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位于中卫市镇罗镇最北部,是宁夏地区重要的青铜冶炼遗址,经文献和碳十四年代测年可推定其年代属西汉早期.文章对取自该炼铜遗址的炉渣、铜颗粒,以及在古铜矿采集的矿石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炉渣基本为铁硅系渣,内部有大量铜颗粒存在,部分为纯铜颗粒,部分为冰铜颗粒.综合实验数据和汉代中卫地区的历史背景,认为该遗址的冶炼工艺属于"硫化矿—冰铜—铜"工艺,主要冶炼产品为红铜和含砷、锑、铅的铜化合物.至于这些铜料的使用方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考察老挝南塔省(Louang Namtha)普哈县(Pu Ha County)龙阮村冶炼遗址,采集到炉渣、陶片等遗物.分析发现,炉渣为FeO-CaO-SiO2-PbO四元系渣.炉渣中发现较大的金属铜或冰铜颗粒,颗粒中普遍有块状或弥散状金属铅分布,结合炉渣基体及颗粒中含有的As和Sb的特征,初步推测该遗址使用的矿石是铜铅多金属共生矿,其冶炼产品可能是铅,不能排除冶炼出的铅就地用于钢鼓铸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广西兴业古绿鸦冶炼遗址初步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兴业县古绿鸦冶炼遗址群分布在龙安镇一带约20km2范围内,古文献记载为宋代绿鸦冶铁场,考古工作者认为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笔者于2006年11月考察了六西村遗址、胜果寺遗址、蕨菜冲遗址、高岭遗址,发现竖炉2座、炉址1座以及大量炉渣堆积,采集到炉渣、铁块、陶片、鼓风管和陶范残片等遗物,其冶炼技术水平及产品特征等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燕山地带的河北兴隆蓝旗营冶铁遗址、河北滦平东沟冶铁遗址、河北赤城上仓冶铁遗址进行了田野调查,对采集的炉渣、炉壁、矿石等进行了实验室分析.通过初步研究发现三处冶铁遗址的性质比较接近,主要技术为生铁冶炼和炒铁,证明燕山地带的辽代居民掌握一定的生铁冶炼技术,并掌握了添加石灰石和白云石等作为助熔剂的技术,但综合冶炼技术不成熟.通过对比发现燕山地带辽代冶铁遗址的冶炼技术比较接近,随着遗址所处矿区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初步印证了辽代的统治者对当时冶铁业进行了集中的管理,并且采取就近进行冶炼的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考察在梧州钱监遗址采集的炉渣,并对这些炉渣的样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进行了成分分析检测和金相组织观察,认定梧州钱监遗址存在大量使用含锰铁矿冶炼生铁的炉渣,表明该遗址不仅具有钱币铸造的功能,还进行较大规模的生铁冶炼.  相似文献   

7.
黏度是流体的一个重要物理量。炼铁高炉内炉料,最终产生两个液相:铁水扣炉渣。炉渣黏度对炼铁生产有重大实际意义。通过分析炉渣黏度对高炉冶炼的作用,提出了调控炉渣黏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桂阳县是中国古代炼锌的重要地区之一.自2015年以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调查发现了 19处炼锌遗址和1处炼锌冶炼罐生产遗址.考古调查与文献记载显示,桂阳炼锌应在明代就已开始,并延续至清代晚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些遗址上采集到数量不等的冶炼罐,冶炼罐的形态反映出从矮胖形向瘦长形转变的演化规律.此次系统的调查对于从整体上认识桂阳炼锌遗址分布、规模、保存状况,以及炼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炼锌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春芳 《安徽科技》2015,(12):49-50
通过研究铜冶炼炉渣湿法消解处理,标准溶液中加入Fe进行基体匹配,建立ICP-AES法测定铜冶炼炉渣中Al2O3、Mg O、Ca O等氧化物的分析方法。采用分析标样、加标回收试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相对标准偏差为0.52%~1.12%,加标回收率介于98.2%~101.7%之间。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快速,可用于铜冶炼炉渣的快速检验。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优质铁矿资源的消耗,钢铁企业可利用的铁矿原料品位逐渐降低。因此,高铝质铁矿资源越来越受到钢铁企业的关注,但高铝原料在高炉冶炼过程中会带来渣铁黏稠、炉温偏低、冶炼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中采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分析Al2O3质量分数对高炉渣平衡物相、熔化温度、相析出温度的影响以及高铝渣液相区变化和黏度变化,旨在为高炉冶炼高铝原料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研究发现:炉渣为低铝(5%~10%)含量时,随着Al2O3含量增加,炉渣熔化温度升高,析出相为黄长石相和纯物质相,高炉渣黏度变化不大,炉渣中SiO2含量高,炉渣黏度过高,不适合高炉冶炼;炉渣为中铝(10%~15%)含量时,随着Al2O3含量增加,炉渣熔化温度升高,析出相为尖晶石相、黄长石相和纯物质相,高炉渣黏度增加幅度略有提高,Al2O3含量对高炉渣性质影响较小,增加炉渣二元碱度对炉渣黏度降低效果较明显;炉渣为高铝(15%~30%)含量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