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蛹的头部和胸部爬上寄主蛹并产卵。1~3 d龄小蜂寄生能力无差异,其寄生率均为100%,4 d龄小蜂寄生能力开始显著下降,5 d龄的寄生率已降至20%。白蛾黑基啮小蜂能寄生杨小舟蛾老熟幼虫、预蛹、1~5 d龄蛹,不能寄生6 d龄蛹。1 d龄杨小舟蛾蛹被寄生率最高,达(92.59±12.83)%,随着蛹龄的增长,小蜂对寄主蛹的寄生能力逐渐下降。在增加寄主蛹密度的情况下,小蜂的寄生能力并不能显著提高。随着雌蜂密度的增加,寄主蛹的被寄生率和每头寄主子代出蜂量也相应提高,当蛹蜂比为1∶5时开始出现过寄生现象,并随着雌蜂数量的增加,过寄生现象呈上升趋势。速冻蛹(蛹动)对白蛾黑基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气味受体OR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嗅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其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序列中得到了一个普通气味受体OR1的基因全序列,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OR1基因全长为1 257 bp,编码418个氨基酸.将周氏啮小蜂的OR1氨基酸序列与18种膜翅目昆虫进行比对的结果表明,周氏啮小蜂的OR1氨基酸序列与短管赤眼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均较高,根据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也表明周氏啮小蜂与短管赤眼蜂和丽蝇蛹集金小蜂的亲缘关系接近.与寄主单一的对叶榕传粉榕小蜂相比,周氏啮小蜂OR1的同义突变率较低,密码子偏好性也相对较低,主要接受负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3.
啮小蜂属黑棒啮小蜂种团(Tetrastichus howardi species group)属膜翅目,姬小蜂科,啮小蜂亚科(Hymenoptera,Eulophidae:Tetrastichinae)。笔者详细介绍了该种团的识别特征和8种寄生蜂的地理分布、寄主种类、食性及生物学特性,系统综述了黑棒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和白蛾黑基啮小蜂(T.nigricoxae)2种重要寄生蜂的生物学、行为学、人工繁殖与释放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分析这些寄生蜂生物学共性与区别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今后应用白蛾黑基啮小蜂防治杨树人工林食叶害虫的研究方向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4.
白蛾黑基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是我国杨树人工林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蛹期的一种内寄生性天敌。笔者对该蜂的形态、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白蛾黑基啮小蜂羽化1~2 d爬出蛹壳进行交配、产卵的时间分别为0.5~2 min、1~3 min。每头寄主蛹出蜂量平均为(70.2±34.2)头,雌雄比为(6.1±5.1)∶1。在温度(20±2)℃、相对湿度RH(75±10)%、光周期L∶D=12∶12时,发育一代需37.0 d;而在(28±2)℃、RH(75±10)%、L∶D=12∶12时,发育一代仅需19.5 d。雌成蜂每侧卵巢由10~12根卵巢管组成,每根卵巢管含卵3~8粒。蜂蜜、蔗糖、葡萄糖均能有效地延长其成蜂寿命,并能显著提高其怀卵量和寄生率,其中以取食蜂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繁殖利用各种寄生蜂防治农作物害虫,我们必须了解各种蜂的特性,做好繁殖、放蜂工作。现将几种蜂的特性介绍如下:一、各种寄生蜂的特征与分布我国水稻螟虫卵寄生蜂有以下七种:(1)稻螟赤眼蜂;(2)螟黄赤眼蜂;(3)松毛虫赤眼蜂;(4)螟卵啮小蜂;(5)长腹黑卵蜂;(6)等腹黑卵蜂;(7)螟黑卵蜂。  相似文献   

6.
以蛹蜂比为1∶100和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测定室内人工繁蜂的最适交配期和接蜂暴露期。结果表明:当小蜂羽化出蜂后交配48~72 h时,寄生率(93.3%~94.2%)、羽化率(87.5%~90.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010.4~1 213.3头)等寄生指标,均高于或显著高于24 h时的值(p<0.05),极显著高于0 h和96~144 h时(p<0.01)的值;当寄主蛹暴露给寄生蜂2~3 d时,寄生率(87.5%~95.8%)、羽化率(86.7%~95.8%)和平均子代出蜂量(1 274.5~1 365.6头)等繁蜂指标也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暴露期处理(p<0.05)。综合考虑蜂龄对寄生效果的影响,选择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殖的最适交配期和暴露期分别为羽化出蜂后2 d和2~3 d。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是为探求松毛虫赤眼蜂在蕃茄地防治棉铃虫的可能性及其效果。通过试验表明:在放蜂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平均为82.3%;蕃茄果实被害率压低到1.60%——2.83%以下。绝对防治效果为70.76%——82.68%,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蕃茄地棉铃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昆虫属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经典的昆虫生理学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昆虫没有肺的结构,几乎所有昆虫都由气管组成的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气管在昆虫体内逐级分支形成完整的网络,并以微气管终止于组织器官的表面,直接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并通过气门的开闭调节,使气管内气体交换能有序进行。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证据显示,昆虫体内也存在类似肺的呼吸器官和换气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李怡萍等对鳞翅目粘虫Leucania separata及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幼虫气管呼吸系统进行解剖和显微观察,通过注射0.5%蓝色的亚甲基蓝林格氏溶液观察幼虫体内血流方向,并采集比较正常和缺氧状态下幼虫体内血细胞数量变化,最后根据血流方向和气管簇构造特点等提出幼虫第8腹节气管簇具有肺的结构和功能,可称之为肺(pp.1298-1306)。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榆毒蛾Ivela ochropoda、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等多种食叶害虫的重要内寄生性天敌,因其寄生率高、繁殖力强,已被大量...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采用选择性和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昆虫取食危害过的杨树对杨扇舟蛾寄主选择行为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幼虫对虫害处理的叶片表现为忌避行为;取食虫害处理的叶片,使得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对食物的利用和转化效率下降;蛹质量减小;成虫的羽化率降低,产卵量减少。因此,昆虫取食危害能够诱导杨树对杨扇舟蛾产生抗虫性。  相似文献   

