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4—9月西江洪水过程水汽汇与江水流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1980 ̄1986年4 ̄9月西江流域洪水过程的大气水汽汇特征及其与西江高要站水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洪水过程的前期大气一般连续存在较强水汽汇,时间为7 ̄10多d,洪水的发生是各子流域强水汽汇连续产生的径流的积累所致;用水汽汇能较好地估算和预报高要站洪水期的水流量,为洪水的预报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华南大尺度空中水资源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年平均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年平均水汽汇的主要变异区在华南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西南地区、华南中、东部的年平均水汽汇与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一样,存在增加的气候变化趋势,而该地区的蒸发量则有减少的趋势。华南西南部的年平均水汽汇则以年际变化为主。华南中、东部以及西南部的水汽汇偏强(弱)时,东亚沿海上空水汽输送异常强(弱)导致这些地区的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的增强(减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0-2000年大气视水汽汇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准两年振荡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亚澳季风区内水汽汇有显著的准两年振荡,其关键区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孟加拉湾、东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它们对应3种遥相关型.当暖池水汽汇偏强时,我国华南为偏北风距平,东亚季风区水汽汇偏弱;印度洋水汽汇距平呈现为偶极子分布,东南印度洋附近水汽汇偏强时,东南印度洋至赤道西印度洋为偏西风距平,赤道西印度洋水汽汇偏弱;孟加拉湾水汽汇偏强时,孟加拉湾至西南印度洋为偏南风距平,西南印度洋的水汽汇偏弱.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北江流域历年洪水强度大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江流域石角站为研究对象,利用目标转换式将投影寻踪模型的约束去除,并通过人工鱼群优化算法的自适应搜索,寻找到最优投影向量。结果表明:人工鱼群优化的无约束投影寻踪模型进行洪水强度大小比较时,有利于人工鱼群算法优化性能的发挥,并且所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其中,北江流域石角站2006年的洪水是1954-2006年53 a强度最大的洪水,此外1964、1966、1968、1982、1994和1997年的洪水强度也较大,仅次于2006年。这说明北江流域的洪水情势不容轻视,要加强北江流域的防洪工作,确保北江大堤的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5.
北江流域径流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径流时间序列具有非线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运用R/S分析法、多重分形方法对北江流域石角站1954-2006年的年平均径流量时间序列进行研究,解析其分形的特征。结果表明:北江流域石角站的Hurst指数远大于05,说明北江流域年平均径流时间序列具有明显的趋势性成分,即北江流域年平均径流量具有明显的持久性和长期记忆特性。结合V 统计说明,北江流域的年平均径流量的持久性经过15~20年之后会消失。根据多重分形方法,通过对幂谱和统计矩函数的分析,得出北江流域石角站年平均径流量时间序列的无标度性,借助分配函数、广义分形维数和多重分形谱对年平均径流量的研究,表明北江流域石角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具有多重分形的特征,为北江流域径流的预测工作的做了重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6.
蒸发互补关系的区域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蒸发互补关系的区域变异性,该文引入了水汽压-温度(p-t)状态空间.在蒸发互补关系中,湿润环境蒸散发量通常采用Priestley-Taylor(P-T)公式进行计算.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和洋流将热量和水汽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导致P-T公式中的参数α随纬度增高而增大;海陆之间的大气运动将水汽由海洋输送到陆地,导致α随着离海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与中国108个流域的水文气象数据所揭示的规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1954--2004年全国743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50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气候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暴雨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局地暴雨频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90年代是高值期.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暴雨与洪涝的关系密切,涝年暴雨降水可占到总降水的50%左右;1990年代,暴雨降水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本文还分析了夏季暴雨年代际变化的500hPa环流背景,发现1990年代暴雨明显偏多的因素是:1,蒙古上空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以北地区盛行异常的东北风;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增强了低纬海洋上空水汽的向北输送.富含水汽的异常西南气流和北方地区异常的东北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交汇,存在明显的风切变,导致较强的上升运动,易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8.
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特征及与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54-2004年全国743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500hPa风场资料,分析了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气候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流域的暴雨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局地暴雨频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90年代是高值期.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发现,暴雨与洪涝的关系密切,涝年暴雨降水可占到总降水的50%左右;1990年代,暴雨降水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本文还分析了夏季暴雨年代际变化的500hPa环流背景,发现1990年代暴雨明显偏多的因素是:1,蒙古上空存在异常的反气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南下,长江以北地区盛行异常的东北风;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增强了低纬海洋上空水汽的向北输送.富含水汽的异常西南气流和北方地区异常的东北气流在江淮流域上空交汇,存在明湿的风切变,导致较强的上升运动,易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NCEP/NCAR1948~2003年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大气水分气候的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呈持续下降趋势,80年代中期以后略有回升,但幅度不大,90年代中期以后又呈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期与历史最低水平接近;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与降水量及水资源总量的关系密切,大气水汽含量的减少趋势与降水量及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1961-2012年莆田、仙游2站地面气象水汽压、云量及日照的月、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莆田市阴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2年莆田市的地面水汽压、阴天日数及年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莆田市区1981年以后水汽压减少呈减小趋势,干岛效应主要由夏季变干引起的,仙游城关的水汽压变化不明显;阴天日数变化趋势各地区不一致,莆田站1984年以后呈增多趋势,仙游城关略呈下降趋势;年日照总时数总体上经历了“多日照.少日照.多日照”三个年代,但城镇化步伐较快的莆田城区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转变的时间较旱,本世纪以来莆田城区及仙游年日照时数均出现回升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西、北江流域及其滘口的河流DIC组成、性质及其碳源汇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江的河流DIC的组成、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42 μmol/L、1 637 μmol/L和-11.75‰、-12.44 ‰;而夏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86 μmol/L、1 383 μmol/L和-13.03‰、-12.77‰。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这种差异反映出西、北江流域结构特性对DIC侵蚀、输移的显著影响。夏季汛期,流域的高温多雨环境致使大量有机质汇入河道、强烈分解、释放大量轻碳,使得西、北江河道δ13CDIC都低于春季;由于汛期高温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DIC远远小于春季,而西江DIC却略高于春季。思贤滘水道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受西、北江来水的控制发生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珠江河网区水动力对地形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发生的河道采沙、航道整治等人类活动对河网区河床形态的自然演变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河网区水动力产生相应的调整。根据平原感潮河网水力特性建立一维河网模型,并对50年代和90年代珠江河网区水动力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结合数值试验探讨了珠江河网水动力对地形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床形态变化导致西、北江干流洪季水位及水位梯度较50年代明显下降,西江水位梯度由7.2 cm/km下降至4.1 cm/km,北江水位梯度的下降主要集中在上游地区,其中三水至三围由9.3 cm/km降至5.0 cm/km,而三围至口门变化不大,两个年代分别为4.9和4.8 cm/km,北江干流平均水位梯度由7.1 cm/km下降至4.9 cm/km。两个年代枯季水位梯度变化不明显,不同区域日均水位有升有降。数值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地形变化导致各主要节点分流比也产生不同程度调整,三水-马口、天河-南华等地形变化显著的区域分流比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3.
珠江水系河水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对珠江水系109个水文站1954—1984年的水化学资料的研究表明,在组成珠江水系的3条河流中,以东江离子总量为最低,西江的离子总量为最高,前者的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钠型水,后者为重碳酸盐钙型水。北江的离子总量和水化学类型介于上二者之间。珠江水系的离子径流模数远高于我国河流平均离子径流模数。在3条河流中,以北江的离子径流模数为最高,东江为最低,西江介于上二者之间。其原因与3条江流域的面积、岩石类型和降水量有关。西江和北江水中的离子主要起源于岩石风化,东江水中的离子有部分来自海洋气溶胶的补给。  相似文献   

