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当前,环境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与当前热点环境问题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和考核手段缺乏创新。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环境化学课程改革需采用更加前沿化、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全过程追踪教学和考核方法,注重引导、探索、批判、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综上,以学生为中心和过程追踪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环境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主要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优化。首先,对实验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实现不同课程实验项目有区别有联系,不同课程对同一环境问题开展实验,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同时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考核方式,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控制。最后,在实验体系优化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课程实验创新平台,配合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和相应的激励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滴水湖水系轮虫群落状况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1-12月,每月1次对上海滴水湖水系轮虫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引水河道和湖区分别设置6个和5个采样点。通过调查,共鉴定轮虫35种,隶属于7科19属。其中,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和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为优势种。引水河道中轮虫年平均密度为821.31/L,生物量为600.97×10-3mg/L;湖区中轮虫年平均密度为434.98/L,生物量为317.74×10-3mg/L。引水河道和湖区中Margalef多样性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87±0.19和1.14±0.2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值分别为1.58±0.25和1.21±0.76。引水河道中轮虫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较湖区中高。季节变化上,引水河道中轮虫密度、生物量分别与BOD5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湖区轮虫密度、生物量分别与水温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分布上,轮虫生物量与总溶解盐和pH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NO2-N呈显著正相关,与BOD5则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污染指示种、物种多样性指数,并结合水体理化性质对滴水湖水系水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滴水湖湖区为轻富营养,引水河道总体处于轻富营养-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三方合同签署协议中安全性与效率性的问题,利用可验证加密的变色龙签名(verifiable encryption of chameleon signatures,VECS)技术,设计了一个高效的无滥用的三方合同签署协议。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协议同时满足完整性、公平性、无滥用性、可追究性、第三方 (TTP) 的不可见性和TTP合同保密性。而且与以前的三方合同签署协议相比,所设计的协议减少了合同签署方之间交互的轮数及发送消息的数量,因此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目前环境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之后,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环境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改革提出了思考内容和意见,以更好地发挥环境化学实验课程在本科专业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环境化学》课程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授课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并将环保事件、案例与视频和课程理论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以贯穿整个课程环境案例教育为契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对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模式革新,允许和鼓励优秀学生在课下更多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完成实验内容;同时建立实验考核试题库,将实验考核分为笔试和操作考核,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的课外实践创新第二课堂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7.
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极限浓度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物生物降解动力学极限浓度(Sm in)是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能够达到的最低浓度,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影响因素,分别探讨了基质浓度、微生物培养方式、第二基质以及污泥驯化等对生物降解极限浓度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基质浓度越低,Sm in越小;连续培养的微生物其Sm in比间歇培养的低,连续方式更适合于降解微量化学物质的微生物的培养;第二碳源对极限浓度的影响与污泥驯化与否有关,驯化污泥加入第二碳源后降解速率下降,而未驯化污泥则相反。这为废水生物高度净化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