10.
李保平  刘小宁 《武夷科学》2002,18(1):317-317
赤眼蜂是棉铃虫卵的主要天敌 ,但自然种群数量很低 ,需人工繁蜂释放到田间 ,方可达到助益控害的目的。由于新疆地处内陆 ,干旱少雨 ,加上实行高密度矮化的独特栽培模式 ,使田间小气候以高温低湿为特点。所以 ,筛选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赤眼蜂种 (品系 )就成为工厂化繁蜂的首要任务。对此 ,我们对新疆棉铃虫赤眼蜂进行了种系筛选和赤眼蜂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对寄生新疆棉铃虫的暗黑赤眼蜂 (Trichogramma pintoi)和广赤眼蜂 (T.evanescens) 2个蜂种的 6个地理品系 (4个采自新疆棉铃虫 ,2个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 )进行了寄主选择性测定。当同时面临棉铃虫卵和米蛾卵时 ,根据接触卵次数和寄生量等特性 ,暗黑赤眼蜂乌兹别克 II品系对棉铃虫卵表现很强的选择性 ,其次是暗黑赤眼蜂库尔勒品系 ,其余品系对棉铃虫卵的选择性不明显或对米蛾卵表现强选择性。对采自新疆棉铃虫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和 1个广赤眼蜂品系以及从乌孜别克斯坦引进的 2个暗黑赤眼蜂地理品系进行了对温湿度反应的比较研究。各赤眼蜂种 (系 )后代性比之间的差异受温湿度组合的影响较小。同一种系中 ,雌蜂倾向于在较高温度下产更多的卵 ,达到更高的寄生率 ,但性比 (雄 /雌 )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高温 (35℃ )低湿 (45 % )条件下 ,暗黑赤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害虫天敌来防治害虫是植物保护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所从1972年开始,应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研究。1973年放蜂115亩防治稻纵卷叶螟平均卵寄生率为54%;1974年放蜂155亩,平均卵寄生率上升到81.17%;1975年放蜂1252亩,有765亩(占放蜂面积的60.38%)在防治标准之下;1976年放蜂1026亩,有64.62%面积在防治标准之下。用赤眼蜂防治稻田虫害若能抓住环节,一般寄生率可达70~80%。现阶段由于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2.
杨小舟蛾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林间调查、灯诱成虫和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杨小舟蛾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及越冬代成虫的日羽化量;此类害虫喜爱干燥的生长环境,降雨量偏多不利于害虫的生长、发育,但有利于颗粒体病毒病的发生,因此暖冬和干旱高温的气候极易导致此虫猖獗成灾;赤眼蜂、颗粒体病毒和黑棒啮小蜂等是此虫的重要天敌,对害虫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74一5271/72 以蜂、菌为主的综合防治水稻害虫试验 总结(12页) 广西农科院.飞 一九七四年74一5283/84 应用不育技术消灭三化螟的初步试验报 告(4页‘) 广东农林学院 一九七四年74一5273/74 广东省1973年生物防治研究概况和今后 工作意见(11页) 广东省农科院 一九七四年74一5285/86 亚非草蛤的人工繁殖试验初报(4页) 广东农林学院 一九七四年74一5275/76 螟卵啮小蜂寄生—莎草螟研究初报 (12页) 广西农科院 一九七四年74一5287/88 有关稻螟赤眼蜂由间转换寄主一一治蝇 的资料(6页) 浙农大 一九七四年74一5277/78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豆无…  相似文献   

14.
去年,吴兴农科所的科技人员,依靠林场工人和贫下中农,在吴兴县鹿山林场和(土太)溪公社,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第一代松毛虫的科学实验。据检查,试验的70亩有松毛虫的松林中,寄生率(包括自然寄生率)均在97%以上,控制了这一代松毛虫的为害,防治效果与农药治虫相近。嘉兴地区、吴兴县有关领导部门在鹿山林场召开了现场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此外,他们还在道场、塘南、晟舍、织里、南埠等五个公社有关大队,利用螟黄赤眼蜂防  相似文献   

