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极限浓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极限浓度(Sm in)是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能够达到的最低浓度,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影响因素,分别探讨了基质浓度、微生物培养方式、第二基质以及污泥驯化等对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基质浓度越低,Sm in越小;连续培养的微生物其Sm in比间歇培养的低,连续方式更适合于降解微量化学物质的微生物的培养;第二碳源对极限浓度的影响与污泥驯化与否有关,驯化污泥加入第二碳源后降解速率下降,而未驯化污泥则相反。这为废水生物高度净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纺织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生物碳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生物碳动力学的研究,可求得纺织工业各种废水中难以被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浓度,为纺织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使其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3.
以有机负荷率作为参数,通过实验得出了奶牛场粪便废水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有机物降解动力学及甲烷产率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根据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方程及进出水有机物浓度,可以推测处理一定量的废水所需反应器体积;也可以在已知反应器体积及进水有机物浓度的情况下,计算出水中有机物含量。利用甲烷产率动力学方程,在已知有机负荷率的情况下,计算甲烷的产率,估算一定量一定浓度废水进行厌氧消化时所能提供的能量。在实验范围内,所得方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有机物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规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有机物苯、甲苯和萘为实验对象,研究有机物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的规律,实验内容包括:吸附过程与吸附平衡实验、有机物在水相中生物降解实验以及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三种物质的吸附能力为:苯〈甲苯〈萘;吸附等温线均表示为线性等温线;有机物在水相中的生物降解速度为:甲苯〉萘〉苯,有机物在土壤水环境中生物降解速度为:苯〉甲苯〉萘;有机物在土壤水环境中总的生物降解速度是其在土壤颗粒内部吸附/解吸速度与在外部水溶液中生物降解速度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扩展”与“收缩”策略 ,筛选有机物结构描述参数 ,构建了描述有机污染物结构与生物降解性关系的模型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性的因素。结果表明 ,影响有机物生物降解性的主要因素是分子的局部几何结构特征以及分子中氢原子上的电荷分布和分子的前线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6.
运用一株细茵ZF2对四种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的生物降解性和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浓度增加对四种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有抑制作用;四种邻苯二甲酸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由容易到难为DMP、DEP、DBP、DIBP;运用两个动力学模型对降解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AEs的降解选用不同方程表征,同时也表明其不同的隆解历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SBR法处理麻生物脱胶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麻生物脱胶废水,与传统方法相比,废水中的COD、SS显著减少,且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污泥产生量少、能有效抑制丝状菌繁殖。当进水COD浓度为582.2~1665.7mg/L、进水SS浓度为106~915ml/L时,COD去除率为62.8%~86.9%,SS去除率为61.3%~88.6%。研究表明,进水[COD]在1000mg/L以下,宜采用限制性曝气;[COD]在1000mg/L以上,宜采用非限制性曝气。研究了一级生物降解反应动力学,得到了动力学常数K1和不可降解有机物浓度,模拟数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化工废水大都具有有机物浓度(CODCr〉5000mg/L)、生物降解性差等特点,很难用传统方法处理,本文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对化工废水进行处理,经处理后的废水,水质情况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污水处理已趋于多样化,生化处理是较为常规的处理有机物的方法,但是从动力学理论上探索其本质动力学参数关系却是屈指可数.本文通过模拟污水生化处理系统,推导出有机物去除率同有机物降解速率常数、活性污泥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结合湘潭某污水处理厂工艺试验数据,把有机物实际去除率与理论去除率作比较.结果表明:通过此模型能够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电解与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结合的工艺,处理皮革废水,考察连续运行的处理效果,并研究其生物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皮革废水经微电解预处理后,化学需氧量(COD)降低40%~60%;而经SBR处理后,最终出水的主要水质参数均达到污水排放二级标准.对SBR池中生物降解动力学分析表明,曝气阶段基质降解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高COD质量浓度进水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28 h-1,可降解COD的质量浓度为1.218 g.L-1,COD可生化率为86.6%;而低COD质量浓度进水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为0.32 h-1,可降解COD的质量浓度为0.493 g.L-1,COD可生化率为82.0%.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水体中双酯基季铵盐的生物降解性,测试好氧条件下曝气量、初始接种量、双酯基季铵盐起始浓度对其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酯基季铵盐具有极强的生物降解性,最佳工艺条件为:曝气量15L·h-1,反应温度25℃,初始接种量160mg MLSS·L-1,双酯基季铵盐最佳起始浓度10mg DOC·L-1.此时,双酯基季铵盐10d的生物降解率为43.1%,28d的生物降解率为87.92%.  相似文献   

12.
