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研究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区分语料修辞学和语用修辞学,将静态修辞研究和动态修辞研究分别论述;立足于修辞谈语体和风格,正确处理三者的交叉关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这是有助于增强修辞学科学性和提高品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区别于泛修辞观下的修辞学,我们将立足于语言运用的修辞学称之为核心修辞学。核心修辞学是在传统修辞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修辞学。它既研究修辞文本,也研究修辞行为;既研究语篇修辞,也研究会话修辞;既研究书面语修辞,也研究口语修辞;既研究有痕迹修辞,也研究无痕迹修辞;既研究积极修辞,也研究消极修辞。  相似文献   

3.
语境和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语境使深层修辞与语法、逻辑内在地得到统一;语境还是辞面与辞里、形式与内容统一的条件。修辞作为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是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目的的,若脱离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生存价值。语境是修辞之基础,语境对修辞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修辞内涵的展示,审美效果的体现,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变异修辞的特点是辞面和辞内不吻合,具有离异性。辞面仅仅是言语现象,辞内才是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正因为这样,变异修辞具有含蓄美。也正因为辞内和辞面不吻合,它丰富的含义容易被歪曲。在对变异修辞的理解和欣赏中,应该充分借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语境,对其进行再创造,切忌受“实证”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汉语修辞学中的“移就”辞格与英语修辞学的transferredepithet(修饰语移置)在定义、结构、内容、修辞效果与语义联系上有许多相同之处。对比一下这两种辞格,可以发现易位和词语的重新搭配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然而在语义联系上英汉这两种辞格又各有其独特的语义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修辞学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修辞学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全文共三部分:一、修辞和修辞学,修辞史和修辞学史;二、修辞学的学科性质和修辞学史的研究;三、中国修辞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在张弓先生的两部修辞学著作,即1924年的《中国修辞学》和1963年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贯穿着很强烈的修辞发展观,特别是后者,其论述更充分、体系更完整。然而,时至今日,在修辞学史的研究中,人们却鲜少提及张弓先生的修辞发展观及其贡献。张弓先生认为,修辞的科学体系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分类,二是发展;而就修辞的发展而言,又有两个重要的视点,一是历史,二是现实。在当今的修辞学(特别是修辞史)研究中,重新发现和认识张弓先生的修辞史观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修辞学>区分了语言修辞和言语修辞,提出语境学是现代修辞学的基础,并把信息论、控制论和修辞研究结合起来,阐述了社会心理修辞学、语用修辞学两门新兴学科的概况等.<现代修辞学>从多角度开拓了现代修辞学研究的新视野,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郑文贞修辞文集》是著名修辞学家、厦门大学郑文贞教授在我国修辞学领域拼搏40多年的成果结晶。本书突出显示了作者在以下领域的探索成就,于修辞学界独树一帜:(一)率先揭示了修辞格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二)率先对“段落修辞”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三)有关篇章修辞的论述特色鲜明,系列性强,颇具说服力。文贞先生的研究经验值得总结,它对我国21世纪修辞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模糊修辞学从1979年开始到2008年有30年的研究历史,对修辞领域模糊性存在的广泛性、必然性和重要性,对模糊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理论体系以及模糊修辞的类型、生成机制、基本原则、应用、接受、研究方法等均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1.
修辞转化是修辞主体在对各相关因素充分进行综合认知的基础上,受到某种修辞目的的驱动,以认知语境为重要条件,以得体性为最高原则,采用适宜可控的方法与手段,而在修辞表达或修辞理解的过程中建构和解构修辞话语的零度与偏离同义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修辞预期而实施的修辞行为。这种修辞行为具有认知性、普遍性、建构性、解构性和修辞性等主要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所尊崇的智慧象征和人格典范,他们不仅是语言大师,同时也是修辞大师。二者在相同时代不同语境里所传递的话语信息均为精湛的修辞表达,但其终极修辞接受结果却大相径庭。从接受修辞学的学科视域着眼,其原因在于这两种修辞活动在接受渠道、接受者、接受语境、接受效果这四方面存在诸多异同点。  相似文献   

13.
修辞语义与语言意义各有自己特定的内涵,既不乏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修辞语义是具体的、个体的、临时的,而语言意义则是抽象的、全民的、稳定的;语言意义是修辞语义形成的基础,修辞语义则是具体语境和特定语体规制下语言意义的修辞化变异。  相似文献   

14.
英语广告修辞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云 《泰山学院学报》2006,28(1):102-105
本文对现代英语广告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度其功能进行描述与分析,并根据英语广告修辞的特点提出了四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文章指出,英语广告修辞的着眼点和目标是实现其美感效果和劝说之力;英语广告修辞的翻译应以汉语受众的接受心理为基础,追求功能对等的翻译效果,向目的语受众传递相同的美感效果和劝说之力。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自如地运用各种修辞语言,其中,贯穿全文的修辞意象"蓝眼睛"首先作为一种修辞技巧有效地建构小说话语,然后作为一种修辞诗学有效地建构小说文本,最后在修辞哲学层面有效地建构小说人物的价值取向及生存方式。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递进和衔接,小说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6.
修辞格是作家在创作时经常遣用的手段,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发挥更大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尤其是在诗歌中。由此兼及翻译实践,译者在翻译中也应该成功地传达原作中的修辞格。笔者以毛泽东诗词为例,比较了其五个译本,探讨了其中修辞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言语表达的社会效果,使言语接受者乐于接受,产生共鸣。检验修辞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言语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度。易懂、易记、易感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也是提高言语表达社会效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语篇存在投射机构修辞人格和维持意识形态的内在张力。作为硬新闻的涉华危机报道保持这种张力平衡的机制在于通过中介引述和级差强化等评价资源获得累积效应和修辞在场,并以动机语法组合暗显意识形态倾向,进而完成对立认同,最终实现重生修辞与举证责任转移。这实际上也例示了西方他者化中国的话语策略和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9.
“同语式”是英汉语言中的一种特殊反复形式——主语和表语同语反复。表语是对主语的一种隐含的、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说明和解释。形似简单的“同语式”结构具有丰富的语用内涵和重要的修辞意义。相对而言,英语“同语式”的构成受到语法因素的制约,结构单一,表现力不及汉语。  相似文献   

20.
董秀枝 《科技信息》2008,(2):148-149
《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学派唯一的理论著作,蕴含丰富的修辞学思想。这篇文章以西方修辞学理论为视角,主要从"修辞的定义"、"受众的分析"、"修辞的自我韬晦"、"修辞的文体风格"四个方面重新解读了《鬼谷子》,指出了《鬼谷子》中的修辞思想与西方某些占主流地位的修辞学理论的一致性,从而肯定了这部书中修辞学思想的精妙和先进,强调了该书对于研究西方修辞学的中国学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