14.
北江突发镉污染事故的健康危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江河网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维重金属模型;设定北江上游突发镉污染事故背景资料,运用重金属模型模拟镉在河网区的运移过程;提出健康危害评价方法,定量评价事故给佛山市带来的健康危害.结果表明:现状情况下突发镉污染事故给佛山市造成的致癌风险尚可接受,但事故引起的急性中毒危害要远大于慢性致癌危害;污染事故频率的增加会提高人体的致癌风险;事故发生时应在事故地点以下50km范围内禁止取用水.  相似文献   

15.
以珠江三大支流之一北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国际上最新提出的流域营养盐输出模型Global NEWS,经调试后,用其估算北江流域溶解态营养盐的输出总量。通过收集文献统计资料并使用Arc GIS软件建立模拟所需数据库。经率定和验证,发现模型对DIN的模拟效率系数是0.61,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1)2010年溶解态氮的输出总量为3.75万t/a,与2000年相比增加约9.27%,其中溶解态无机氮(DIN)占83.51%,溶解态有机氮(DON)占16.49%;2)2010年溶解态磷的输出总量为4.63万t/a,与2000年相比增加约30.05%,其中溶解态无机磷(DIP)占86.21%,溶解态有机磷(DOP)占13.79%;3)北江下游的绥江和中游的连江子流域营养盐输出总量最高,应重视这些地区的营养盐污染;4)北江流域DIN输出量的主要贡献源是大气氮沉降,其次是生物固氮和化肥施用,而DIP的主要贡献源是养殖废水,其次是化肥施用。研究结果也表明,模型对国内中小型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 14 C,δ 13 C) and apparent ages of suspended sediment were determined in the Pearl River in the years 1998,2000 and 2005.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uspended POC consists mostly of young carbon and some old carbon.Apparent ages of suspended POC range from 540 to 2050 a BP.The apparent ages are older in the Xijiang and Beijiang Rivers,while these values are variable in the Dongjiang River,including old and young samples.The suspended POCδ 13 C value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  相似文献   

17.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力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对渭河流域地区现代河流的Google卫星影像、实地勘察、样品采集以及相关遥感水文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两种河型的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换因素,最终绘制了渭河下游河型转化模式,实现了渭河下游现代河流沉积体的岩性、沉积相类型、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为河床坡度、河流流量和含砂量。对进一步研究古河道变迁、沉积模式及其蕴藏的油气、地下水、矿产等资源分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用中国西沙站1962-2004年月蒸发量、日照时间和近地面风速资料,分析了西沙各季节蒸发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日照时间、近地面风速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沙春、夏和冬季蒸发量以年代际变化方差占优,年际变化方差次之;秋季蒸发量的年际变化方差和年代际变化方差相当。四季蒸发量年代际变化与近地面风速、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仅与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四季蒸发量减弱的变化趋势是由近地面风速的减弱和太阳辐射的减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珠江流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流域,西江流域为珠江的主要支流.西江流域未来时期年最大降雨与年均降雨的变化会影响未来时期的极端洪水与水资源短缺情况,但是相关研究较少.该研究基于国际多模型比较计划ISIMIP2b数据,对西江流域未来时期年最大降雨与年均降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年最大与年均降雨在RCP 8.5与RCP 4.5场景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