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太阳照常升起》中荒诞离奇的情节、错综变化的时空以及混乱的语言和视角使得这部电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之作,自然也不能以写实主义的艺术规范去要求或解读它。本文认为,正是这种混乱和错综恰恰与人之梦境的呈现有某种契合之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人手或许能提供不无启示的发现。本文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发现,这是一个在历史和时间之外不懈“找寻”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历史,身世模糊,自然就没有现实,这注定了他(她)们的缺失状态,他(她)只能不停地找寻,而当他(她)们一步步靠近找寻的对象时,却越来越意识到找寻本身的荒谬:他(她)们在历史之外找寻却被时间之流无情地吞噬,而在这种没有主体(自己)的年代(“文革”前后的中国现实)中找寻主体(自己),恰如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找寻“存在”一样,既荒诞可笑而又沉痛悲壮,死亡注定是他(她)们宿命的结局。这或许即影片名“太阳照常升起”所呈现出的矛盾而富于悖论的含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怀疑主义至上的科技世界里,产生了诸多新奇的发明,也培育了众多精明而懂得如何去挑刺的顾客。1920年代诞生的测谎仪技术就受到多方质疑,在人的情感世界里,“爱情侦察器”也没那么万能。 曾经有这样一个现象:多疑的记者们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你的妈妈说她爱你,那你真得悠着点了,因为许多人在“爱情侦察器”中得到的情况的确如此。 爱情侦察器是由美国V Entertainment公司生产的一种声音分析软件,公司称该软件是一种在爱情方面有特殊作用的测谎仪,它能使你的爱情生活更加美满。 不幸的是,这其中也有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1822年(贝尔三十九岁)贝尔被赶出米兰之后,离开了一生中最要好的情人,他在心情极度苦恼、哀伤之中发表了哲学著作《论爱情》。在这部著作中,他吸收了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孔狄亚克、卡巴尼斯和特拉西等人的有关理论,建立了自己关于“爱情”的学说,“第一次表现了他心理分析的天才”。在《论爱情》中,司汤达论述了爱情的产生和它的自然特性,并把爱情划分为“热烈的爱情”、“趣味的爱情”、“虚荣的爱情”和“肉体的爱情”共四种。他着重分析了“热烈的爱情”,并指出它产生、发展的七个阶段和结晶现象。实际上,这是一部研究当  相似文献   

4.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康英 《科技信息》2008,(23):189-189
爱情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它绝不能被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和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在大多数人的个人生活中,人们总希望去寻找积极的,有意义的和浪漫的爱情,并期望信誓旦旦,恩爱一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追求爱情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爱,真爱是两个人之间心灵息息相通的交融,如果你真的爱她或他的话,绝不会计较她或他的好与坏,有时说我永远爱你这件事绝对比要把它付诸行动要容易的多.像大多数著名小说家一样,夏洛特·勃郎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简·爱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一天早晨,我正在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突然,一位中年妇女闯到我面前:“老师,我……我有事找你!”她气喘吁吁地把我拽到一边,“老师,我商店里400元钱叫刘倩倩(化名)偷去了!”她声调激昂,一脸的愤怒。“你当场抓到她了?”我直视着她问道。“肯定是她!这闺女是出了名的三只手。今天早晨她到过我的商店。”妇女十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五月的一天,上午第二节刚上课,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名女生喊了声“报告”后进来,在小赵(我的徒弟)的办公桌前站了一会儿,然后坐了下来。我当时并未在意。过了一会儿,她还在那。我就问了一句:“这位同学是高二的吗?”她说:“是。”“为什么不上课?”“是老师让来的。”“老师为什么让你到办公室来?”“和老师顶嘴了。”她说着眼泪流了下来。看得出,她觉得自己很委屈。我说:“咱俩能聊一会儿吗?”她点点头,走了过来。原来,她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因为他们班政治作业完成得不好,所以小赵让他们在课堂上重做,而她却在做语文作业。老师问她时,她却气呼呼地说:“我的政治作业做得那么好,你为什么不给优……”  相似文献   

8.
历来人们很少将爱情与《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凤姐相联系,甚而曲解了她的爱情生活。殊不知,作为一个女人,凤姐同样渴望拥有温馨而执着的爱情生活。她爱丈夫贾琏,并将一生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为了维护这份爱情和她亲手营造的小家庭,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她的聚敛钱财,插手行政等举动,她的“妒”,从某个角度说,都是“爱”的表现。而她对丈夫的这份爱心只是换来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这便是凤姐的爱情悲剧。而凤姐的爱情苦衷又有几人能理解和同情呢?  相似文献   

9.
人称代词的性别歧视表现在:在泛指时往往使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来指称。对不明性别或无必要指出其性别的一群人,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对性别明确的一群人,也用具有男性特征的“他们”去称代。“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人称代词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用“你”代替“我”。用“她”或“他”代替“我”。用“人家”代替“我”或“他”。在艺术语言中常用“她”而不用“他”。  相似文献   

