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仲长统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为汉末士人描绘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画卷,并透露出此期士人在思想、经济、政治立场及文学上的新动向。这种理想栖居与先秦儒家之"乱世则隐"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因士阶层自身经济地位的局限性,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2.
仲长统在<乐志文>、<乐志诗>中为汉末士人描绘了一幅物质富裕、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画卷,并透露出此期士人在思想、经济、政治立场及文学上的新动向.这种理想栖居与先秦儒家之"乱世则隐"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因士阶层自身经济地位的局限性,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汉三贤之一的仲长统,是魏晋玄学可以追溯较近的渊源之一。其"理乱"政治思想嫉恶如仇,而劝世治平的损益对策体现了深具儒家情怀的弘毅之士形象。《昌言》旗帜鲜明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吸收了老庄思想以"得义"为基准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否定和补充,呈现出非儒入道的异端色彩。仕途舛蹇的仲长统最终遁入道家境界,其对儒道思想的取舍把握与魏晋玄学存在互动的关联,尽管存在诸多自我矛盾,但是在整合基本思想资源催生玄学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在汉魏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 ,传统士人发生了剧烈分化 ,就职业而言 ,一是传统士人的职业趋于多样 ,二是职业流动的频度增强。从微观层面看 ,职业上的变动反映了传统士人心态、价值观、择业观的变化 ;从宏观层面看 ,则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传统士人与即已变化的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考察 ,使我们不仅看到传统士人自身的变化 ,同时也能看到传统士人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仲长统是东汉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在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他的思想表现出了浓重的道家思想情怀。这一思想倾向是汉末以来文人看破时事艰难,逐渐远离官场,自觉向老庄靠拢,寻求个体精神的解脱与慰藉的一种社会思潮,对魏晋玄学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仲长统是东汉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在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他的思想表现出了浓重的道家思想情怀。这一思想倾向是汉末以来文人看破时事艰难,逐渐远离官场,自觉向老庄靠拢,寻求个体精神的解脱与慰藉的一种社会思潮,对魏晋玄学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士人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原本是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而出现的;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士人意识同时体现了某种创造维度与斗争维度的僭越功能。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的僭越功能不总是革命性和颠覆性,其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定型、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确定、中国士人阶层的定位等方面都彰显出了某种二律背反的旨趣。  相似文献   

8.
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堪称中国高校历史专业教材的优秀之作,但其中的某些注释仍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北向户”,不能理解为“门户向北开以避免直射的阳光”;《汉书.食货志》的“分田劫假”和《后汉书.仲长统传》的“取一切而已”,皆不宜采纳唐代颜师古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隐逸思想与传统的出仕思想相对,是士人阶层拥有的一种归隐心态、看法或倾向。隐逸与出仕在士人的思想中组成了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对隐逸思想的探查,是研究士人思想的重要途径。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其中佼佼者当属"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嵇康兼容儒道两家思想,又深受魏晋玄学影响,形成了比较独特的隐逸之风,在他众多作品中均有体现。相比游仙诗中的超然洒脱,《与山巨源绝交书》更能体现他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0.
浙江湖州皕宋楼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楼主陆心源不仅以收藏宋元版本之众著称,而且以开放、捐赠、借人和刊刻等方式为士人所用,这是他在收藏和学术成就以外对社会的又一贡献。究其思想原因,一是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二是西风东渐的社会潮流所致。  相似文献   

11.
布迪厄的人类学研究及其成就,是当时法国社会与政治条件作用下的结果,更是他的人生阅历及学术旨趣的直接产物。他的人类学成果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其学术思想的灵感来源和认识论反思的基础,而且促成了他“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变。可以说,人类学研究是布迪厄一生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新语》是帝制时代到来后的第一部中国传统政治学著作,是"封建"时代向"帝制"时代政治学过渡期间的代表性政治理论体系。《新语》的历史思维、整体性思维、观象思维、经学思维模式,成为其后贾谊、董仲舒等汉代政治理论家建构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体系,虽然是在西方政治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借鉴,却是在建立这个体系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他的民权思想中有比较集中的体现。"主权在民"与"五权宪法"等思想与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诸子学研究中,由于西学的广泛传播、"西学中源"说的再次兴起和研究方法的内在需要,出现了"以西释子"的学术特色。其发展在晚清大致经历了从通过西学对诸子的再注解来发掘诸子中的自然科技,到阐发诸子中的现代价值观念两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以西释子"的学术专著。由于这一学术特色的出现,为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动了西学的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促进了儒学独尊地位的瓦解。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发端于晚清时期,其路径有二,即"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前者主要表现为学术界在救亡图强理念下以经术饰政术导致经学学术规范的解体,对西学的倡导,以及对进化论的引入和宣传导致传统意义的学术发生转型;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官方在"时局"与"国势"激荡下的"言变",及对西学的倡导。这两种路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作为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传统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倡学习者通过对学习内容主动的意义建构而获取知识,与传统“注入式”学习观直接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忘了学生”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作为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既难产生兴趣,又不易理解掌握。传统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传统灌输式教学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提倡学习者通过对学习内容主动的意义建构而获取知识,与传统"注入式"学习观直接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忘了学生"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周敦颐的《通书》是他思想成熟后的作品。他在永州通判任上有时间有精力整理《通书》成文;《通书》的内容与他在永州任职后的诗文思想内容相一致;《通书》应是他在邵、永讲学的文稿;《通书》成文于永州。  相似文献   

19.
在目前高校常用的几本美学教材中,国学内容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学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深层融通已成当代美学教学的最大难题。"国学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破解难题的重大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国学热"运动的相关理论成果,在中西美学思想深层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美学思想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化与体系化。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审美救赎论时,不倚重被目前的学术界炒得很热的社会批判理论,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被学界淡忘的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学术思潮有着密切联系的朱光潜先生,其“人生艺术化”主张还是相当“古典”的,而学术取向颇具古典味的宗白华先生,其“审美化生存”思想则更具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