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科研特色及发展态势,着重论述学科近10年来基于科技创新取得的建设成效。实践证明,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突出油气勘探特色,注重内涵发展,建设成效显著,发展态势良好,在油气地质与勘探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构筑起了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任务的学科平台,形成了勇于攻关的科研团队,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提高了国际学术影响力;已经成为中国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方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2.
<正>"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团队于2008年2月入选首批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该创新团队依托于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物理探测与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及油藏地质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盆地分析与油气储层地质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研究室)。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储层地质与预测、油气藏形成于分布、油气资源探测方法与技术、油气藏描述、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源于1953年建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1981年建立石油地质与勘探硕士学科点,1985年建立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博士学科点,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该学科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地质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基地。经过60余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11工程"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源于1953年建立的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同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培养研究生,1978年地质专业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建立石油地质与勘探硕士学科点,1985年建立煤田、油气地质勘探博士学科点,2001年“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5.
<正>"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致密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引智基地"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明教授负责,依托"矿产普查  相似文献   

6.
敬告读者     
为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拟于2013年第5期出版校庆专刊,本期校庆专刊的主要内容是:刊载中国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专刊以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为主  相似文献   

7.
正蒋有录,男,1959年10月出生,山东章丘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1990年获石油大学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1982年1月至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广大的热心读者:今年10月是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为隆重庆祝这一盛大节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将出版校庆专刊(2013年第5期)。这期校庆专刊的主要内容是:(1)刊载中国石油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专刊将以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艺  相似文献   

9.
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具有较为悠久的办学历史,地质学科是我校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专业学科之一。学院下设基础地质系、矿产地质系、水文与环境系、地球物理系4个教学系和1个实验中心。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5个:学院有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在地质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授予权。山东省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本院。  相似文献   

10.
<正>"油藏描述重点实验室——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研究室"于2012年经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审核通过并立项建设,该研究室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2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以及"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开展基于储层非均质的油藏描述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室主任为林承焰教授。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分析了数字中国的建设内容,探讨了石油信息的特点以及数字油田的定义、实质、任务,并论述了实施数字油田建设对中国石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初步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5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P1、P2、P3、P4、P5). 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菌株进行鉴定,P1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P2为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P3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P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5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 对这5株菌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1、P2、P3、P4、P5在水样pH分别为9、7、8、8、8时,出现最大降解率,在10 g/L原油培养基中培养7 d分别能降解50.20%、55.59%、61.90%、55.66%和55.95%的原油. 接种量、盐度、通氧量、温度、油质量浓度、营养盐对石油的降解率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对残油组分的GC-MS分析,确定各菌对C7~C17的直链烃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石油处理剂的发展情况和分类、作用机理,着重论述了石油处理剂的组成及各成分的选择条件,并对处理剂的使用方法给出了建议,展望了该产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涠西南凹陷是南海北部湾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之一。通过开展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涠洲组的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方面的研究,得出该区具有优异的成藏条件:流沙港组二段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达到好~优的生油岩级别;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其中涠三段储集砂体较为发育,储层物性好,多数为中孔中渗储层;圈闭类型主要为构造圈闭与岩性-构造圈闭,且纵向叠合性较好,是油气良好的聚集场所;沟源断裂与三角洲储集砂体的有效配置构成了高效的油气疏导体系。此外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油藏均沿源断裂分布;(2)距离流二段源岩越近的圈闭越有利油藏形成。在此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钻探发现了涠洲6-D中型油田,最终证实了斜阳斜坡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恢复石油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油价的动荡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恢复石油期货势在必行。文章在分析恢复石油期货的必要行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恢复石油期货的难点所在,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国内外资源勘探开发、建立石汕储备、加强对节油工作的宏观管理与协调等应对措施,以化解石油风险,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国石油资源的分布状况、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石油资源安全供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同时测定水样中正十二烷、菲和苯酚的方法,研究了石油烃类污染物组分正十二烷、菲和苯酚共存体系在华南地区土壤土水系统中的分配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三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大小为:正十二烷菲苯酚。试验浓度范围内,正十二烷和苯酚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sh吸附模型;菲在土壤中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且正十二烷和菲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苯酚在土壤中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土壤对三种污染物的吸附均以化学吸附为主。正十二烷和菲在土壤中的吸附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85。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正十二烷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粉(砂)粒黏粒细砂粒粗砂粒,菲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粉(砂)粒细砂粒黏粒粗砂粒,苯酚的吸附率大小顺序为:黏粒粉(砂)粒细砂粒粗砂粒。结果表明,研究石油烃类污染物在土水系统中的平衡分配时,应基于各组分的含量、结构与性质的差异进行细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本方法,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可以划出3个含油气系统,即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3个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趋于一致,均为伊敏组末期.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有利于认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聚集规律,根据油气运移分隔槽及隔挡条件,可将铜钵庙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2个油气运聚单元,南屯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6个油气运聚单元,大磨拐河组含油气系统划分为3个油气运聚单元.  相似文献   

20.
伊犁盆地是西天山褶皱带中一个构造残留盆地,纵向上发育二叠系、侏罗系两套烃源层系,形成上、下两套油气系统.伊宁凹陷是伊犁盆地中最大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其中二叠系油气系统经历了侏罗纪末期及第三纪以来的两次成烃充注,分别与晚海西及燕山期所形成的构造圈闭相匹配,是伊宁凹陷有效的、主要的油气系统.南部斜坡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断块、断鼻及岩性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是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