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分析水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水稻杂交组合的配置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利用60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组的SSR标记对190份水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采用Tassel3.0的GLM和MLM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90份水稻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62~0.97,平均值为0.86.按群体遗传结构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亚群.以GLM分析,发现8个与穗长、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穗粒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穗粒数、总穗粒数和饱满穗粒数相关联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0.0648;以MLM分析显示,8个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378~0.0648.本研究获得的这8个农艺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作为辅助育种培育高产水稻品种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2.
《广西科学院学报》2010,(2):158-158
水稻理想株型是当前国内外超级水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即通过改变水稻在分蘖、茎秆、穗粒等方面的结构特点,提高水稻产量。IPA1基因是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关键多效基因。最近我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基因IPA1发生突变后,会使水稻分蘖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克表示的一千粒种子的重量)增加,同时茎秆变得粗壮,增加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3.
水稻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向土壤施速效氮肥、叶面喷施GA_35ppm加根外追肥(1%尿素)等,能明显地增加第二次枝梗和颖花数量,减少颖花和枝梗的退化,增加有效穗和每穗結实粒数,达到提高單位面积产量的目的。采用这几种控制措施所获得的增产效果与其所引起的生理效应相一致,它能促进植株在幼穗整个发育期的叶片含氮量增加,茎秆和叶鞘的淀粉和糖含量增加,植株各器官积累和分配光合产物C~(14)和P~(32)吸收量增多,尤以输送和分配到穗中部和穗下部的C~(14)和P~(32)的比例增加,幼穗呼吸强度增强,代謝旺盛,这些良好的生理性狀表現是揭发幼穗发育控制处理措施达到提高水稻單位面积产量的內部規律性的証据之一。本文还从采用幼穗发育控制所引起的这些良好的生理性狀效应出发,论定水稻生育中期施肥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当前生产上提供的可能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沈农265等33个辽宁省主栽品种及区域试验品种(品系)为试材,研究穗部性状与茎叶性状关系的结果表明,单株有效穗数与多数穗部性状呈极显著负相关,而每穗粒数与多数穗部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长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显著负相关,剑叶和倒2叶鞘长与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饱粒数、着粒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倒1节间与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饱粒数、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倒3节间长与单株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的32个品系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的分蘖成穗率、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7个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3.0,5.0g/L的NaCl胁迫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而其它4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则未达到显著。7个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模拟螟害补偿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育期与枯心率随机区组排列、人工模拟螟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在低叶位时比高叶位的分蘖补偿能力大;随着生育期增大,随着模拟枯心率增大,每株有效穗呈逐渐减少趋势;水稻增大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达到产量补偿,并且其补偿率随叶龄的增大而增长.产量是补偿能力的综合体现,低叶龄期受低螟害,水稻对产量损失有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7.
水稻手工杂交中,采用当日授粉1次、当日隔时授粉2次和隔日授粉2次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不同授粉方式对穗颈以上2个节位枝梗上结实率的影响差异也不显著,且穗颈以上2个节位枝梗上的结实数与整穗结实无密切关系,可去除。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目的在于探讨植物激素在大面积水稻田使用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920”(赤霉素)、矮壮素、增产灵单施,以及“920”混合矮壮素、增产灵或少量人尿和化肥等,在水稻幼穗分化始期和抽穗始期喷施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约为6%左右。幼穗分化始期使用可显著增加每穗的第二枝梗数;始穗期使用可以提高结实粒数和谷粒千粒重2%。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农科院作物所土肥系,为了解决水稻丰产栽培中存在的“四多四少”现象(肥料用得多,利用率少;分蘖多,有效分蘖少;总苗较多,穗数少;枝梗颖花退化和空壳多,结实率少),更好地发挥现有肥料的增产效益,去年采取攻中、顾两头的“山”字形施肥法,取得良好效果。