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铕(Eu(Ⅲ))-邻菲罗啉(Phen)-苯并咪唑(BIM)三元配合物[Eu(Ⅲ)(Phen)(BIM)]Cl3·2H2O在铂盘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1.0~0.2V(vs.SCE),以HAc—NaAc(pH≈6)缓冲溶液为底液时,配合物出现一对氧化还原峰.对不同浓度配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其还原峰与浓度成正比.通过将配合物与所含各配体及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化学行为比较,三元配合物的电化学活性中心为Eu^3+.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Eu(Ⅲ)-配合物的共发光与其结构的关系,合成了Eu (Ⅲ)/Gd (Ⅲ)与2-噻酚三氟乙酰丙酮(HTTA)、对苯二甲酸(TPA)和邻菲罗啉(Phen)形成的系列配合物,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这些配合物进行表征.共发光Gd3 离子对Eu(Ⅲ)-配合物的荧光增强效果非常明显,其共发光效果与结构的关系是:网状多核配合物Eu2(1-x)Gd2x(TPA)3Phen2 > 链状多核配合物Eu1-xGdx(TPA)(TTA)Phen >单核配合物Eu1-xGdx(TTA)3Phen.荧光增强的机理可从配合物的单核和多核结构获得解释,异多核配合物Eu1-xGdx(TPA)(TTA)Phen与 Eu2(1-x)Gd2x(TPA)3Phen2分子内能量传递比异单核配合物Eu1-xGdx(TTA)3Phen分子间能量传递更有效.  相似文献   

3.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天冬氨酸-邻二氮菲-Cu(Ⅱ)配合物([Cu(Phen)(Asp)]2+)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配合物[Cu(Phen) (Asp)]2+产生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随DNA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线性范围为0.02-10.05 μg/mL,检出限为0.002 μg/mL,且研究该配合物存在条件下对DNA的电化学诱导降解.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铕(Ⅲ)-苯丙氨酸-咪唑三元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成键特征,并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铕(Ⅲ)离子、铕(Ⅲ)与苯丙氨酸及咪唑混合溶液、铕(Ⅲ)二元及三元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0.4~-1.0V(vs.SCE)电位扫描范围内,配体为非电活性物质,铕(Ⅲ)及其与配体的混合溶液以及配合物均显示了准可逆的电子迁移过程.另外,还估算了配合物电化学行为的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1-O-烯丙基-4-羟基蒽醌(OAHAQ)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OAHAQ与BSA能形成了1:1的配合物,同时研究了OAHAQ及其与BSA配合物的表观扩散系数,在BSA存在下,0AHAQ的标准速率常数Ks没有显著的变化,其还原峰电流随着BSA的加入而减小,据此可用来测定BSA的浓度.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不对称舍联萘骨架酰胺类开链冠醚配体N,N,N’-三苄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及其4种稀土配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吸收光谱、差热-热重等分析方法,对配体及配合物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稀土配合物组成为RE(pic)3L·2H2O[RE—La(Ⅲ),Eu(Ⅲ),Tb(Ⅲ),Y(Ⅲ)].推测了该系列配合物的结构,稀土离子配位数为10.在不同溶剂中,对Eu(III)和Tb(Ⅲ)配合物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受溶剂效应的影响,荧光强度随溶剂配位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在相同条件下,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大于Tb(Ⅲ)配合物,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植物生长素对氯苯氧乙酸(CPOA)和1,10-邻菲罗林(Phen)与铕的三元配合物Eu(CPOA)3.Phen,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热谱分析,通过测定配合物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激光激发高分辨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中Eu(Ⅲ)离子只具有一种化学环境,Eu(Ⅲ)格位的局部对称性是C2v。  相似文献   

8.
在乙醇介质60℃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合成了铒(Er)-谷氨酸(L-Glu)-邻菲啰啉(Phen.H2O)三元稀土配合物,并利用摩尔电导、络合滴定分析、红外光谱(IR)、热重-差热(TG-DTG)等测试分析,测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Er(Ш)(Glu)2Phen]Cl3.2H2O.通过循环伏安测定了配合物在铂盘工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HAc-NaAc缓冲溶液(pH≈6.0)中配合物{[Er(Glu)2Phen]Cl3.2H2O}和ErCl3.6H2O在-0.3V~-1.0V(νs.SCE)电位范围内均表现出电化学活性,配合物的电化学活化中心是Er3+,该配合物为准可逆体系。在扫描速率:0.05V/s~0.2V/s范围内,配合物的还原峰电流与扫描速率呈现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9.
