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探讨了西北地区和四川汶川地区地震活跃高潮期成组强震活动的孕震区域与地电前兆异常区,分析了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实践证明,成组强震在孕震过程中受地电前兆场时间、空间、强度的影响,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得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异常现象会出现在地震发生前.为地电前兆方法进行场的动态跟踪预报工作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以及能及早地预先知道将要发生地震的震级、震中和发震时刻,尽量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保证人民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来对旱震关系、强震活动有序性及强磁暴组合法的地震预测探索,就川、甘、青、陕,特别是四川阿坝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连续3年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披露了在汶川地震前的2005 年12 月8 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短临监测和分析预报应急工作的紧急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地震类型的动态变化,发现:云南地区发生6.7级以上强震前数月至数年,云南省内均有2次以上5级双震或群震型地震发生;部分强震前数月至数年,至少有3次以上前主震型地震密集发生.强震发生在这些前主震、双震、群震型地震150 km以外地区.典型地区地震类型的追踪研究也表明:宁蒗地区发生5级双震、前主震型地震以及腾冲地区发生6级群震型地震,云南地区均发生6.5级和7级以上强震,但地点远在宁蒗、腾冲200 km以外地区.实验中,随着载荷的增大,岩样的破裂类型经历了主余破、孤立破→群破→前主破→破裂类型多元化的过程.震例和实验研究结果的对照显示:地震的类型不仅与发震地区地质构造有关,也与地壳介质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借鉴Lee等提出的发震断层引起的地表最大永久位移估计方法,结合中国第四代地震区划图的潜在震源区参数、断层模型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了发震断层附近最大永久位移场的估计方法.以大岗山水电站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场点所在区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及距离场点最近的发震断层-磨西断裂地震地质资料和地震活动性资料,计算了不同概率水准所对应的设定地震下的地表最大永久位移.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地震动概率水准一样,发震断层附近场点不同概率水准下的地表永久位移评估为水坝等工程提供了基础数据,以便采取合理的抵抗永久地表位移措施,以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利用支持向量机分析了发生在美国加州中部的2次6级以上地震的震前大地脉动.通过对离地震最近的3个地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进行震前大地脉动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能有效地区分震前大地异常脉动和平静时期的大地脉动,并且随着地震的临近预报准确率逐渐增加;2次地震的震前大地异常脉动分别始于地震前48 h和12 h.分析了加州CI地震台网内的14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03年12月22日发生在加州中部的6.4级地震所观测的震前脉动数据,发现处在震中附近的12个地震台站均观测到震前大地的异常脉动,且距离震中附近的断层越近,监测到震前脉动异常的几率越大.对3个观测站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到大地震(M≥5)所引发的震前脉动异常的概率大于小地震(M<5).因此,该方法有望发展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地震活动和现今地壳变形的分析,综合判定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弱-中等活动断裂。采用地震构造类比法和矩震级经验关系,综合评估了断裂的未来可能最大发震震级为6. 0级;利用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资料,建立了按500 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采用泊松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50~200 a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发震概率等定量参数。该成果可为区域地震危险分析及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藏铁沿线区域地震地质调查和近百年地震资料整理,以此为基础建立震级-频度关系式.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和构造类比分析的原理,并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地震构造带的分布情况,对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地震危险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为0.72,最高震级上限为8.2级,8级地震平均发震周期约80年,未来百年内8级地震发生概率0.86,青藏铁路约有过半以上里程处于较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陆中强震发生前后震中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乍8.0级大地震后又出现暴雨泥石流,使得气象要素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赵红岩等[1-3]对地震与降水的关系研究后指出,大陆地震与中国降水有震前旱,震后涝的关系,而对震中降水的变化特征没有作详细说明.徐国均等[4]指出云南地区地震发生后,震中附近地区的降水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在震前一个月内却出现异常变化,但震例的区域代表性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天水台深井地电阻率观测以来长期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处理了2012年以来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结合深层水平地电阻率在2次地震发生前均出现的明显的短临异常,研究了该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天水台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该台附近的中强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测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E/G红外遥感资料,应用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法对2016年10月6日台湾MS 5.9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6年6月初震中以北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并且异常区域随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至7月1日天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逐渐收缩至消失,但随后在震中附近又开始出现热红外异常,该异常在8月5日异常值达到最大,随后逐渐消失.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容易识别,可作为地震前兆异常信息之一,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为今后卫星热红外在地震前兆识别中提供了震例素材和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岷县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活动环境,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强震活动自1885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前两个活跃期相对应,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2003年以来该区域进入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1654年天水南发生8级大震,此次地震给天水及邻近地区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破坏.到目前为止,涉及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内容较少且说法不一.本研究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在地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内,根据小震丛集性,选定了三个长条状研究区域,将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一牛顿算法结合,给出了利用小震密集程度求解主震断层面走向、倾角、位置及其滑动角.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考察结果,最终确定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13.
