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诗别裁集》 8卷 ,原名《宋诗百一钞》 ,清代乾隆间张景星、姚培廉、王永祺三人合编。后人将此书及他们合编的《元诗百一钞》同沈德潜编选《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合称为《五朝诗别裁》。该书有中华书局 1975年 11月据乾隆 2 6年 ( 1761)涵芬楼本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10月据涵芬楼本点校本。本书的主要编选者张景星 ,字行之 ,江西奉新人 ,乾隆十年 ( 1745 )进士 ,曾为河南鲁山知县 ,后去官 ,寓居河南南阳 ,主讲于衍畴书院。编选者姚培谦 ,字平山 ,江南华亭 (今上海松江 )人。诸生 ,雍正间 ,举人才不赴…  相似文献   

2.
《唐诗品汇》《唐诗解》凡例在以阐明编纂体例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涉及诗学批评的相关信息;《唐诗别裁集》凡例在阐述类目设置和选诗标准外,兼论诗歌发展演变、体式辨析、创作与鉴赏等内容。《读雪山房唐诗钞》七篇凡例不仅传递出明确的诗歌辨体意识,其内容表述亦条分缕析,反映出管世铭宏通的诗学理论。作为批评文体的明清唐诗选本凡例,其批评功能呈现出由兼论到专论的趋向,加之凡例具有不同于序、序题等批评文体的形态、功能,因而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论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论虽以风雅的温柔敦厚为主,但也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使他在温柔敦厚之外,提出了新的命题,强调了慷慨激越的风格,显示了不同于传统诗论的特色。元好问的诗论,主要见于《论诗三十首》,但古今研究者对其中的一些诗句,多有歧议,众说纷纭,对此应作出较为符合实际的解释,以求得全面正确理解元好问的诗论。  相似文献   

4.
沈德潜是乾隆朝前期的诗坛领袖,他与同列康熙诗坛六大家的王士禛和赵执信都有交往。赵执信因与王士禛论诗不合,作《谈龙录》攻讦王氏诗学,王、赵之争成为影响清代诗坛的著名事件。沈德潜在评判王、赵之争上明显站在王士禛一边,但他在构建试图取代王士禛神韵说的诗学理论时,也吸收了赵执信《谈龙录》的一些观点。在王、赵之争的诗学背景下,辨析沈德潜与赵执信诗学观念的异同,有助于人们看清清代中期诗学和初期诗学的关联与流变。同时,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是迄今最有影响的清诗选集,然此书于赵执信有定位不准、校勘不精、评注失实之弊,一并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5.
遍检现有研究唐宋诗歌选本的论著,如孙琴安《六百种唐诗选本提要》、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贺严《清代唐诗选本研究》、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高磊《清代知见宋诗选本叙录》、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等,发现上述论著著录之外,仍有一些重要的唐宋诗歌选本遗漏,特增补20种。  相似文献   

6.
张九龄,字子寿,唐韶州曲江人,是初盛唐之间的著名诗人,著有《张曲江集》,存诗二百十三首。自唐以来,历代文人骚客对张九龄的诗评价甚高,把他的诗与陈子昂的诗相提并论,大加赞誉。笔者认为,其中评得最为恰切中肯的还是沈德潜的一个“醇”字。沈在《唐诗别裁》中评张九龄的诗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把张九龄的诗品评为“醇”,确实  相似文献   

7.
康熙二十二年,王渔洋、徐乾学、汪懋麟、王又旦、陈廷敬五人进行了一次文酒之会。这次文酒之会是"诗坛圭臬"王渔洋编选《十种唐诗选》与《唐贤三昧集》两部唐诗选本的直接诱因。但王渔洋编选的《五七言古诗选》应成书于这次文酒之会前,而非学界通常认为的文酒之会后。认真分析那次文酒之会的内容对理解王渔洋选本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翻译家维特·宾纳翻译的《玉山诗集》是《唐诗三百首》在英语世界的第一部英译单行本。宾纳在"散体"译诗思想的指导下,以独特的方式传译了唐诗的情感、语言风格和音乐性。宾纳创作的诗歌折射出他丰富的唐诗翻译体验,显现出唐诗意象、语言等"汉诗风尚",是著名的"仿中国诗"。《玉山诗集》与仿中国诗为宾纳在英语诗坛赢得了盛誉,促进了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唐贤三昧集》是王渔洋(原名王士祯)编纂的重要唐诗选本,该选长期是学界探讨与研究的热点.依据原始文献,才能对《唐贤三昧集》的选诗与诗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真实把握.该选确实能部分反映盛唐诗当时的发展状况与原貌,该选体现出王士祯对冲淡、自然、清奇之“意境”的追求、禅理禅趣的倡导、精神情性的重视以及盛唐中寄托含蓄、超洒空灵一类诗作的喜好.  相似文献   