“山”字形施肥法,就是按一般施肥水平施用有机肥作基肥,适量少施面肥和蘖肥,重施、巧施穗肥,补施粒肥,以确保幼穗分化和抽穗后同化器官对氮素的需要,防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不同追氮量对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穗粒位籽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氮,对主茎穗基部不孕小穗数、结实小穗率、不孕小穗率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分蘖穗各性状的影响不显著.追氮处理下,结实小穗数和结实小穗率均高于不追氮处理.随追氮量增加,分蘖穗基部不孕小穗数增加,而主茎穗基部不孕小穗数低于不追氮处理.主茎穗及分蘖穗各穗位结实粒数和粒重均随小穗位升高呈先增后降二次曲线变化趋势,拐点分别位于9~10和6~9小穗位.拔节期追氮,促进了小穗粒数的增加,但二者之间并非正相关关系.主茎穗和分蘖穗不同粒位的粒数,以穗下部差异最大,尤以高追氮处理下差异显著.追氮对基部、顶部小穗第1、2粒位和中各小穗第3粒位粒重影响较大.主茎穗和分蘖穗第1、2粒位粒重显著高于第3粒位,而第1、2粒位粒重差异不显著.适量追氮增加了分蘖穗第3粒位粒重.本研究中,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追氮100kg·hm~(-2)时,主茎穗及分蘖穗不同穗位与粒位的结实粒数、小穗重和单粒重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水稻穗头连接力的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收获过程中存在的带柄问题,在WDW 30005型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利用专用夹具对水稻穗头籽粒与粒柄、粒柄与枝梗、枝梗与主茎秆之间的连接力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不同部位、不同含水率、不同受力方向等对连接力都有明显影响.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建立了含水率与连接力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进行机械脱粒时,糯稻比其他品种的带柄率高,而同一品种的水稻含水率低时带柄率也较低;沿轴线方向的连接力较大,逆轴线方向的连接力较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稻穗部性状的改良尤其是增加二次枝梗数更有助于实现水稻的大穗和高产。本研究以7-37作为二次枝梗数QTL定位的亲本材料,通过小穗广亲和品种02428与7-37杂交并自交获得02428/7-37F2,然后对该F2群体中随机选取的284个单株主茎穗的二次枝梗数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二次枝梗数呈典型的正态分布,说明二次枝梗数受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利用从33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的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58对多态性引物对F2群体中的284个单株进行PCR扩增分析,再利用QTL Icimapping作图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7-37的二次枝梗数进行了QTL分析和作图,结果在4号染色体25.0~30.5 Mb区间内和6号染色体6.6~30.8Mb区间内分别定位出了二次枝梗数相关QTL位点,LOD值分别为5.73和2.56,贡献率分别为8.95%和4.38%,加性效应分别为-5.71和-3.85,显性效应分别为-2.83和-1.30。这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二次枝梗数QTL位点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4.
麦后免耕直播杂交水稻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田间条件下,选用4个杂交水稻组合,以育秧移栽为对照,研究了两熟制稻区麦后免耕直播杂交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与常规育秧移栽相比,麦后免耕直播杂交稻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株高降低,主茎总叶数减少,单株分蘖能力增强,最大叶面积指数增大,分布于较深土层的根量增加,最终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但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有所降低。不同类型杂交组合直播条件下生育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生育特性适宜的杂交组合免耕直播可获得与育秧移栽相近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汕优6号是目前水稻中的主要当家品种之一。作为连作晚稻栽培,在早插条件下,能充分发挥杂交水稻的分蘖优势和穗粒优势,易于高产。但由于它环境效应明显,随着移栽期的推迟,穗粒性状迅速变劣。现在试验证明,如果采用两段育秧就能改变这个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优质杂稻丢栽进行晒田控苗,是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群体质量、成穗率、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试验以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18万的80-90%晒田控苗,成穗率达74.4—79.5%,效果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激光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1975年,我们用氮分子、二氧化碳、氦-氖和氩离子四种激光器处理萌动状态、干燥状态的水稻种子,观察当代植株穗粒性状的变化,其中包括抽穗期、齐穗期、穗的第一、二次枝梗数、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种子蛋白质的变化;探索了利用激光器照射水稻种子后,提高当代植株的经济性状和对水稻谷粒产量和质量的效应。  相似文献   

18.
免耕水稻早发及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免耕水稻早发及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水稻的早发性,与免耕水稻浅插关系密切,栽插深度对不同耕法水稻分蘖性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免耕浅栽水稻具有稳定的分蘖成穗特性,成穗率庙常规密度栽培下,其单株好粒产量比耕翻浅栽、免耕深栽和耕翻深栽分别高4.7%,15.7%和24.9%,水稻的免耕栽培,充分利用了水稻浅插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苏芝仙 《遵义科技》2003,31(1):40-42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旱育抛秧亩产529.5kg,比旱育秧宽窄行(对照)增产9.O%,差异显著,且旱育抛秧比宽窄缩短8d成熟,旱育抛秧增产早熟的主要原因:根系发达,分蘖早而多,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水稻抛秧技术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生育特征等的影响。试验表明,抛秧稻和手插稻相比,有效穗、每穗着粒数、分蘖数、叶面积、根系数明显增大,增产5.14%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