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动物模型 ,总结模型制作中的并发症出现原因和相应对策 ,以及增加异体移植排斥率的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远交系Wistar雌性大鼠和SD雌性大鼠建立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模型。为了提高建立异体角膜移植排斥模型的成功率 ,在取供体角膜植片时靠近角膜缘取材 ,术后保留角膜缝线。结果 自体角膜移植组无排斥反应发生 ,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 10 8d± 2 1d ,排斥率为 10 0 %。两组 6 8例模型术后并发症有虹膜前粘连 5只 ,虹膜脱出 5只 ,眼内出血 1只 ,白内障 3只和眼内感染 1只。结论 实验中采用的大鼠角膜移植模型 ,其临床表现与人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相似 ,排斥反应发生较早且排斥率高 ,适用于模拟人类角膜移植排斥现象进行深入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轻柔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 ,锐利的手术器械 ,以及充分散大的瞳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选择组织相容性抗原间差别大的品系、偏中心移植和术后保留缝线是增加移植排斥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确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6眼)进行前瞻性观察.其中男性7例7眼,女性28例29眼,年龄12~81、平均(53.2±11.4)岁.所有患者UCP术前6 d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UCP术后随访10个月,包括视力、眼压、疼痛等级、裂隙灯检查新生血管退缩情况、房水闪辉光度值测定、睫状体体积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UCP术后1 d仅表现为轻度疼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与术前相比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变化.眼压缓和下降,术后各时间点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65、11.438、16.927、7.685、13.311,P<0.05);但9眼在随访第6个月时眼压再次升高,联合降眼压药物局部应用后,3眼眼压降至小于25 mmHg,6眼眼压仍大于25 mmHg再次接受UCP,眼压逐渐降至正常范围.房水闪辉值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术后1周明显下降,至术后1个月时接近正常.术后第1周,31眼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完全退缩,但第6个月有4眼(眼弓蛔虫病继发视网膜脱离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眼)虹膜再次出现新生血管,接受第2次抗VEGF治疗.睫状体呈皱缩趋势,与术前基线相比,术后第1个月体积减小约5%,随后变化稳定.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结膜充血水肿(24眼,发生率66.7%)、前房积血(5眼,发生率13.9%)和前葡萄膜炎(13眼,发生率36.1%),所有患者无眼内炎、持续性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眼球萎缩等.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UCP降眼压效果可靠并可反复操作,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轻微,患者耐受性更好,因此可作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优选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1999年10月至2004年12月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以来,年龄40岁以上的白内障患者1 560例1 620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显示:术后1周视力>0.3者1 474眼,占91%,>0.5者1 377眼,占85%,>1.0者243眼,占15%.并发症为后囊膜破裂者占1.91%,前囊膜撕裂者占1.1%,化脓性眼内炎2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虹膜拉钩在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7例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使用虹膜拉钩固定晶状体前囊膜,植入3片式人工晶体.结果: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术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47±0.21、0.51±0.23、0.56±0.24、0.52±0.27,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3±0.23、0.56±0.21、0.57±0.31、0.57±0.29,术后3个月13例人工晶体位置居中.结论:虹膜拉钩在白内障伴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明显降低手术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眼球后房角内植物性异物早期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诊治的14例眼球后房角内植物性异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检查,均未发现眼内异物,急诊术中发现后房角内异物9例,术后前房渗出,再次手术发现后房角内异物3例,术后复查UBM又发现后房角内异物2例,再次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有明确眼外伤患者,不能只依赖急诊CT,应详细询问病史,再行眼部检查,如眼部B超、UBM检查、眼部MRI等,以排除眼内异物.  相似文献   

6.
用Solidworks绘图软件对眼球建模,然后将几何模型导入到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中,选用粘弹性材料模型,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处理导入,对眼球的受力进行模拟分析,模拟基于LASIK术后眼球的实验数据,得到眼球受内压作用和变形的关系。结果表明术后角膜基质层越薄,角膜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差,在眼内压作用下变形也越明显,术后容易发生角膜膨胀;眼压越高,角膜顶点相对边缘的位移越明显。因此,手术必须保留足够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低眼压的人不适宜用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  相似文献   

7.
眼内异物在穿破角膜或巩膜的同时,常并发眼内组织的其他损伤,如:玻璃体积血、外伤性白内障,眼内炎或视网膜脱离。及时进行准确的异物定位,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及早摘除异物,减少眼的损伤,提高术后视力,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前异物的准确定位关系到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用于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因排便而致的并发症,达到提高治愈率.方法 通过286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患者从健康教育,提高认识,饮食计划,腹部按摩及温水泡脚等护理干预,与往年同类手术后护理效果比较,观察两种护理方法对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是否有差别.结果 经整理资料,统计分析两种护理术后效果差别有显著性,以护理千预组并发症低于往年传统护理组.结论 护理干预对降低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发生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视力.葡萄糖转运子1(glucose transporters 1,GLUT1)是晶状体上皮细胞摄取房水中葡萄糖的载体,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GLUT1结构及表达,以及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8例20只眼,单纯白内障手术3只眼,白内障手术联合抗青光眼手术17只眼(其中小梁切除术10只眼,周边虹膜切除术7只眼)。一期植人人工晶体17只眼。结果术后16只眼眼压正常,占80%,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0.3者占7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根据发作时房角是否开放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提高视力及控制眼压。持续高眼压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是术后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强调膨胀期前手术是预防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前房上皮植入性囊肿系由角膜、角膜缘部位的外伤或内眼手术引起,以角膜上皮为多见,在前房内逐渐生长,甚至充满前房,产生瞳孔变形、虹膜睫状体炎、周边虹膜前粘连、继发性青光眼等,造成视力下降、疼痛等症状,严重者需摘除眼球以改善症状[1]。随着眼显微手术普及,手术技术提高,前房上皮植入性囊肿在临床上已不多见。现把近些年来我院7例前房上皮植入性囊肿应用手术切除的病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1年至2005年10月共收治7例前房上皮植入性囊肿患者,男5例,女2例。其中角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后6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1例。角膜穿…  相似文献   

