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汽车前灯散射角、隧道标准断面以及驾驶人在隧道中驾驶规律的研究,并考虑汽车左转与右转行驶的不同特点,计算出了不同设计速度下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内螺旋展线停车视距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结果表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能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计算给出的最小半径不仅可以满足高速公路曲线隧道内停车视距的要求,而且可以保证隧道不加宽和超高不过大的要求,保持隧道内轮廓的统一,减少了设计和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2.
八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目前路线设计规范中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规定值不适应八车道高速公路的问题,避免因互通式立交间距设置过近造成的交通紊乱和交通安全问题,通过分析八车道高速公路小间距互通式立交间车辆的运行特征和变道行为,构建了八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计算模型;运用概率论、微积分、可接受间隙理论及运动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等待和追赶可插入间隙角度分析了车辆从外侧车道换道至内侧车道、从内侧车道换道至外侧车道所需的长度,并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对模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界定。结果表明:八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值宜为2.2km。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高速公路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的最小需求间距,分析了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出口间距过近路段的交通事故特征,分别从隧道出口驾驶人的"明适应"、驾驶人对立交出口位置的识别、完整认读标志并操作的需要等方面,对需求距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速公路隧道与互通式立交出口保障安全需要的最小间距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二级服务水平下,隧道出口与互通式立交出口的极限最小间距不宜小于600 m,一般值宜大于800 m。  相似文献   

4.
在互通立交匝道平曲线内侧设置护栏,减小了匝道视距横净距,导致运行车辆停车视距不够,威胁行车安全,应将护栏视为视线遮挡物,并进行运行车辆的停车视距检验。可通过匝道视距横净距的计算方法,由已知的横净距,计算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根据匝道设计速度、实际横净距、停车视距等,计算出匝道在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满足视距要求的临界圆曲线半径,并按一般地区对应的停车视距计算确定匝道横净距。已建成的互通立交,若匝道平曲线半径未达到临界值要求,应采取加宽硬路肩、外移护栏等视距改善措施,加宽横净距,或将行驶速度按低一级的设计速度进行合理限制,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在交通需求上与城市有很大差异,高速公路主线指标比较紧凑。通过石黔高速黑溪互通式立交实例,从立交总体布设、线形指标控制、桥梁布置、路基设置等多个方面对复杂山区非常规变异形互通式立交布设指标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互通式立交占地面积大,与山区用地条件的矛盾突出,常规的立交形式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差,需要对立交布设进行适当变异。复杂山区变异形高速互通式立交总体布置中,利用地形,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灵活布线,贯彻安全、舒适、经济的设计理念,立交范围主线及匝道的线形指标需结合桥梁、路基工程进行控制,主线及匝道桥梁工程设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采用各种墩台形式,注意孔跨及梁型的统一,路基工程应减少弃方,注重不良地质段落防护,路面结构指标需按照主线、匝道及桥面铺装分别选取。  相似文献   

