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初中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问题的意向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从求异思维中进一步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2.
“问题模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再发现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藉此让学生将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中。  相似文献   

3.
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去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可以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设定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积极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在问题导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以“数学问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灵活的学习知识.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实验过程既是文化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个性品质的重要过程.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把课堂演示实验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通过设置Na2O2与水的反应的探索性问题的情景,提倡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灵活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当前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做好"探索性实验"、善于设置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的探讨精神和发现新事物的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一、结合教学介绍数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数学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品质.他们在发现新的数学分支或解决某个难解决的问题时,往往是独特的、标新立异的.因此,在教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是在探索问题的解答中得到深入,在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天生好动,独立性很差,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失时机地组织课堂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相似文献   

11.
吴劲松 《海峡科学》2014,(8):110-111
初中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懂得发现问题、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数学的教学就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有助于真正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等职业学校物理实验教学应当十分重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创设情境,改革实验方法和考核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探究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认知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从而驱使人们去发现、去创造.而本文论述了六种探究方式,使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且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孝书 《科技信息》2011,(10):116-116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外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非常出色,特别在数学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而学生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的能力,正是21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  相似文献   

15.
阎安 《科技资讯》2007,(14):237-238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探索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体验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师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的接受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以椭圆双曲线的焦半径为例,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是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充分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较全面地分析、综合,最终求得正确结果。在经历这些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已形成共识。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很少涉及到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所以学生越来越不善于提出问题,也越来越不会深入思考,这有背于"创造始于问题"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预习是针对课前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自学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巩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看待预习这个关键环节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