12.
内因性色素膜炎是比较常见的眼病,色素膜本身富有血管,各种细菌、病毒、毒素以及致敏物质等致病因素,易通过血流达到此处,对全身疾病产生炎性反应,罹病率也高。色素膜炎发病可急可慢,一般病程较长,易于复发,严重破坏眼球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如治疗不当,可严重地影响视力,每因虹膜后粘连、瞳孔闭锁、继发性青光眼、饼发性白内障等等导致失明。居致盲原因的第五、六位。由于色素膜炎病因极为复杂,且治疗困难,已成为眼科重要课题之一。国内有关内因性色素膜炎病例的临床分析,虽有零星散在的报导,但缺乏系统的分析报告,为此我们收集了自71年5月至81年4月住院病例及部分(有病历记载的)门诊病例共278例351眼内因性色素膜炎,进行临床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代谢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测定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血清及房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分析糖尿病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血清中抗氧化酶及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结果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含量与正常组存在明显差异,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及氧化应激状态,增加了体内氧化损伤及蛋白糖基化反应;一氧化氮显著增加和自由基的增多,可能影响到房水代谢及晶状体代谢,从而加速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黏小管成形术是治疗青光眼较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向患者施莱姆氏管中递送缝合线一周并张紧的方法,使患者小梁网和施莱姆氏管处于扩张状态,恢复房水自然流出通路从而降低眼内压。然而,缝合线张紧力是组织扩张的直接因素,过大会导致组织损伤,医生往往通过经验或出血进行扩张程度判断。为了研究缝合线上张紧力与组织扩张的关系,本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包含巩膜、施莱姆氏管、小梁网和缝合线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黏小管成形术的仿真分析,并开展了猪眼球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施莱姆氏管和小梁网由松弛变形至术后扩张状态的过程中,扩张宽度随着缝合线拉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仿真中拉力为43.5-57.3 mN时,扩张宽度为300-390 μm;实验中拉力在34.1-66.6 mN范围时,扩张宽度为297.8-404.6 μm,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呈现相同趋势。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实时预测术中施莱姆氏管和小梁网的扩张程度,辅助医生进行决策,提升手术精准性。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对 4 86例 4 8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体植入术 结果表明 :术后 1周矫正视力≥ 0 .5者占 80 % ,术后角膜散光绝对平均值为 (0 .86± 1.5 2 )D ,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预防白内障手术并发症中的重要性.方法:对88例白内障手术病人实施个性化的整体护理.结果: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达到最佳手术效果.结论:对白内障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云南西部地区眼后段异物伤的原因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眼内异物伤患者86例92眼,进行眼球表面定位法后径异物摘出术35例(35眼)和玻璃体切割异物摘出术51例(57眼)。结果:云南西部眼后段异物伤的主要原因为打击伤和爆炸伤。玻璃体切割术异物摘出率高于后径摘出术,96.5%(55/57)对85.71%(30/35)。玻璃体切割术者术后视力明显好于后径摘出术者(P<0.01)。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后段眼内异物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眼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广泛应用,许许多多白内障患者恢复了有用视力.然而,在广泛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同时,个别地方也零星出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其材料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甚至严重不良事件的报道,引起社会和卫生部门的极大关注.如何规范白内障手术医生的诊疗行为,如何提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其材料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监测与术后随访也日趋倍受关注.本文就人工晶状体材料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26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3只白内障患眼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1天、1周、3月术眼视力≥0.8者,分别为27.38%、28.14%、28.14%;视力介于0.4~0.6者,分别为58.55%、63.12%、65.02%;视力≤0.3者,分别为14.07%、8.74%、6.84%.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皱褶、重度炎症反应、高眼压和后发障,术后1天、1周、3月发生率分别为11.79%、36.50%、2.66%、3.42%和0;3.04%、.52%、2.66%、3.04%和0;0、0、0、1.14%和8.37%.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和创伤小、复明快、并发症少,是治疗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3只白内障患眼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1天、1周、3月术眼视力≥0.8者,分别为27.38%、28.14%、28.14%;视力介于0.4~0.6者,分别为58.55%、63.12%、65.02%;视力≤0.3者,分别为14.07%、8.74%、6.84%.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皱褶、重度炎症反应、高眼压和后发障,术后1天、1周、3月发生率分别为11.79%、36.50%、2.66%、3.42%和0;3.04%、.52%、2.66%、3.04%和0;0、0、0、1.14%和8.37%.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和创伤小、复明快、并发症少,是治疗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