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变迁经历了南迁以前的自然进化阶段、南迁以后的社会冲突阶段和定居以来的指导变迁阶段等,在社会发展中鄂伦春族万物有灵的传统思想被彻底打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入和自然环境的改变,鄂伦春族的社会状况、生产生活、健康情况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加强狩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数值分类学方法,根据《中国民族药志》收载的动物药数据,对云南7个特有少数民族的医药亲缘关系进行分析.表明7个特有少数民族使用动物药的多寡不一,其中德昂族和阿昌族使用最多;普米族、怒族、独龙族则未见使用记载.所使用的动物药以兽类为主,其次是昆虫和两(栖)爬(行)类.7个民族医药的亲缘关系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亲缘关系之间没有一致性,民族医药文化更多是与其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传统采集狩猎与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的经济类型自古以来以梯田农耕生产为主,成为哈尼族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但哀牢山区的动植物资源又为哈尼族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尼族不可缺少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本文客观地描述哈尼族传统采集和狩猎生产方式,揭示出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生产方式,对哈尼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从事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知识,移民使其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迁,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知识面临舍弃、失传、流失甚至丧失的风险.本文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传统知识分类体系,分析和探讨生态移民对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提出注重生态移民传统生物遗传资源的纵深管理、注重生态移民传统医药知识的政策支持、注重生态移民传统实用技术的传承、注重生态移民的传统文化保护、注重生态移民持有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建议,以期为推进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之一,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宁夏同心县为例,分析了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重点从回族的自然观、生育文化、饮食习俗、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五个方面,探讨了回族民族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这些因素在人文因子中具有基础作用.研究认为回族的自然观、婚育观念、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居住方式等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化.回族文化具有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特点,回族文化作为一种因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还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基于大量实地调查,并采用民族生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贵州、四川、内蒙古、西藏等地的侗医药、苗医药、彝医药、蒙医药、藏医药等,对民族医药的传承机制及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民族医药主要有祖传、师传、自学和学院教育等4种传承机制.影响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的主要因素有: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现代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习惯法、语言文字以及传承机制等内部根源.研究还发现,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民族医药传承机制可以从传统传承(祖传、师传为主的传承方式)向现代传承(以学院教育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化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为了研究最近20多年来湘中丘陵地区的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化,本文通过典型调查的方法,对湘中地区的一典型自然村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湘中丘陵地区乡村文化景观演化主要表现在聚落景观的空间演化、基础设施变化、房屋类型变化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等方面,同时还试图从农业生产方式、生活娱乐方式、家庭与人口以及收入水平与来源等方面分析其形成机理,最后本文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出发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合理的家庭与人口结构以及较高的收入水平是建设新农村景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不久,随着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猎民的整体生态移民,狩猎—采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悄然消失了。这一文化变故,不仅对于当事民族来说是头等大事,而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来说,也应该具有不小的震动。通过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经济类型的当代变迁、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态移民、吉登嘎查鄂温克族猎民村弃猎转牧三个个案的调查,展现出狩猎经济文化类型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和猎民目前的困难处境,并探讨成功弃猎转牧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采用民族植物学的调查方法,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域内的土族传统常用野生植物进行全面调查,记录其利用方式、利用部位等相关传统知识,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土族常用的传统利用野生植物种类共有90种,分属32科65属,以菊科、蔷薇科和唇形科植物居多,分别占利用野生植物种数的10%、7.78%、5.56%.土族传统常用的野生植物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食用、药用、饲料、建筑、文化、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用途共7类,利用部位以茎、叶和根为主,其中药用植物主要利用根部,食用植物以利用茎和叶为主.土族传统利用野生植物的相对重要性值(RI)最高为2.0,最低为0.36.土族地区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趋于单一化,部分资源过度利用情况严重,与之相关的传统知识面临丧失的威胁.建议合理开发地方特色野生植物资源,促进地方社区经济发展及资源保护;同时建议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民族传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黔东南雷山县乌东村为案例,调查了雷公山苗族传统文化特点,传统医药文化知识、禁忌及变迁,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特点等.揭示了苗族崇尚自然、善待自然的价值观和持续利用资源的理念,对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加速变迁,固有的登记、鉴定、发现、保存的"传统保护模式"在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现实条件下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结合,凭借信息技术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等优势,开发适合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信息类产品或系统,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民族院校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字化的保护模式"有效地将各类民族传统文化转变为数字化产品,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依然缺乏面向海量数据后如何挖掘民族传统文化数据的模式、分析内在的关系结构,从而指导未来复杂社会条件下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思考.本文探讨了在大数据发展的环境和思想下,针对数字化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基于大数据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可能性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建立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感知分析系统,给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文化符号,其蕴含着民族特有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生产生活方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助于民族文化大繁荣。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与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传承危机,甚至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文章分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特点和传承危机,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策略,为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提出小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构建的假设,关注小民族文化变迁结果和未来前途问题,试图一扫小民族未来前景问题带给人的惯常的压抑、黯淡认识,在重新梳理、总结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鄂伦春族为个案,发现现实小民族社会存在着的某种新的社会事实,分析和归纳现代化背景下小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构建之可能性,探索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之内外条件,从新的角度,重新观察和探究小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基于文化生态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体系上面临着现代社会取代农耕基础,城市化进程引致空间肢解与压缩,传统延袭遭遇现代传播,西方现代体育大行其道的外来冲击等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要确证民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在确证价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保护民俗体育环境、打造民俗体育生态圈;创新民族传统体育方式、唤起民俗体育活力(包括休闲化、竞技化和传播化的创新);突破固有认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等路径以更好的保护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胡永锋  马飞  李伟峰 《科技信息》2009,(24):I0012-I0012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经济生产方式与文化变迁与农民体育观念的有效转型与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撞击,进而提出了经济方式转型与文化变迁背景下农民体育发展的困惑。  相似文献   

16.
瑶族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知识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当前民族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议题.瑶族是我国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知识.本文以瑶族为例,从传统知识的组成要素如生产方式、宗教、习惯法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知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对青海藏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模式及其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调和调适问题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农牧民大量进入城镇,给人们带来了城市文明,促使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发展,但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主体迁移、生存环境的变迁以及制度的流变,使其选择的形式和内容改变、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遭到破坏,使其从农牧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逐渐淡出,甚至一些项目面临消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动适应城镇化进程的调适措施,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学、武术传播学、营销学、文化地理学、文化学等学科,通过文化创意视角,理论整合武术文化景观的品牌化这一综合现实问题.对武术文化景观体系实现品牌化战略,必须强化和整合武术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开发、武术文化节事传播与演艺营销、武术文化旅游地与大众休闲形象塑造等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民间泥模玩具的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寒  刘超 《科技信息》2009,(24):221-221
玩具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一件成功的玩具要有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好玩,即娱乐性;二是可以锻炼人的某项能力。娱乐性是玩具的本质,而对某项能力的锻炼则属于玩具的附加功能,附加功能的出现是与历史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生存的需要分不开的。民间玩具及其文化创造与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者都受到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受到生活方式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的瑰宝,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但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现代体育的冲击,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正面临着流失的危险,传承、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形势所需。本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将弘扬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打造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工作室,并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