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藏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缺乏足够的调研、设计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基础不牢、创意不足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西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以及西藏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对西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保护和发展西藏民族文化是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实现《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赋予的文化权利的根本要求。文章认为,目前西藏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确保文化安全战略的进程中,存在着民族文化权利立法滞后,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要求等问题。为此,必须健全文化发展的法律体系,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文化建设法治理念,为西藏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3.
学风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决定能否真正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西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量的发展,更要有质的飞跃。西藏高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内地高校学风建设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在学风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兼受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实际情况,致使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着重阐述了目前西藏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既具有文化的功能,也具有产业的功能。西藏发展文化产业既是促进西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澄清西方误读的有效方式。近年来,西藏的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观念意识、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应遵循宏观战略路径、文化走出去路径、创意素材支持路径、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支持路径和人才支持路径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西藏民俗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对存在的如过度开发等问题展开了详细探讨,力求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推动西藏民俗旅游走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印关系中西藏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印度对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是形式上而不是实质性的承认。西藏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以及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成为某些国家向中国施加影响和压力的筹码。解决西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原则立场,同时应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建设和发展包括中印关系在内的良好的周边关系,从而为解决西藏问题奠定基础并提供国际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7.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传承人类文化、创造时代文化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这种物质基础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西藏高校校园网络已初具规模,除了校园网站,还建有各类教学和管理等网上应用服务,功能齐全而丰富,因此加快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提高西藏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保证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本质、抵制和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不仅有它的正面影响,同时存在着负面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了网络文化对西藏大学生带来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在校园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笔者就西藏教育现状、教育特殊性、教育手段与教育模式等方面采访了马戎教授。马戎教授认为,西藏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西藏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他建议今后藏族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宜集中在民族院校进行,而应安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以及沿海地区的知名高校;西藏要加强双语教育,西藏的少数民族要学习汉语,同时在西藏工作和生活的汉族干部和学生也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在教育和就业模式上,认为内地西藏班的建设和目前政策性安置藏族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构建的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西藏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服务模式,将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推送到西藏基层老百姓身边,是惠及西藏特别是基层群众的一项文化基础工程。文章通过分析西藏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以来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若干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使共享工程起到打破本地区基层数字文化资源缺乏的现状,缩小城乡文化差距,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校园网络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传承人类文化、创造时代文化的过程中,基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这种物质基础创造的一切财富和精神的总和。西藏高校校园网络已初具规模,除了校园网站,还建有各类教学和管理等网上应用服务,功能齐全而丰富,因此加快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提高西藏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科技含量,保证网络文化的先进性本质、抵制和消除网络不良文化影响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不仅有它的正面影响,同时存在着负面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了网络文化对西藏大学生带来的利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在校园开展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西藏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截至2011年底,全区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8%,在西藏大力扶持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西藏农牧民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任务就显得更加紧迫。目前西藏的农牧民教育培训尚未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实效低、与市场脱钩、信息传递不畅和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牧民职业发展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提升,制约西藏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牧民对政府政策的评价与信心。文章通过对目前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提出,就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加大力度整合优化资源、分类分层展开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抓住机遇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关键时刻的关键教育。但目前职教的办学理念、教育投入、政策环境和管理方式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从从提高国民职业技能素质的高度真正重视职业教育;树立教育经营理念,坚持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深化就业和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职教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加职教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管调控等方面着手,促进职教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注重内涵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高职内涵发展模式需要从学校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以特色创建名校四个方面进行构建,以实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制约西藏高职院校转型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外在因素,提出了西藏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策略: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我管理,包括树立职业危机意识,主动规划动态管理个人专业发展,勤于反思,科学减压等;另一方面,学校要科学管理,包括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开展有效校本培训,改革"双肩挑"用人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培养教师专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衔接不畅的现状,研究分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采取的对策,加快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分层教学的步伐,加强教材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中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过渡和衔接。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满足国家教育政策、教师队伍建设、企业行业发展、学校内涵提升和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学校组织体以及校企结合企业开展问卷与访谈调查,实证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成因,为全面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等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职学校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显得陈旧、落后.要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职学校图书馆必须从创建先进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加强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剖析了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现状,提出了创新中职学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谢革新 《科技信息》2007,(35):230-230,226
与普高及高职学生相比,中职学生是更需要社会关爱的弱势群体,这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正因为中职学生这种特殊性,以及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校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特殊性。中职校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关键是精神素质成长,决定精神素质的是文化和价值观,中职校班主任专业的内涵昭示并决定了爱应该是其文化和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无疑爱是引领中职校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9.
学术文化建设之于高职院校,是一项较艰难、却极为迫切的工作。较之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有其独特的内涵,即:以"应用性"为突出特点,以教育教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为主要途径。结合目前学术文化建设的形势和高职院校独特的学术文化内涵,高职院校学术文化建设宜采取的策略为:以"质量工程"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学术制度建设等为基本保障,搭建校企合作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平台,狠抓"学风建设",造就高职教育领域自己的大师。  相似文献   

20.
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现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就业。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必须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