地层的差异,将川西-川中分为4个地震相区域。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玄武岩在成都-简阳地区分布,早期可能为火山口爆发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贵州桐梓松坎二叠系剖面是华南二叠系的一条代表性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可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和长兴组,总厚度为484.02m.野外实测和室内研究表明:剖面岩石类型较为单调,主要为石灰岩和页岩,以及少量的白云岩和硅岩.石灰岩进一步可以分为生屑石灰岩、生屑质石灰岩、含生屑石灰岩、泥(粉)晶石灰岩和眼球状石灰岩.眼球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与上升流关系密切.白云岩主要为呈斑块状分布的石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和茅口组,其可能为石灰岩经埋藏白云化作用而形成.硅岩可分为结核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和层状硅岩两种类型;二者皆为交代成因.通过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相标志的分析,划分出了滨岸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两种沉积环境,其中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内局部出现浅滩环境.沉积演化表明,该地区二叠纪发生了两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始于中二叠世栖霞初期,结束于茅口末期;第二次海侵始于晚二叠世龙潭初期,直至长兴期末结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及室内薄片观察,通过分析主要岩石类型及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震相特征,对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茅口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依据生物(屑)灰岩、礁灰岩和硅质岩等岩相发育规律以及地震地层结构和地层厚度变化特征,认为茅口组发育了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斜坡—盆地等沉积亚相,总结出了开阔海夹点礁、开阔海夹点滩、台地边缘滩和灰质—硅质盆地等4种沉积微相组合,明确了沉积相纵向演化和平面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台地边缘高能生物滩平面上呈条带状在剑阁—元坝—龙岗一带规模发育,生物(屑)灰岩的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生物体腔孔发育,物性好,是优质储集层发育带;川西海槽和广元—旺苍海槽茅四段的硅质岩和泥岩有机碳含量高,则是优质生油岩,优越的沉积环境为该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生油和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观察岩心和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 ,从单井相分析入手 ,结合地震、测井、古生物、分析化验资料和岩相古地理条件研究成果 ,建立了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下白垩统各时期岩相古地理格架 ,阐明了沉积环境变迁、沉积发展史、沉积演化规律和沉积演化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受晚侏罗世构造运动的影响 ,三个泉地区低幅度隆起基本被夷平 ,湖水向南退出 ,在北高南低的古地形背景下 ,早白垩世发育炎热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和浅水三角洲沉积。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发育辫状河沉积 ,由于河道的频繁迁移 ,辫状河道沉积在纵向上相互切割叠置 ,形成了厚度较大、延伸距离较远的板状砂体 ,向上泛滥平原沉积增多 ;呼图壁河组以朵叶状三角洲、浅湖和滩坝沉积为特征 ;胜金口组发育滨浅湖和滩坝沉积 ;在连木沁组沉积时期 ,湖水向南迅速退出研究区 ,广泛发育曲流河沉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盆缘野外剖面、岩芯详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等资料研究分析,建立标准岩性、古生物地层剖面,识别相标志,将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斜坡相及盆地相,在平武-茂汶-小金一带识别斜坡相和盆地相,川西地区发育台地边缘滩相带,川西-川中隆起带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滩亚相发育带;川北-蜀南低隆带为开阔台地相开阔海和台内滩亚相;川东地区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浅洼亚相。区域地层对比及沉积相展布表明,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控制栖霞组沉积格局,加里东古隆起地貌及川西裂陷盆地发育共同控制川西地区栖霞组台地边缘相展布。栖霞组台缘相带发育规模相控白云岩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层形成良好源储匹配关系,栖霞组台缘相带是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重点勘探领域,泥盆系-二叠系具有相同源储匹配关系,具备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圈闭气藏的地质条件,推覆体下盘发育大型隐伏构造高带,是整体勘探、立体勘探重要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利用研究区内162口钻孔岩芯精细观察资料及100多个薄片粒度分析样,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建立了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是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东南入海而成,山西组主要发育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可细分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下石盒子组主要发育上三角洲平原,可细分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发育于台地背景下,水体浅,水深一般小于100 m,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组成,分流河道是其主要的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的沉积厚度较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整个研究区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