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丁玉敏 《安徽科技》2005,(11):36-37
近年来,美国"337调查"制度对中国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已形成了强大的知识产权壁垒.中国企业逐渐成为美国"337调查"的主要目标,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明显劣势,将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征程中的最大障碍.因此,国内企业应牢固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具备国际化专利战略眼光,积极应对美国"337条款"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337调查是美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而最近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主要的调查对象国。文章在分析了337调查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后,提出了国内企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财经剪贴     
《世界知识》2012,(11):10
1美国发起"337调查"5月1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宣布,将对45家企业发起"337调查",以确定这些公司在生产带有可伸缩USB连接器的电子设备时,是否存在专利侵犯行为。被调查的45家公司大部分位于美国,一些全球著名的企业也在其中,主要是来自日本的消费电子企业——包括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与东盟在技术转移中产生的知识产权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国与东盟国家持续开展技术转移和深化经贸合作的重要瓶颈。文章通过对中国—东盟的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在制定针对东盟国家进行技术转移时的知识产权政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对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WTO之后,在建材、家电、IT等多个领域都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2003年的DVD专利案更是引起了全球轰动。有数据显示,入世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已逾10亿美元。知识产权G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战略性壁垒。  相似文献   

6.
郭建 《广东科技》2007,(6):46-47
近10年来,在应对美国"337调查"的系列案件中,我国企业一直承受着较高的败诉率.  相似文献   

7.
“葛兰素史克案”和“辉瑞伟哥案”的处理显示出当前国内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所采取的策略存在“重末轻本”的重大缺陷。其成因在于传统的知识产权观的束缚,依赖思想和短视思想的影响以及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住。弥补缺陷的具体措施包括:营造积极、科学的知识产权观,强化企业的自主研发激励,建立健全系统、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8.
<正>"我统计过一组对比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间歇,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列举了如下一组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56万个,但是全国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人员仅有约3万人;2012年我国年专利申请量已超过200万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软件行业的领军人物——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博士。1991年,他以3个人,3万元起步创立了东软。经过15年的发展,东软集团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大型软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30亿元。企业已发展成为中  相似文献   

10.
于峰 《科技信息》2009,(29):168-168,258
美国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且其贸易体制高度立法化,在中关知识产权争端中,很有必要对其经常援引的“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有所了解。本文比较了这两项条款的内容、立案程序和危害性并进而得出与“特别301条款”相比,“337条款”的应诉难度更大,危害性更严重。最后分析了美国对华越来越多地由利用“特别301务款”转向“337条款”的原因.希望我国出口企业在今后应对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苏喆 《科技与经济》2010,23(5):35-39
近年来,美国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制造贸易壁垒十分盛行,中国企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被提起337条款调查的案件急剧上升,败多胜少,损失惨重。但江苏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不畏艰难,勇于迎接挑战,利用法律武器赢得了跨国官司,扩大了国际市场,为国内出口企业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经验。针对美国的337调查,中国企业不仅要积极应诉,而且应该未雨绸缪,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动在美国申请专利,或对美国竞争者的相关专利提起无效诉讼,巧妙利用美国法律体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2.
技术转让法律制度对技术后进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各国立法的科学性及执法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差异常导致实践中效果的不同。比较中国和韩国技术转让法律制度方面的异同,并从韩国经验中寻求可以借鉴的内容,对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中韩技术转让的法律规定皆分散于多部法律之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法律实施、监管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效果有很大不同:技术转让法律制度在韩国近30年工业化发展中起到了其预期作用,而中国则没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韩国政府或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后续研发十分关注,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取得成效,帮助自己尽快形成了技术能力;而中国未能做到。借鉴韩国某些经验,完善中国相关法律制度,是提升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便捷和有效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频频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其立案数、裁定倾销成立率均居各国之首。很多企业的产品面临丧失大片国际市场的威胁。如何将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是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频频遭遇反倾销的原因,认为面对国外反倾销,我国企业应加紧培养熟悉国际反倾销规则的高级人才,并依据国际反倾销规则管理企业。  相似文献   

14.
刘巍 《科技促进发展》2015,11(5):676-681
日本拥有数量众多且富有创造力的中小企业。随着日本国内市场增长乏力,大企业海外转移等问题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向海外寻找新的增长空间。中国是日本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吸引日本中小企业来华投资,对于提升中国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日本中小企业在对华投资的比例和意愿上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今后需要从改善中日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等方面创造吸引日本中小企业来华投资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对一些跨国非垄断央企影响更甚。通过一个非垄断央企与同行业竞争民企的比较,进行了反思,旨在增强央企员工的忧患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推进央企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外资并购的立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外资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增大,投资方式趋向灵活,其中外资对并购中国的企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跨国并购成为了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一种方式。外资并购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司法经验来看,对跨国并购都有严格的实质性规定和程序性要求,而中国目前的外资并购虽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系统。文章将对外资并购现行立法的进步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借鉴外国立法实践,结合中国本身的实际,提出以后立法工作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是侵犯我国在南沙群岛主权权益的主要国家,其对于我国主权的侵害由来已久,且有步步紧逼之势。从国际法层面上极有必要对其进行坚决的驳斥与回击,防止其在国际社会浑水摸鱼,损害我国对南沙群岛以及仁爱礁的国际法权益。2014年3月29日菲律宾所编排的仁爱礁补给闹剧,也只是菲律宾侵犯我国南沙群岛主权的一个片段而已。确定菲律宾国际法律人格的日期、辨明菲律宾固有领土范围、辨析菲律宾领土取得主张的国际法效力,是解决好仁爱礁主权问题的关键。根据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菲律宾对我国仁爱礁的主权主张是没有任何国际法依据的谬论。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 ,中国没有能够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从而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处于“界外”.如今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入世”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 ,“入世”对中国企业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是中国企业抓住“入世”机遇 ,迎接“入世”挑战的出路 .该文针对中国“入世”后的权利和义务 ,分析了当前我国主要行业企业的现状 ,旨在提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紧迫性及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