15.
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动态及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0年6~8月对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严重程度及赤眼蜂自然寄生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全年共发生2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7月末至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400粒和374粒,第一代卵孵化率97.18%,第二代卵孵化率96.09%,田间花叶率86.00%,百株蛀茎孔数754,蛀茎株率100.00%,百株蛀雌穗孔数70,百株蛀雄穗数77,蛀雄穗株率77.00%,蛀雌穗株率66.92%;玉米螟赤眼蜂在春玉米的第二代卵粒的自然寄生率最高达到21.56%。通过调查及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6.
桉油精与苦·烟乳油防治杨小舟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质量分数为5%的桉油精1 000、1 500、2 000倍液和质量分数为1.2%的苦·烟乳油800、1 000、1 200倍液对杨小舟蛾幼虫进行林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的桉油精1 500倍液及质量分数为1.2%的苦·烟乳油1 200倍液防治杨小舟蛾既经济又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武威绿洲区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威市绿洲区释放天敌昆虫花绒寄甲进行光肩星天牛防治试验,通过寄生率和种群数量调查发现,在天牛羽化前期释放花绒寄甲成虫,释放3个月后寄生率为54.24%;花绒寄甲主要寄生蛹期的光肩星天牛虫体,寄生率为79.87%;花绒寄甲在武威绿洲区释放当年繁殖周期为1~1.5代,平均1对花绒寄甲成虫可繁育子代在12只以上,种群数量增长显著。试验表明,在武威绿洲区通过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方法,是安全有效可持续的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栗绛蚧 Kemes roboris(Fourcroy)谷称板栗球坚蚧 ,呈间歇性暴发成灾 ,它以若蚧和雌成蚧群集固定在 1~ 2年生板栗枝条上刺吸汁液为害 ,致使枝干枯死、树势衰退、板栗减产甚至绝收 ,是板栗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栗绛蚧防治药剂、主要天敌种类、发生期、控制作用等进行调查观察试验研究。1.防治栗绛蚧药剂试验 :用 10 %吡虫啉 WP、4 0 %速扑杀 EC、4 0 %氧化乐果 EC、2 0 %快杀灵 EC10 0 0、2 0 0 0、30 0 0倍喷雾防治初孵若蚧效果均达 10 0 % ,防治越冬若蚧效果分别为 92 .2 2~ 90 .5 % ,93.8~ 89.7%、86 .9~ 71.6 %、4 1~ 2 7% .2 .主要天敌种类及控制作用 :在捕食性天敌中 ,黑缘红瓢虫为优势种群 ,对栗绛蚧捕食率为 2 2 .2~ 30 %。寄生性天敌中以寄生蜂类占优势 ,其中以中国花角跳小蜂、胶虫红眼啮小蜂、白腊虫花翅跳小蜂、跳小蜂为优势种群。据采集雄绛蚧茧蛹 12 5 8头、雌绛蚧 10 34头培养观察结果 ,平均雄蚧寄生率为 2 1.6 2 % ,雌蚧寄生率为 9.97%。3.寄生蜂发生期与寄主雄成蚧羽化期及雌成蚧卵孵化期的观察 :雄绛蚧羽化期为 3月 2 5日至 4月 11日 ,高峰期为 3月 30日至 4月 7日。寄生雄蚧两种跳小蜂的羽化期为 3月 15日至 4月 11日 ,高峰期为 3月30日至 4月 7日 ,与寄主雄成蚧羽化高峰非  相似文献   

19.
褐软蚧寄生蜂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榕树褐软蚧的寄生蜂在玉溪有9种,在昆明有4种,其中优雅岐脉跳小蜂(Diversinervus elegans Silvestri)和蜡蚧啮小蜂(Tetrastichus ceroplasteae Girault)是主要寄生蜂,在玉溪占寄生蜂总数的60.36%,在昆明占寄生蜂总数的80.48%.在方位上,寄生蜂在榕树树冠东面、北面的寄生率高于西面、南面,以北面为最高,南面为最低.通过Iwao的回归分析,褐软蚧寄生蜂种群在榕树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0.
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 rusticus L.)是中国重大森林蛀干类害虫之一,由于其生活隐蔽、难以防治,对造林绿化和林业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笔者采用以花绒寄甲室内外寄生青杨脊虎天牛的方式研究其生物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温度对花绒寄甲卵孵化有明显影响,室内投放花绒寄甲卵的方式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具有较高的寄生率,以寄主、寄甲的数量比为1:100进行木段模拟投放时,花绒寄甲对青杨脊虎天牛幼虫的寄生率达到86.67%; 在木质部裸露状木段上投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卵,对天牛幼虫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81.83%和83.29%。因此,室内释放管氏肿腿蜂对青杨脊虎天牛老龄幼虫和蛹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建议以1:3的比例进行投放。野外防治时选用花绒寄甲卵卡防治法更为便捷,管氏肿腿蜂释放的最佳时期为青杨脊虎天牛的幼虫和蛹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