10.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它又不止于爱情,而是由爱情深入到人格理想。这正是它的独到和深刻之处。 作为爱情诗,它歌吟了忠贞、平等、高尚的爱情,而这种歌吟又是在鲜明的反衬和强烈的对比之下进行的。诗中通过对爱情的表白和昭告,委婉而深邃地抒写了诗人的心迹,全诗共分否定与肯定两个层次,诗人先以假定句式,意脉递进地推出六种否定,表明她对各种庸俗爱情的鄙视:象冰霄花那样借高枝炫耀自己;象痴情的鸟儿只会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象泉源只会传递慰藉;象险峰只能衬托威仪……真正的爱情甚至也不能只有阳光般的温暖、春雨般的甜蜜。这些爱情,是攀援的、依俯的、陪衬的、赐予的,其中共同的一点,是“无我”,即缺乏人格的独  相似文献   

11.
有空吗?     
一位母亲刚读完一本教导人如何养育子女的书……想到自己身为母亲,实在有些疏忽的地方。基于这种自责,她到楼上找她的儿子,走到房门外面,她所听见的是震耳欲聋的鼓声。她心里有话要对儿子说。可是在敲了门之后,她又畏缩起来。“有空吗?”她问。儿子出来开门,“妈妈,你知道我随时有时间给你。”儿子说。“孩子,你知道,我……真的很喜欢你打鼓的样子。”他说:“真的?好,多谢,妈!”说完了话,她开始下楼。走到一半,她才明白自己没有说完想说的话,于是回头上楼,再次敲门,“还是我!你还有些时间吗?”她说。他说:“妈,我早说过了,我总有时间给你的…  相似文献   

12.
杨维桢独特的生活道路和他独特的书法艺术杨尔,方爱龙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若把这理解为“人品则书品”,“心画见君子小人”,则是荒谬的。但书法作为一种表现艺术,它必然要反映书家的情绪而体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也称风格)。这是书家的思想、生活经历、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13.
用“爱情”这样较为陈腐的字眼做他小说的标题,D、H、劳伦斯肯定不太情愿。他觉得除了在人们的精神上还残存一点点外,爱情已不复存在,在人们的躯体中找不到它的踪影。文学批评家里奥勒·特里林说:对劳伦斯而言,“爱情早已被革出教门”。在劳伦斯最终向现代世界介绍他重新定义的爱情之前,爱情只是被用来为他探讨其他主题的铺路石。劳伦斯在写给他朋友的信中称:“在我看来,爱情就象是已破裂的气泡。”但他承认,人类最关注的还是爱和被爱。因此,正如他在1912年所说的那样:“着手创作一部关于‘爱情胜利’的小说。”1913年劳伦斯开…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包法利夫人》的评论往往限于作品的社会批判,掩盖了男权话语对爱玛的“极度诱惑”和“本文骚扰”这一基本事实。从爱玛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父权制话语下的本文,那些浪漫主义小说对她的“诗意的征服”,还能够察觉到体现在女性身上的典型的“书本迷恋”和“语言拜物教”倾向。在浩浩瀚瀚的与父权文化并生的男性故事话语中,“成规与想像”使女性只留下变形变态的完全异已的影相(成相)。男权话语的本文诱使爱玛沉溺在自己的“爱情妄想”中,禁锢在她周围的一片黑暗中,被本文的铁臂带进自我羞辱中。由此使我们更深刻地意会到“使女人作为女-而不作为男人-去阅读”的必要和艰难。  相似文献   

15.
惜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才貌比不上钗、黛,一向来不被人所注意,而在一些评论家的笔下,有人称她为“大观园中的遁世者”;有人称她是“冷面冷心”。笔者认为惜春的性格是冷静,而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了。本文就她的性格,试分析她出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两汉的辞(代言体)、赋(汉大赋)及文人五言诗中的兰惠,表现为两种“语言模式”,一曰赞“人”(主要指“君子”),出自屈原;一曰写“景”(旨在颂扬帝王),出血《招魂》。这同封建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包括致思途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相联系,即同文化(观念和准则)有关。因而,“语言模式”实际是“文化模式”的反映。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之,反映中国人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大抵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而最终归于“他律”。所以,有自律(修身)的“君子”(人)的模式,以及为最高统治者服务(他律)的“景”的模式产生。由兰蕙所呈现的两种“语言模式”,并不因文体之变而消亡,它将继续留存于其后的文学(包括艺术)样式之中--只是“角色”有所转换。因为,它受制于长久未变的“文化模式”--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17.
邓爱华 《科技潮》2010,(6):56-57
他把自己游戏的画面录制下来,并且配上台词,使它成为一部电影。 她戴着厚厚的眼镜,不发一言,她平时说的“话”有90%是通过键盘发出,而不是嗓子。  相似文献   

18.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里还有这样的称呼。但是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古代妇女称“某氏”,是在她娘家姓的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做孩子的我们也不例外。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宣告了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集中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毫无疑问,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对待孩子隐…  相似文献   

20.
《世界知识》2008,(20):71-71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是个“牛人”:财富过人,嘴无遮拦,几次登临总理高位。不过,最近有人“收拾”他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收拾他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掌上明珠、24岁的女儿芭芭拉(左图右一)!老贝生平结婚两次。一想到现任妻子维罗尼卡,老贝就“运气”。这个女人特立独行的个性总是让他下不了台。没想到,脾气禀性也遗传——自己与她所生的芭芭拉竞步其母的后尘,处处与之作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