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7 毫秒
1.
为研究储油罐罐体变位(罐体的位置发生纵向倾斜和横向偏转,纵向倾斜角度横向偏转角度分别为α和β)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即储油罐罐内储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之间的一般关系,我们运用微积分以及几何学的知识,通过数学计算分别计算出了在无变位进出油及倾斜进出油的情况下罐内储油量与罐内油位高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研究了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并用matlab编程,求其结果和绘画图形,讨论小储油罐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并建立模型求解,最后解出最佳模型。  相似文献   

2.
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罐体变位后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和横向偏转角度β)之间的一般关系,并通过罐体变位后在进出油过程中的实际检测数据,确定变位参数。然后利用关系得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对应的储油量。  相似文献   

3.
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的标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加油站的地下储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的变形会导致无法根据预先标定的罐容表计算储油罐内油量容积的问题,研究如何识别储油罐变位以及对罐容表的重新标定的问题.得到储油罐的总油量与油标高度、纵向偏转角、横向偏转角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可根据加油站的出油量以及对应的油标高度来识别储油罐的变位,同时给出变位后的罐容表.  相似文献   

4.
利用微积分和MATLAB通过建立小椭圆形储油罐(两端平头的椭圆柱体)纵向倾斜角α=4.1°时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之间的一般关系来研究储油罐的变位对罐容表的影响以及了解影响后给出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cm的罐容表标定值.  相似文献   

5.
对于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的问题,该文使用微元法分别建立了储油罐在无变位及变位后罐内油位高度与储油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合MATLAB软件确定储油罐的变位参数,对变位后的罐容表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性较强,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储油罐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提出了用微元分析法建立罐体变位后对罐容表的影响的数学模型与罐体变位后标定罐容表的数学模型,即罐内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纵向倾斜角度α和横向偏转角度β)的关系模型,并利用数值积分与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求解模型.根据实际检测数据确定了变位参数,并利用有界区域内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网格遍历搜索算法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与方法的稳定性,得出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武海辉 《河南科学》2013,(11):1855-1859
研究了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问题,针对目前储油罐在使用中存在的罐容表变化的问题,提出了罐容表标定的方法。利用定积分的方法分别求出未变位和变位后罐内容积和油面高度之间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数据,借助于Matlab软件,拟合出系统误差与高度的关系式,剔除表达式与实验值间存在的系统误差,从而建立无变位和变位后体积与高度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变位对罐容表的影响。最后利用模型给出了罐体变位后油位高度间隔为10 cm的罐容表标定值和变位后未重新标定的罐容量相对误差。  相似文献   

8.
针对储油罐变位会导致罐容表读数失真的问题,采用微元法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就不同状态的油面情况,得到油的体积与油位高度及纵向倾斜角、横向偏转角的函数关系式;利用最小二乘法和MATLAB软件确定出变位参数,同时给出了变位后的罐容表标定值,最后利用采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卧式储油罐发生纵向倾斜时罐容表标定的问题,从"理想容器"出发,给出了无变位与变位情况下,液面平面和规则几何体围成的油品体积与显示液面高度的关系的数值积分公式,并以此作为标定系统估计实际情况下的油品容积.分析了这种理想容器标定法的误差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等效液面高度标定法,即将变位后的液面测量的高度折算成无变位时液面的等效高度,然后通过由实测数据得出的无变位油罐罐容表来制定标定系.同时对以上两种基本变位罐容标定体系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储油罐发生纵向倾斜时罐容表的重新标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郜欣春  王申重 《河南科学》2011,29(3):354-356
由于地下储油罐存放一段时候后油罐会发生纵向倾斜,会造成罐容表与变位前不一致,需要重新标定.针对两端为平头的椭圆柱形储油罐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数学知识,得到变位后油位高度与罐内油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带球冠体封头的卧式储油罐在变位条件下的罐容标定问题,采用微元法建立油罐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之间的计算模型.为了得到变位参数的有效估计,对进出油实测数据建立非线性的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在数值求解中,采用截面积的微元方法,有效减少了复杂的体积积分计算,从而完成罐容表的修正标定.  相似文献   

