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乡八村”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温辉 《科技信息》2008,(33):388-388
鄂伦春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前景令人担忧,虽然有政府的重视,可是鄂伦春文化还是在一点点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散失。因此,有必要对鄂伦春族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性整理、开发式传承、促进式弘扬。  相似文献   

3.
提出小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构建的假设,关注小民族文化变迁结果和未来前途问题,试图一扫小民族未来前景问题带给人的惯常的压抑、黯淡认识,在重新梳理、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鄂伦春族为个案,发现现实小民族社会存在着的某种新的社会事实,分析和归纳现代化背景下小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构建之可能性,探索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之内外条件,从新的角度,重新观察和探究小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文山州麻栗坡县是云南壮族聚居地之一,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壮族歌咏文化是其中最具民族特征的艺术样式之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其影响的不断加深,壮族歌咏文化在传承方式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了传承人的断层、文化主体联系的断层及传统与现代的断层。’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等方法,以住房、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为着眼点探究了世居于大小兴安岭深山密林中的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并以传统医药为案例分析了文化景观变迁对当地传统知识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1)鄂伦春族住房由传统的"撮罗子"变为砖瓦结构的平房或楼房;生产方式由狩猎采集变为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现状;生活方式由以狩猎为主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变为资源、信息迅速交换的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形式由单一性的原始文化变为多元性的现代文化;(2)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对传统知识有巨大影响,人们对传统医药的认知度、使用频次逐渐降低,导致其面临消亡的严重威胁.分析表明:鄂伦春族住房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与20世纪中期以来的定居、转产、禁猎等以政府为主导的重大事件和相关资助性政策密不可分;生活方式的转变主要由各民族杂居互助学习、科学发展改变人们意识形态等因素驱动;传统文化因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等原因面临继承和发扬的问题.文化景观与传统知识密切关系使得传统知识会随着文化景观的变迁而产生变化,加强对传统知识的整理、挖掘、保护与应用研究,能够为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变迁经历了南迁以前的自然进化阶段、南迁以后的社会冲突阶段和定居以来的指导变迁阶段等,在社会发展中鄂伦春族万物有灵的传统思想被彻底打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入和自然环境的改变,鄂伦春族的社会状况、生产生活、健康情况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强狩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符号,其蕴含着民族特有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大繁荣。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传承危机,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文章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点和传承危机,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为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兴边富民”行动在新生鄂伦春族乡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实践证明,“兴边富民”行动是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的助推器,特别是对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像鄂伦春族这样的少数人受到现代浪潮的冲击,其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被主流文或者强势文化逐渐吞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最后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然后从宪法权利的角度分析了对于国家这种单方面变革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合理的,鄂伦春人作为一个群体,至少可以有权利依据其习惯使用森林资源和森林里的动植物产品。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研究、音乐舞蹈、教育体育、神话与文学、宗教社会、民间技艺与文化遗产几个层面,梳理了近10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的成就,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不久,随着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猎民的整体生态移民,狩猎—采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悄然消失了。这一文化变故,不仅对于当事民族来说是头等大事,而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来说,也应该具有不小的震动。通过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经济类型的当代变迁、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吉登嘎查鄂温克族猎民村弃猎转牧三个个案的调查,展现出狩猎经济文化类型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和猎民目前的困难处境,并探讨成功弃猎转牧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头琴因琴头饰马而得名,是蒙古民族的象征,是最能代表草原音乐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了独特的草原游牧审美文化、人文思想、风格气质和民族精神。其不但在中国甚至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且必备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对于马头琴源流的考析,目前因史料缺乏等原因还存在明显的断层,导致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结论。  相似文献   

13.
孙岿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6):519-523,528
政府补助对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受土地、森林资源等要素制约,鄂伦春族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缺乏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本使贫困循环问题不能消除。打破自然资源限制的途径在于建立以二、三产业为主、种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并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4.
对吉林、辽宁两地23例满族个体的线粒体高可变Ⅰ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并采用APLP分析和编码区SNP分析将这些样本归属于单倍群A,B,C,D,D4,F,M,M8a和R,结合已经发表的东北地区其他人群的母系遗传数据,对蒙古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以及汉族人群的线粒体遗传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子差异、中介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起源地区的民族之间有较近的遗传关系,同时居住在相同或相邻地区的民族之间同样表现出较近的遗传关系,表明东北各民族向外扩张时与当地居民发生了基因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以铜仁市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从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继承传播民族文化、反映民族文化旅游美学、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科学研究等方面入手,讨论了少数民族档案对民族文化旅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布依族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布依族的7项不对称行为特征(利手、扣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和利眼)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7项指标在布依族中的出现率R型(右型)远高于L型(左型);(2)布依族中7项指标出现率均无性别间差异;(3)与蒙古族、朝鲜族、汉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汉族等民族作比较,发现布依族各项指标L型出现率偏低,且扣手、叠臂、起步L型出现率和这6个民族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叠腿L型出现率除与鄂伦春族无差异外,与另外5个民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与这6个民族基本不存在差异;(4)布依族扣手基因频率(%)为:A=0.1653,a=0.8347;布依族利手基因频率为:B=0.6990,b=0.3010;(5)统计分析了7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发现多数指标间存在相关性,部分指标相关极显著,且R—R型组合(右型一右型)的出现频率远高于L—L型组合(左型一左型)的出现频率.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和建构的结果,关乎该民族的生死存亡。厄德里克的著名小说《爱药》探讨了当代北美印第安民族内部成员之间如何共处,呈现了印第安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的四种文化形态:纵欲轻生的原始文化、苟且偷生的保守文化、爱生护生的女性文化和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小说揭示了爱在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19.
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 ,即相互影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在相互兼容中促进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还从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方面揭示了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