6.
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是在保证相邻互通式立交之间的交通流稳定、满足设计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对互通式立交设置最小间距的一个控制要素;目前,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对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项目实例,分析了独立的2座互通立交间距对交通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口匝道识别视距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重要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特别对于凸型竖曲线附近出口匝道应验算其识别视距,选择合适的主线纵面指标,确保满足规范视距长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行车视距是道路设计一个重要的控制指标。山区高速公路行车时,超车道上左转弯因车速高和距离中央分隔带近,驾驶人视距常受限,对行车安全造成较大影响。针对现有二维停车视距模型参数选择不够合理问题,采用运行速度预测和实际速度测试相结合,以运行速度和制动减速度综合修正小客车二维停车视距模型,根据不同纵坡值计算超车道小客车停车视距。在山区高速公路横净距一般设计值为2.45m和2m条件下,计算得出满足超车道左转弯停车视距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最后建立了考虑横断面和超车道左侧影响因素的三维动态视距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现有山区高速公路超车道小客车停车视距设计值偏小,对于设计速度为100km/h和80km/h,超车道小客车停车视距相应推荐为200m和170m;建议在左转弯视距不足处加宽横净距和增设视线诱导安全设施,以保证实际超车道小客车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9.
针对公路路线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以概率论为基础,建立公路路线设计指标,包括停车视距、平曲线半径以及竖曲线半径可靠度模型,通过可靠度指标和失效概率,分析路线设计指标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为确保停车视距设计指标可靠性,公路某一点停车视距的下降应控制在15%范围内,横向摩擦因数的降低将大大影响平曲线半径设计的可靠性;竖曲线半径下降超过某一值时其可靠性将大幅度降低。该研究为道路设计人员在线形设计指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公路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0.
何金辉 《科技资讯》2010,(17):32-32
文章主要探讨了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的选型要点,首先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公路互通式立交型式,说明了其适用情况,然后阐述了互通式立交选型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介绍了选型的步骤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隆百高速公路中互通式立交的设计相关资料,主要探讨了互通式立交设计中的出、入口的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从出入口集散车道的安全设计、辅助车道的安全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枢纽互通式立交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其中,互通式立交方案的选择是其关键环节.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某高速枢纽互通式立交初步设计选型过程,并尝试用综合量化的评价方法进行方案选择,供工程师在设计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互通式立交平面线形整参数求解计算方法王福建,邓学钧,李方(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南京210018)立交平面线形是由直线段、圆曲线段和回旋曲线这三种线形单元组合而成,由圆曲线半径R、回旋线参数A以及各线形单元的长度L这三种线形参数来定义和描述.习惯上...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平纵线形指标条件下的互通式立交出口匝道分流鼻端行车安全性,采用小客车行车动力学仿真的方法,建立人、车、路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分流鼻端的圆曲线半径、纵坡坡度,模拟不同条件下的行驶工况,分别对分流鼻端进行了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研究,得出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车辆侧向加速度的响应输出,分析不同线形指标参数对分流鼻端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匝道出口分流鼻端处,长缓和曲线+小半径圆曲线线形组合安全性优于短缓和曲线+大半径圆曲线线形组合.当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分流鼻处的设计速度为70 km/h),纵坡为-5%时,车辆的侧向加速度最大值为0. 58g,此时车辆侧滑危险性较大,建议设计中分流鼻端纵坡小于等于-4%.为保障分流鼻端行车安全,主线设计速度为120 km/h时,分流鼻端圆曲线半径为350 m,则纵坡应小于-3. 5%;当圆曲线半径为300 m,则纵坡应小于-3%.主线设计速度为100 km/h时,分流鼻端圆曲线半径为300 m,则纵坡应小于-4%;圆曲线半径为250 m,则纵坡应小于-3. 5%.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外环路对不同车流对象的服务功能,解决两互通式立交之间因间距不够引起的各种交通问题,建立了两独立互通式立交之间的最小净距模型。分析了驾驶人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发现、识别、分析、判断等心理、生理反应过程,建立了驾驶人车道变换模型,根据调查资料得出运行速度与驾驶人变道转角之间的回归关系,分析了驾驶人在寻找可接受间隙期间行驶的距离,得出了两互通式立交净距的关系模型,并结合深圳外环高速公路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距离较近的两互通立交之间宜适当减少非必要道路交通标志的设置;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分别为100km/h和80km/h时,互通立交之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 410m和880m;大型车比例较高或交通组织混合严重的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宜适当增加180~200m。  相似文献   

16.
岑维嘉  刘德华 《科技资讯》2007,(20):100-100
互通式立交是路与路之间连接的交通枢纽,车辆的进出均是通过立交实现的,所以立交处的交通量往往比较大且集中。由于我们目前所建的高速公路在收费方式上基本为封闭式收费,这样在立交的布置上为了便于集中收费,统一管理,大部分采用了将立交的匝道置于高速公路的两侧,通过引线将立交匝道连接起来的,并向前延伸与被交叉公路平面相交的方式。这样在立交引线与交叉公路的连接部处就产生了T型平交口,这部分是互通式立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决定整个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的关键部分。因而在立交设计时,就需要将平交口纳入其总体设计中,进行必不可少地渠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变速车道是互通式立交中,车辆在该区段上实现分流、变速、合流和车道转移,主线车道和匝道之间的一段附加车道.也很容易诱发交通事故。若变速车道设计不当,则会造成行车不适,鉴于互通式立交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本文从变速车道的形式选择出发,对变速车道的长度计算进行了分析,并对出口匝道进行了设计,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曾爱 《山西科技》2013,28(2):89-90
以贵州某高速公路立交匝道桥梁设计为例,通过对该立交匝道曲线桥受力特点分析,探讨了目前工程界对曲线匝道桥关心的一些问题,以供相关的技术人员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特征,计算小客车在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处的运行速度模型,确保车辆在衔接段运行速度之间的协调,使车辆安全运行,在分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入口处小客车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基础上,得出小客车在入口处运行规律。使用链式开普勒雷达测速仪对入口处小客车速度进行实时采集,选取8条匝道特征点(合流鼻、合流点以及加速车道终点)处自由流状态下小客车速度作为分析样本,采用K-S检验对所取样本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在满足检验要求并分析三角区段和加速换道段速度及加速度特性后,确定自变量参数。最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小客车在合流点及加速车道终点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用4条匝道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合流点处车辆运行速度与合流鼻速度及三角区段长度呈正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倒数呈负相关;加速车道终点处运行速度与合流鼻速度及加速换道段长度呈正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倒数呈负相关;模型通过了回归等式及回归参数显著性和平均相对误差检验,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平均值均小于10%,所建模型满足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对《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2015)中车辆运行速度相关规定进行补充说明,为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及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互通立交有关的视距问题作了阐述,并对由复曲线组成的匝道内侧的横净距给出计算方法,供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