TCE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生物降解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加拿大一厂址区碳酸盐岩水是中地下受到三氯惭烯(TCE)化合物的污染作为实例,对TCE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降解作用进行论述,指出TCE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作用的存在的,但是不完全,因此,当TCE污染物深度明显超标时,仍应考虑采取去除污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某工业污水处理厂曝气池中活性污泥进行了分离和驯化,得到了能以氯代苯胺类化合物为碳源的高效复合菌群;通过好氧摇瓶实验,研究了复合菌群对氯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特性,并对3种单氯代苯胺进行了生物降解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群的pH值适应范围很广,但当pH值降至2.5时,氯代苯胺类化合物的生物降解受到明显抑制;降低化合物的初始质量浓度、增加微生物量及添加苯胺生长基质等,能提高复合菌对氯代苯胺类化合物的去除率;生物降解速率因氯化苯胺中氯原子取代位置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非织造材料可生物降解性能的快速检测方法,选择土壤这一自然降解环境介质进行生物降解试验,通过对富集土壤中的混合菌群液配制成生物快速降解环境,运用平板计数和PCR-DGGE技术对该环境中降解前后的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富集的土壤细菌混合菌群不仅在传代转接过程,还是在整个生物降解试验周期中,优势菌的数量和种类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确保生物降解的持续性。同时根据对非织造材料生物降解过程中的无机碳含量检测分析,验证了在整个降解周期中细菌菌群发生生物降解的有效性,并通过调节不同浓度的降解试验菌液,可以调控生物降解的速度,从而实现不同的生物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5.
A negligible depletion-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nd-SPM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measure free concentrations of two alkyl phenols (4-t-octylphenol, nonylphenol) and bisphenol A in activated sludge, with which aerobic biodegradation kinetics of three pollutants was determined. For the degradation of octylphenol, nonylphenol and bisphenol A, the apparent rate constant based on total concentration is 0.02, 0.01 and 0.03 h-1, respectively; with the half life being 34.9, 54.3 and 22.3 h correspondingly. Meanwhile, real rate constants based on free concentration are 0.74, 0.60 and 1.03 h-1, respectively; with the half life being 0.9, 1.2 and 0.7 h accordingly.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onstants revealed that desorption of targeted pollutants from activated sludge should be the rate-limiting step. Compared to the rapid biodegradation of alkyl phenols and bisphenol A in free state, the desorption of pollutants from the sludge is relatively slow, which made the apparent biodegradation rate constants much lower.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分枝杆菌SP 3在不同NaCl含量、培养基和微量元素中降解菲的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分枝杆菌SP 3在NaCl质量分数为1%时对菲的降解率达到最大,为87.41%;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改良LB液体培养基和改良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对菲的降解率都达到了80%以上,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e2+、Zn2+浓度分别在100 μmol/L和5 μmol/L,Mg2+在100 μmol/L时,可以提高菌株对菲的降解能力,而Cu2+随着浓度的增加,能够抑制菌株对菲的降解。研究结果有助于该菌应用于多环芳烃降解的生物技术中,以提高菌株对菲等多环芳烃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17.
驯化过程对小球藻和螺旋藻生长及酚降解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蛋白核小球藻(Chorella pyreniodosa)极大螺旋藻(Spriulina maxima)为材料,经300mg/L酚驯化的小球藻和螺旋藻降解酚的能力都有了提高,小球藻的酚最大致死浓度由500mg/L上升到700mg/L,酚降解速度提高到驯化前的3.22倍,螺旋藻耐酚能力未见明显改变,最大酚致死浓度仍为500mg/L,但在400mg/L接近致死酚浓度条件下,驯化过的藻体长势较未驯化的藻体要好,驯化后的螺旋藻酚降解速度提高到驯化前的1.24倍。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甲醛废气的生物法处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轻质陶块为填料,探讨了生物膜填料塔净化处理高浓度甲醛的生物降解性能及操作条件改变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废气中甲醛质量浓度在50~220 mg/m3范围时,生物膜填料塔对甲醛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净化效率均在93%以上;当甲醛进口质量浓度为200 mg/m3左右时达到塔内生物膜中微生物群体对甲醛废气的最大生化降解能力.操作条件的改变对甲醛废气的净化效果有一定影响,实验生物膜填料塔在气体流量200 L/h,循环液流量20 L/h时有最佳净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驯化后的硝化菌富集培养物(NEC)及实际污水厂的硝化活性污泥(NAS)降解雌酮(E1)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 通过初始氨氮浓度的变化及氨氧化菌活性的抑制改变污泥氨氧化活性, 并考察氨氧化活性对雌激素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NEC中雌激素的降解活性主要来自氨氧化菌, 亚硝酸盐对雌激素的硝基化作用及异养菌的代谢作用均较弱, 氨氧化菌对雌激素的共代谢得到证实。在NAS中, 氨氧化菌抑制剂烯丙基硫脲并未完全抑制E1和EE2的降解活性, 表明雌激素降解由氨氧化菌与异养菌共同完成, 而氨氧化菌的共代谢降解显然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