以宕昌县及其周边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环境,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较复杂,属于断裂活动强烈区域,强震活动自1880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后两个活跃期相对应,稍有滞后,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1982年以来该区域处于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祁连-门源地区是中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时有强震发生。本文依据甘肃地震台网近年来的观测结果,选取2013年-2015年ML≥1.5的地震定位结果,进行了震源深度部分布特征的提取,展示了该区域构造受力活动及内部能量物质汇集(释放)的基本态势,2015年门源西部的密集地震活动,可以认为是2016年1月门源Ms6.4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期反映。研究结果展示了近三年这一区域微震活动深度分布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构造运动及发震机理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特点,显示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要在包括南北地震带在内的中国西部地区,尤以青藏高原内部的地震活动最强.近年来7级以上大地震更多集中在巴颜喀喇地块边界附近.2014年5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南北地震带南段的川滇境内6级以上地震频发.余震活动及地震序列的分析显示,对于不同震型特点的强震序列,其地震序列的衰减特性和活动性参数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软件, 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18—1970年的世界台站震相报告, 对该时期发生在亚洲及周边地区7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部分强震的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测量。使用1918—1970年《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和到时差, 对该时段338个7级以上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 得到其中316个地震事件的可靠定位。使用1933—1970年ISS和EHB Bulletin的P波初动数据, 对该时段244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 得到其中209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研究结果丰富了亚洲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18—1970年仪器记录早期近现代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 并提供一种研究近现代地震的可行方法, 对开展其他地区或其他震级范围的仪器记录早期近现代地震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渭河盆地的祁吕系断裂是历史强震的发震构造和控震构造;北西西向断裂是强震的发震构造;新华夏系断裂是现代中小地震的发震和控震构造,三者均属地震构造。而纬向构造体系断裂在蠕滑;南北向破裂形迹微弱,不足以发震,两者系非地震构造。四千年来祁吕系地震活动可分出750—800年的七个地震周期。每一周期之平静期长590—690年,活跃期约80—190年。新华夏系的中小地震活动,多出现在祁吕系地震的平静期中。目前正处于祁吕系第七平静期中的新华夏系中小地震活跃期中。  相似文献   

18.
地表潜热通量(SLHF)是反映地表蒸发能量大小的大气参数。国外学者分析近年若干沿海地区的强震时发现,沿海强震震中附近在震前出现了潜热通量异常,而远离海域的内陆地震并未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本文以近10年发生在中国的1次沿海强震和3次内陆强震为例,进行了震前SLHF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发现震前3~10d,震中附近均出现了SLHF异常。该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且与区域内的主要活动构造带走向一致。因此,SLHF异常可以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大地构造活动性遥感监测指标,并为中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强震提供有用的临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9.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  相似文献   

20.
本项研究以2009-2012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华亭地震和平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估计了发震断层,并通过地震波形特征和频谱分析,展示了两个区域地震记录特征。研究结果对于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发震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