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j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遣性思维和想象力;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活化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助推打遣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们巧妙地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游戏,希望学生从中感悟真理,学会做人。然而,尽管有些课当时让学生感动万分,甚至是泪水涟涟,教师丝毫也不怀疑他们当时的情感,但是,常常是听得激动,说得心动,做得被动。我们大家都知道品德形成的过程不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对生活真实有效的体验,把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们播下的美好品德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真正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明确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是一门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活动实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在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发展他们的认知行为能力的课程。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现实生活走进课堂,在开放、形式灵活的教学环境中,回归生活,亲近生活,丰富自己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展,在发展中去生活,让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张荣容 《奇闻怪事》2007,(7):77-77,76
一件事,听了,也就忘记了;看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只有亲身的参与、体验、交流,才能让他们刻骨铭心;对我们的老师来讲,不是靠理性的灌输、说教,而是为他们创设各种活动,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观对象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决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和被动映射。因此,学生“体验数学”的自主探索活动和合作交流活动提供了学生主动建构的时空。用书本与单纯讲解来代替数学学习,那就不是在教学生自己探索,而是在教学生利用别人的推理,这无疑是让学生啃别人嚼过的面包,而不是自己去学习。因此,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体验数学学习就成为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贯穿体验教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荀瑾 《科技资讯》2006,(34):109-109
建构式教学不是围绕“教”,而是围绕“学”来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因此在主动建构中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堂教学效果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鲜活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受到教育.因此本人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采用“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身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国家和社会为方便老弱病残者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进而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激发他们的爱心,引导他们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  相似文献   

9.
建构式教学不是围绕“教”,而是围绕“学”来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因此在主动建构中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传统的生物课堂缺少活力,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证明生活实例切入生物课堂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引入生活实例。教师要抓住生活实例这一有利的课程资源来进行教学,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让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将知识生活化,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为将来从事生产生活做更多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1.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12.
小学“数学广角”教学应该重视系统分析教材,把准循序渐进的目标要求;还应重视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更应重视知识的归类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就《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  相似文献   

14.
上好一堂课从以教师教好课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懂、学会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精通教学内容,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加强课堂合作能力;通过构建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引导学生自学;运用脑科学合理设置安排一堂课;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上好一堂课。  相似文献   

15.
杜升长 《科技信息》2009,(23):I0274-I0274
近几年随着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学校艺术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音乐课是学生进行自主的音乐时间活动.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并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往往更多的取决于教师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理解水平。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要构建起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从而启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亲身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怎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我认为:  相似文献   

16.
王彦力 《科技信息》2009,(29):I0251-I0251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把握教学重点的首要环节。一个生动、有趣、新颖、巧妙的导入能够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全神贯注于新课文的内容上,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从而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整堂课的效率。所以,作为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有效的导入手段,为整节课的展开作好铺垫。本文笔者介绍了在上《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课文导入方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课程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那么,如何使教学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呢?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一教学—生活”的循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体现生活化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评价是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来评定一堂课的好坏。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则是在强调老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尤其注重学生参与的质量。因为学生参与课堂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决定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增长、情感的体验、正确观点的树立,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好坏成败。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考到优异的成绩,而是要让学生拥有高尚品德。但是很多学校往往忽视这门课,即便是有这门课程,讲授方法也枯燥乏味,无非照着书本教授。这样的方法显然是不成功的,本文研究的是如何让这门课变得有趣,让学生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