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英语的word与汉语的字和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我们经常把英语的word翻译成汉语的字或是词。但是英语的word和汉语的字和词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呢?我们发现,英语的word和汉语的字与词在各自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性质、作用和语法功能等都是截然不同的。英语的word既不等同于汉语的字,也不等同于词。事实上,英语的word在汉语中没有确切的对应物。  相似文献   

2.
参考Krzeszowski及国内外其他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笔之习得与思考,着重讨论确定“对比基础”的重要性、“对比基础”与“对应性”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对比研究分类的本原;并特别提出“相互参照对应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得"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4.
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对应性,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应。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都绝对乏善可陈。译语的可读性永远是检验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提倡使用“欧化汉语”和“中国式英语”。  相似文献   

5.
由于民族不同,文化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词汇文化的蕴涵意义和词汇覆盖层面就显示出民族文化蕴涵意义的不等值性、非对应性以及零对应性 。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异族文化理解的偏差 ,这种偏差现象就是对非本族语言理解上的文化盲点。  相似文献   

6.
民族交往导致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语言相互吸收或输出成分。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当中一部分便循着汉语词派生路径孳生同源词,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记录,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古汉语中,“卢”字有黑义,来源于古羌语。垆、栌、胪、栌、鸬等字秉承“卢”字音义,形成了一组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的对应性与任意性并无矛盾。对应性体现的是语言符号内部形式与其意义约定俗成后的一种关系。传统观点夸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忽视语言符号对应性,这有失偏颇。从对应性看“名物化”论会发现其问题所在,“名物化”与“名词化”理应存在对应关系,这是语言“形-义”符号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对应性,翻译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应.无论采用何种翻译策略,语言晦涩、佶屈聱牙的译文都绝对乏善可陈.译语的可读性永远是检验翻译质量和翻译价值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提倡使用"欧化汉语"和"中国式英语".  相似文献   

9.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汉两种语言对各色各样的动物赋予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涵义,从而构成了富有特色的动物语言词汇。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动物可能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涵义。这就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动物词汇方面既有对应性的一面,又有非对应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谢芸 《科技咨询导报》2009,(13):209-209
文章通过对英汉某些颜色词使用的比较和它们之间不同点的分析,指出英汉颜色词之间的不对应性,在各自的语言中伴随着不同的文化意蕴,同时要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掌握颜色词本身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现有中文字向量表征方法中字形特征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利用矢量图形的尺度不变性,提出了一种面向汉字矢量图形特征的字向量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to vector,SVG2vec)表征方法。预处理阶段将汉字像素图像转化矢量图形,生成字形矢量坐标对序列;特征学习阶段采用双向循环神经网络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和自回归混合密度循环神经网络构建矢量图形变分自编码器模型,利用模型学习汉字字形结构特征;向量生成阶段输入字形矢量坐标对序列到编码器,编码器将字形特征映射到概率连续分布空间,得到SVG2vec字向量。与已有字向量在不同层级任务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SVG2vec向量在命名实体识别、中文分词和短文本相似度计算实验中,F1均值比Word2vec、GloVe等未利用字形特征的向量分别提高了1.27、0.4,1.67、0.12,3.28、2.03,比glyph and meaning to vector (GnM2Vec)、Character-enhanced Word Embedding (CWE)等利用字形特征的向量分别提高了1.02、1.07,1.69、1.34,0.04、0.31,SVG2vec能更有效利用汉字字形特征。  相似文献   

12.
清代竹枝词数量繁多,研究薄弱,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考察。现以今人所编《中华竹枝词》一书为主要对象,具体考察其中选到的方文《都下竹枝词》、施闰章《西湖竹枝词》、张綦毋和周喟《船屯渔唱笺释》等三组清代竹枝词。  相似文献   

13.
张孝祥一直被视为辛派,但他与辛派是有区别的,表现在词学思想上就是明显的诗化和雅化倾向.诗化揭示了其词学思想之渊源,雅化则是其后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字向量表示质量对中文文本处理方法有重要影响。目前,常用中文字向量表示方法Word2Vec、GloVe在很多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存在向量质量依赖训练数据集、稳定性差、没有考虑汉字整体字形结构所隐含的语义信息、没有利用字典包含的语言知识等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该文首先采用字形自编码器自动捕获汉字字形蕴含的语义,再利用字义自编码器抽取字典包含的稳定字义信息,提出了融合中文字形和字义的字向量的表示方法(Glyph and Meaning to Vector)。结果表明,GnM2Vec在近邻字计算、中文命名实体识别和中文分词三项任务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在命名实体识别中,F1值较GloVe、word2vec、G2Vec(基于字形向量)分别提高了2.25、0.05、0.3;在中文分词中,F1值分别提高了0.3、0.14、0.33,提高了字向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属于诗歌形式,却与诗歌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文类。正是如此,在中西学界翻译术语中的词与词牌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推广。基于此,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的翻译进行探讨,即在进行术语词翻译时,可直接采用音译法来体现词的独立性;而在翻译术语词牌时,由于词牌名已不再反映其相配的音乐,译者应根据实际内容自译题目则可。  相似文献   

16.
文字"饱和"现象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该现象的本质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介绍了各种研究范式和实验任务的操作程序、隐含的实验逻辑及相应的研究结论,评价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实验范式应该具有的特点,并对"饱和"研究范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1)事件相关电位等技术为"饱和"现象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多种实验范式的结合使用是分离字形加工过程与语义加工过程的有效途径;(3)眼动研究范式的引入将为探讨汉字"饱和"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根据word文档的特点,利用字符下划线颜色的冗余信息,设计了通过改变字符下划线RGB颜色值在Word文本文档中隐藏信息的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使用盲检的方法实现,而且隐蔽性更强,信息隐藏量可提高到每个字符隐藏24位信息。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廷式词存世数量的研究,历来治清词者多不措意。赵伯陶、陈邦炎、林枚仪诸学者对此点虽颇多阐发,然仍有不少可商榷之处。赵氏认为廷式传世之作共有162首,陈氏则得出“文廷式词现存者实应为一六七首”的结论,林枚仪则认为文氏词共有171首。其实文氏尚有几首词作历来淡出研究者的视野,又有两首为传世词集收录的词作难以断定真伪,如果将此二首计算在内,其存世之作应起码有173首。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互信息的宋史语料库词表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统计语言模型,对《续资治通鉴长编》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互信息特征抽取候选字串,通过人机交互确定其是否构成词,然后动态修正相关字串的互信息值,逐步建立宋史语料库词表.实验中据互信息阈值抽取候选字串6 500个,根据汉语大词典确定是词的有3 694个,占56.8%.结果表明互信息法是建立古汉语语料库词表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0.
柴清华 《科技咨询导报》2013,(4):246-247,249
从19世纪下半叶汉语中出现“字母词”的身影到近年来“字母词”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和使用领域逐步扩展,学者们对“字母词”的研究兴趣也与日俱增.和对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一样,学者们对汉语中“字母词”的研究也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这三个不同阶段.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字母词”的研究也经历了从最初只是对个别感兴趣的“字母词”进行研究,到后来逐步开始对字母词的名称、分类等各个方面的较为理论性的研究.当然,“字母词”的研究并非尽善尽美,有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