用氯化铕与本甲酰丙酮(BA)、邻菲咯啉(Phen)和丙烯酸(AA)在乙醇溶液中反应,合成了铕(Ⅲ)的相应四元配合物Eu(BA)2(AA)Phen。用EDTA容量法测定了Eu^3 的浓度,元素分析测定了C、H、N的质量浓度,结合红外光谱确定了四元配合物的组成,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四元配合物的SiO2基质复合材料,SiO2:Eu(BA)2(AA)Phen。研究了该四元配合物和其SiO2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致发光性能,重点分析了四元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机理。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中的配体吸收激发光的能量后,能有效地传递给中心Eu^3 ,发出强的Eu^3 的特征荧光。并考查了SiO2:Eu(BA)2(AA)Phen复合材料的荧光寿命及其热稳定性,SiO2基质的包裹作用延长了配合物中Eu^3 的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以1,1’-联萘为骨架的酰胺类开链冠醚配体稀土配合物的组成和荧光性质,合成了N,N,N’,N'-四苯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及其5种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其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5种稀土配合物组成为RE(pic)3L·H2O(RE=La3-,Cd3-,Eu3+,Tb3+,Yb3-).室温下,对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只有Eu(Ⅲ)配合物表现出较强的Eu3+特征发射,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同时,测定了Eu(Ⅲ)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强度,发现随溶剂配位能力的增强而减弱.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稀土配合物[Eu(NAA),(2,2'-bipy)](NAA=萘乙酸;2,2'-bipy=2,2'-联吡啶),通过x-衍射单晶结构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荧光光谱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n空间群,晶胞参数a=1.21506(15)nm,b=1.28762(16)nm,c=1.3144(3)nm,α=96.792(3)°,β=94.331(3)°,γ=115.843(2)°,V=1.8191(5)nm3,z=2。金属离子Eu(Ⅲ)与三个NAA配体和一个2,2'-bipy配体配位,处于九配位的单帽四方反棱柱构型中。配合物中存在点对面式和面对面式的两种π-π堆积作用共同构筑了三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表明,配合物发光主要表现为金属离子Eu(Ⅲ)的特征发光峰。  相似文献   

12.
为从微观上说明荧光物质与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溶剂极性及质子溶剂对羟乙基纤维素(HEC)/Eu(Ⅲ)、甲基纤维素(MC)/Eu(Ⅲ)、羧甲基纤维素(CMC)/Eu(Ⅲ)配合物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2O/CH3OH溶剂体系极性的增大,HEC/Eu(Ⅲ)配合物的激发态荧光体偶极矩发生较大的改变,导致荧光光谱波长向长波方向位移,其荧光强度变化则与更多因素有关;而质子溶剂H2O/HAc中质子浓度的增大使得MC/Eu(Ⅲ)配合物周围的溶剂笼产生重组,溶剂驰豫使其荧光光谱波长的Stokes位移增大;H2O/CH3COCH3溶剂体系极性的增强对CMC/Eu(Ⅲ)配合物Stokes位移的影响不明显,但会破坏该配合物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的平衡,导致发光体结构的改变,从而使其荧光光谱的强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步溶剂热反应法,以Eu~(3+)为中心离子,以2-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HTTA)、苯甲酰丙酮(BZA)、β-六氟乙酰丙酮(HFAC)、二苯甲酰基甲烷(DBM)及三苯基氧膦(TPPO)、1,10-邻菲罗啉(Phen)作为配体合成铕的配合物Eu(HTTA)_3(TPPO)_2,Eu(HTTA)_3Phen,Eu(BZA)_3(TPPO)_2,Eu(DBM)_3(TPPO)_2和Eu(HFAC)_3(TPPO)_2.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和元素分析仪确定其组成,经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其结构,并在室温下研究其荧光性能.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激发下均发出Eu~(3+)的红色特征荧光,其中配合物Eu(HTTA)_3(TPPO)_2的荧光强度最强,荧光量子产率最高,第二配体TPPO对Eu~(3+)的荧光发射比Phen具有更佳的增强与协同效应;不同结构的β-二酮类配体和第二配体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具有不同的影响,它们的荧光强度强弱顺序与其荧光量子产率高低顺序具有一致性,依次为:Eu(HTTA)_3(TPPO)_2,Eu(DBM)_3(TPPO)_2,Eu(HTTA)_3Phen,Eu(HFAC)_3(TPPO)_2,Eu(BZA)_3(TPPO)_2.