10.
沈佺期《遥同杜五过庾岭》,异文多达16处。经与《唐诗别裁集》、《全唐诗》比勘校释,诗题应合为《遥同杜五员外审言过庾岭》。颔联似以“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瘅疫不堪闻”为佳;颈联出句中“鸢”字不若“人”字;尾联“江山”一词胜于“春风”一词。  相似文献   

11.
从梅曾亮诗集自序中提出的"八蔽"说出发,来论述其诗学思想。梅曾亮的诗学思想,其核心是真实,写景状物要真,思想感情要真,评品作家作品要真,这是他超越桐城派的地方,因为桐城派中人从来没有如此突出地强调文学的真实性问题。其次,是强调真实地反映现实,干预现实,要有用,要有讽喻教化作用。这一思想也超越了清代前期的诗学思想,清代前期的四大诗歌流派——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大多从艺术上论诗,都没有如此突出地强调诗歌的真实性,现实性,这可能与梅曾亮所处的嘉、道时期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不无关系。再次,是强调艺术规律,如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问题、体势问题。最后是作家的修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的诗词格调径庭,对比鲜明。诗中驰骋议论,典雅凝练,其强劲的风骨、豪壮的格调,俨然一位叱咤风云的须眉男子,颇具丈夫气概,呈现出豪放俊逸的刚健美;而在词中,婉转抒情,呈现清新自然之气,宛若一位闺闱女子,颇具女性情怀,呈现出清丽芳婉的阴柔美。诗中的刚健豪迈与词里的阴柔温婉,都是作者人格的一个侧面。全面地显示出诗人兼词人的多向性格和人格魅力。这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诗歌、言论和行为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狂人"。笔者以诗为史、以史为据,通过赏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特立独行的作为,深刻地剖析了诗人的"狂"与其仕途的坎坷、不朽的诗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现了一代诗仙的横溢才华,以及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4.
唐代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是朝臣入宫奏事的必经之地,因此,玄武门成为宫中与外朝联系的咽喉要地。秦王李世民与皇太子李建成的权力争夺最终导致“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六月四日当日的对质,玄武门是李建成、李元吉入宫的必经之地,所以在政变中把玄武门作为埋藏伏兵突袭的有效地点,切断建成、元吉的退路是必然的。同时,李世民依靠收买的北门禁军重要将领,采用先发制人的战略,最终获得“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中叶后,在朝鲜朝思庵朴淳"诗学盛唐"的倡导下,出现了白光勋、崔庆昌、李达三大宗唐诗人。其后,除了士大夫文人群体外,这种宗唐诗风甚至波及到庶民阶层,这一阶层不仅包括以刘希庆、白大鹏为代表的平民诗人群体,也包括以许兰雪轩、李玉峰为代表的女性诗人群体。刘希庆与白大鹏互有酬唱,二人齐名,"并称一时",并受到了诸多士大夫文人的褒奖,成为宗唐的平民诗人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刘希庆的诗歌还能结集出版,可以说是平民诗人的汉诗创作取得成功的先例。许兰雪轩等女性诗人的宗唐创作不仅受到了本国诗评家的认可,其诗名还远播中国。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李商隐因为和自身经历有关的原因,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这些诗意蕴幽邃,意象朦胧,在诗中他喜欢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来遮蔽感情、埋没意绪,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李白辞赋用典来源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且辞赋用典灵活自如,取舍得当。从用典类型看:一是语典的运用,使得文句典雅含蓄,意蕴丰富;二是事典的运用,这是李白思想的外化,是彰显情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唐代人所选的十种唐诗选集对李杜诗歌的取舍却与后人对二人的推崇大相径庭.李白被选入的诗歌数量有限,被选入中唐以后的“唐人选唐诗”很少,而选录杜诗则少之又少,且被后世所推崇的代表作也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在唐代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除了受选诗时间上的限制外,其根本在于李杜诗歌与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不相符,或许这恰恰反映了唐人对诗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一位游走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过渡时代"的"士"。《论世变之亟》,显示了严复作为当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化学者的远见卓识。但是其根深蒂固的"士"的情结,导致了他后来精神世界贯穿一生的矛盾。他终究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