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轩欣 《科技资讯》2007,(21):171-171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状况不容忽视,其贫困心理引发的各种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贫困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贫困大学生自身三方面提出了实现心理脱贫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发,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提出了学校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学校和社会在关注贫困大学生经济贫困并努力为他们解困的同时,却忽视了这批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除,陷入心理贫困的大学生,同样也是难以成才或者难以在他们本应达到的高度上成才。而要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同心协力给贫困生烹制一道“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4.
伍莉 《科技信息》2008,(36):68-68
我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需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随时对那些经历个人心理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要发生危险的贫困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以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笔者试从提供精神支持、给予宣泄的机会、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有选择的倾听、直接建议和限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干预策略的建立,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问题。家庭经济状况、"贫困文化"等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和谐"保障机制,要注重物质救助与心理关爱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强化育人环境相结合、营造良好人际关系与创建和谐校园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四川贫困大学生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龙武安  黄梅 《科技资讯》2006,(1):145-146
调查报告通过大量的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对四川省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贫困不但给大学生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提出了如:建立贫困大学生捐助档案;帮助大学生“心理脱贫”等建议,对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给予了政策上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贫困给高校贫困生带来经济压力,同时还伴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出现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孤独敏感心理、偏激心理等。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校园文化环境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消除心理闭锁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高校应从提供适当的资助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入手,鼓励勤工助学,开展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和谐校园建设中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艳  徐铭 《科技资讯》2009,(18):219-220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危机干颡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了造成这些心理危机的成因,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干预措施,切实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扎实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从角色偏常、归因偏差等角度剖析了贫困大学生对资助行为的认知,分析了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同时提出了化解心理危机的方法以及建构贫困生自我价值的心理解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资助主体与资助对象之间存在着相互期望与隐含承诺,这些并没有以某种书面的契约来规定,而是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存在。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建构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操作层面上提出心理契约模式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贫困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多角度分析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主要从学校和个人方面提出心理扶贫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取6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人),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旨在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表露、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结果发现:团体辅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表露得分、自尊得分及SCL-90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辅导后,两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P<0.01,P<0.001)。本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可显著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表露、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是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了从贫困生自身以及高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期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讨论了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接着分析了贫困大学生良好社会知觉的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关键,最后研究了贫困大学生自救方式探析.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03级、04级、05级、06级8名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勤工助学、思想状态等方面的追踪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和消积并存。私以为,家庭、教师和同学影响着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建构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来使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贫困的阴影。  相似文献   

16.
造成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主要原因是还贷的心理问题,即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还贷心理抵制问题.贫困大学生的种种遭遇是产生这种心理的关键,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助学贷款违约的困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复杂的心理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主观幸福感匮乏或缺失现象。在分析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资助体系、加强心理辅导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物质贫困得到了显著缓解,但"精神贫困"的现象却困扰着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主要是由心理、环境、信息以及思想等多重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环境不适、信息匮乏、享乐思想盛行等方面。深入挖掘当代大学生精神贫困产生的原因,以期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令人关注。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现状、价值取向、心理表现、求职消费和还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与分析,从高校角度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