12.
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威布尔模型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5种不同造林密度试验的树干解析资料,利用威布尔模型对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模拟,并采用改进单纯形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威布尔生长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杉木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随林龄增长的生长过程,但胸径、树高和材积与密度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同时进一步证实了改进单纯形法对非线性模型模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石油是当今社会中最重要的化工能源,石油化工行业不计其数的加油站中都有一定范围的地下储油罐区。储油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地基变形等原因往往会出现纵向或横向的变位,因此需要定期对储油罐进行变位识别、对罐容表进行重新标定。本文运用相关数学理论与统计方法建立了储油罐的储油量与油位高度及变位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方便的进行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的重新标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符合采集数据,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水平井技术可有效控制底水油藏普遍存在的水锥问题,然而这一技术受油藏地质条件、操作参数等许多因素影响。本文以江苏油田永安25区块为例,详细研究了不同油藏参数、操作参数等对原油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产量随水体倍数、油层厚度、平面渗透率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对于该地区,合适的避水高度为0.3h~0.4h;合适的采液速度为130m3/d;合理的提液时机在含水率达到50%~60%时。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椭圆罐体在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三种纵向倾斜情况,分别建立了油量与油位高度之间的二重积分模型。用MATLAB得到相应的数值积分方程并进行数值计算。由模拟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与液位高度的抛物线关系,进行二次回归。用回归函数修正了模型,得到精确度可达到99.6%的储油量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6.
常规固结堵漏浆体驻留性差、井筒留塞难。现场采用两级固结堵漏工艺,在固结堵漏浆体前向漏失层注入高黏稠浆体,以提高浆体驻留性。但对堵漏作业过程中井筒压力变化规律认识不清,井筒压力精细控制不足,工艺参数如排量、浆体体积等的确定缺乏理论指导,这些仍然是固结堵漏工艺优化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浆体在裂缝中一维径向流动模型,建立了多级固结堵漏动力学模型,提出临界压差和压差比两个参数表征浆体的驻留性。以高黏稠凝胶浆+水泥浆两级固结堵漏工艺为例,分析裂缝宽度、排量、浆体体积及比例对井筒压力的影响,厘清堵漏过程中与环空液面高度变化与井筒压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裂缝宽度越小,堵漏过程中井筒与地层压差、临界压差越大,浆体更容易驻留。增加浆体体积和高黏稠浆体比例,有助于浆体驻留,但实际堵漏应综合考虑浆体驻留、漏层裂缝封固以及成本等多因素。浆体排量越大,压差比越大,不利于浆体驻留。环空液面高度变化可以判断漏失地层井筒压力变化,现场应加强环空液面高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徐靖  戴志锋  张炜程  彭跃  黄太平 《河南科学》2011,29(11):1296-1299
主要就截面法在卧式储油罐体积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对罐体无偏斜和变位两种情况,利用截面法计算得到了卧式储油罐油量与油面高度的函数关系,并通过对油罐体积积分,给出了油量与油液高度在变位下的标定表.利用截面法计算卧式储油罐油量,最大的优点为:不需求出具体积分表达式,容易编程求解,而且可用于截面为圆的储油罐的体积计算.  相似文献   

18.
致密油藏需要经过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流。本文在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体积压裂施工过程中大量压裂液注入导致油藏压力升高,压后流体产出导致油藏压力降低以及裂缝与基质孔隙体积随压力非线性变化等致密油藏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假设,建立了模型方程,并推导计算了体积压裂有效改造体积和裂缝与基质的有效接触面积等参数。该方法解释出的三个新参数:能够提供有效渗流的裂缝总体积、油藏有效渗流体积、裂缝有效渗流面积,其物理意义更明确,对致密储层的开发设计及增产改造指导意义更强。将该方法应用到油田现场,并评价了3口已实施体积压裂油井的应用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评价解释快捷、获取数据方便、成本低、准确度高的优点,适合于油田现场多井次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油箱容积对液压系统油液污染度影响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液压系统油液污染度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油箱容积对液压系统油液污染度的影响程度,为液压系统油液污染控制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