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综合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使中国文学研究得以拓展广度和深度。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总格局中进行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文学不同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特点与价值。在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的同时,立足本民族文化,坚持自身的学术传统将使中国文学的研究更有成效。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开放性的文学批评体系,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融合,同时强调以文学性为研究的中心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潍坊学院学报》2017,(3):86-87
当前,限于文化普及层面的国学热日益升温,在学术层面的海外汉学蓬勃发展,国内学者对海外汉学的翻译、介绍、研究和教学也出现了诸多成果。海外汉学研究以对海外中国问题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进行反向研究为研究对象,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现有的高校比较文学教材,大都没有将其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纳入学科体系。海外汉学包含有对中国文学、文化观察和研究的独特的学术视野、学术思想和方法论成果,在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流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立足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立场,将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纳入比较文学教材建设,对于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的影响,加强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和自我反思,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第一部理论与实践著作,19世纪末波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所提倡和建构的方法论特点是极具历史意义的。由于主张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并受到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为核心的科学思潮影响,波氏比较文学研究强调文学对社会历史与自然环境的依赖,并集中于对文学发展进化历程的梳理和建构。其追求宏观演进与综合比较的史学思维模式和科学原则方法在发生学意义上独成开创性学术渊源,而所奠定的方法论原则也为其后的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学科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副文学的研究,包括对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既是同国际学界接轨的新研究方向,又是对振兴发展我国优秀1:2述表演文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新领域.不仅如此,对口述表演文学的研究,还有更为重要的认知文化传统的深远意义.这活生生的文化传统,也就在这活生生的口述文学表演活动中,由参与各方共同遵守和运用而得以传承保留和运用发展。这就使之成为了解与掌握自身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与生动课题。而进一步作中外口述表演文学的比较研究,也就成为认知自我与他者文化传统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10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文学学科的建立、比较文学的方式、国际化的视野与方法、文学文献的全面整理研究(含出土文献)等方面,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经学与文学的彻底分离悖离了中国文化的实际。学科的条块分割导致对国学的漠视和研究的壁垒。学术思路、视野的拓宽,环境的变化,文学研究失去对文学本身的理解。复杂的文化背景及种种干扰,使文学研究成为名利场。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12日,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大会在两个方面体现了人类学对比较文学视野的开拓:一、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地方性问题;二、文学人类学的追问:文学的概念和功能究竞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四川的比较文学是随着比较文学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的。回顾四川比较文学所走过的二十年,最令人欣慰的是四川学者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在比较文学视阈下从事民族文学教学及比较研究,既改写了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史,也有利于建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同时对构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亦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民族文学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本科阶段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从教学方法论上看,比较文学课程打通文学理论和文化社科理论;从教学内容上看,比较文学课程打通中外文史哲;从教学模式上看,比较文学课程打通文、图和影视,因此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实际上是在进行通识教育,但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普及知识,而是要求有较为深入的专业研究,比如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都要求对文学作品及其传播途径和传播接受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本文提出,本科生的教学应该是以通识为主,专业为辅,达到了解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化内涵和文学活动及交流动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文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赵丹 《长春大学学报》2014,(10):1462-1465
文学翻译是连接世界文学的桥梁,全球化的文学就是文学翻译的时代,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愈来愈加重要。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文化大国,中国文化应当面对世界文学的新变化彰显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国在对外交流发展中,相互理解与尊重,让经济强国同时成为文化大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常州府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是江南文人结社的重镇之一。该地区社团的数量多,地域分布广泛,发展过程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并且具有形式多样化、成员家族化以及文学色彩甚浓的特征。明清常州府的文人结社是江南文人结社总量上的累积,更在形式上与声势上有所补充。常州府的结社文化,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地域文学乃至江南文学生成的重要力量,对于研究结社史、地域文化史以及文学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流散现象是近百年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这种现象的出现造就了流散写作的诞生。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流散写作已经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流散作家们往往具有双重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了解他们在异质文化语境中心灵世界和文化身份的变迁,对我们认识全球文艺格局的新趋势、新规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15.
罗曼 《菏泽师专学报》2012,(4):35-38,48
蒋孔阳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理论的价值和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对话性思维方式在文艺思想中的运用。“对话”一方面意味着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比较与创新。在这样的一种对话状态中,中国文艺理论将被引入一种良性发展的循环,从而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这是蒋孔阳文艺思想在新世纪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华裔文学--美国的少数族裔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30多年来,华裔学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而成为美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裔学研究涉及多种艺和化思潮,并反映出美国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当前 ,世界文化格局发生普遍变化 ,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 ,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冲突日渐激烈 ,解剖文学与文化现象的良好途径是进行中西文论的比较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从传统的文论模式入手 ,有助于认识中西文论各自的民族特点及其独具的理论价值。同时 ,立足于现代科学的高度去评判东西方文化在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传统模式和历史逆转 ,并针对二者关于文艺社会功能的不同侧重 ,进一步认清中西文论在理论形态上的区别及原因。从而 ,为在宏观上把握中西文化 (文学 )之异同 ,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9.
N级编码理论将知识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野引入文学批评,不仅文学史获得了一个更宏大的背景,文学文本也成为潜意识与意识、历史与当下、神话与现实的交叉点,从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阐释空间。N级编码是对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的一种新的解读视角,相对于以往启蒙立场上的寻根指向,打破了以往二元划分的条块和界限,从而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的人类精神图景。经由这种视角,我们得以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审视文学乃至文化符号,这也正是文学人类学的最终目标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