研究结果为新型稀土有机配合物荧光材料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吡啶-2,6-二甲酸为原料,合成含有多个共轭体系多齿配体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同时制备它与稀土离子Tb(Ⅲ)和Eu(Ⅲ)的配合物,并培养出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以及晶体结构,研究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的荧光性能。结果表明:在Tb(Ⅲ)的配合物稀溶液中,当溶液pH值为6-7时荧光强度最大,pH值大于7或小于6时荧光强度逐渐降低;在水溶液中,当溶液pH值为7时,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对Tb(Ⅲ)的荧光强度远强于吡啶-2,6-二甲酸对Tb(Ⅲ)的荧光强度;当pH值为3-11时,N^2,N^6-二(3-甲基吡啶)-2-取代吡啶-2,6-二甲酰胺和吡啶-2,6-二甲酸跟Eu(Ⅲ)形成稀的配合物溶液的荧光强度随pH值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以铕离子(Eu3+)为中心,以苯甲酰丙酮(BZA)、苯甲酸(BA)、邻菲咯啉(Phen)为配体,在无水乙醇中合成了三元配合物Eu(BZA)3Phen与Eu(BA)3Phen.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与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配体与铕离子发生配位,合成了三元配合物.研究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发现Eu(BZA)3Phen的相对荧光强度大于Eu(BA)3Phen.将荧光强度高的Eu(BZA)3Phen作为荧光剂制备了荧光防伪油墨.荧光防伪油墨的荧光性能显示,油墨与配合物Eu(BZA)3Phen发射波长相同,均为612,nm.荧光防伪油墨在可见光下无色,在紫外灯下呈现红色,可用于防伪包装印刷.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镧与2-氯-6-甲基烟酸(MSDS)、1,10-邻菲罗啉(Phen)的三元稀土配合物,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a(MSDS)3(Phen),并研究了配合物的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17.
用电子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方法分别对[Cu(phen)(gly)(H2O)]Cl·2.5H2O(a)、[Cu(phen)(L-ala)(H2O)]Cl·4H2O(b)(phen=1,10-邻菲哕啉、gly=甘氨酸、L—ala=L-丙氨酸)与鲱鱼精DNA的作用进行研究.电子吸收光谱研究发现,加入DNA使两配合物吸收峰产生明显减色效应,表明配合物能与DNA发生部分插入作用;但通过计算得出a、b配合物与DNA结合常数分别为4.61×10^2、1.75×10^3L/mol,表明两配合物与DNA结合力较弱;电化学研究表明,两配合物离子在电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使其峰电流降低,峰电位正移,表明发生了插入作用,与紫外实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显示a、b两配合物对DNA作用相似,说明配体氨基酸结构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pH8.3的NH3-NH4Cl介质中,KSCN存在下铜(Ⅱ)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氮基酚(5-Br-PADAP)生成络合物,在线性扫描示波极谱仪上于-0.35V(vs.SCE)出现一络合物吸附波。二阶导数峰高与铜(Ⅱ)浓度在7.81×10-9~8.00×10-6mol/L范围内里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13×10-9mol/L。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及电极反应机理,峰电流由中心离子铜(Ⅱ)还原产生。试验了多种离子对峰电流的影响,方法已用于矿样中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在乙醇体系中合成了三价稀土金属离子Eu~3+与烟酰基丙酮(简称NA)、邻菲罗啉(Phen)的三元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测定了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热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Eu(NA)_3·phen,热稳定性较好.三元配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大于二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新显色剂2,4-二溴-6-硝基苯基重氮氨基-4-苯基-2-噻唑(DB-o-NDAT)的合成及与把(II)的显色反应.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N-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PC)存在下,于pH=6.0~8.0的KH2PO4-NaOH缓冲溶液中,把(II)与该试剂形成1:1的紫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6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5.3×104L·mol-1·Cm-1.钯(II)浓度在0~16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试剂对钯的选择性良好,用于Pd-C催化剂及矿样中微量把(II)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