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面对陈湛这样—个性情中人,突然很想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他送别。他说他又要走了,而且在中国直销真正开放前不再回来。从安利到天狮再到美罗国际,从海外到国内、从国内到海外,陈湛的直销之路就一直这样曲折前进着,这样的经历也几乎让他变成了一个标准的海外直销人。回来两年多,他已经有些看不懂中国直销业了,他觉得中国直销业的糟糕情况已经完全超过了他的想象,他甚至认为中国的直销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因此,陈湛再次选择了从国内到海外,不仅是出去“取经”,而且要“修庙赚钱养和尚”,他试图找出一条中国直销企业可以遵循的道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天啊,今天我肯定是最倒霉的人,约了十几个客户来参加商务说明会,一个都没有采。”“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做什么都不顺利,我认命了!”“我能力不行,做直销这一行总是碰壁,简直倒霉透顶!”这些抱怨实际上不仅在直销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随处可遇。难道真的是流年不利?不是的,请相信谁都有倒霉的一天,而如何看待和思考你的“倒霉”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直销”两个字,让多少人为之疯狂。“白手起家”成为千万直销人奋斗的目标,但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对于创业者来说,直销路途上遇到的困难不是常人所能体会的,阻碍直销人前进的因素可能有资金,团队,合伙人,市场……然而这一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直销人心中的那个结。  相似文献   

4.
安然改制的经历,恰恰反映了当今中国直销的特点:概括一句话说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试想当今直销界,哪个公司不经历如此的过程呢?刚开始时采用的一般都是双轨制,公司发展快,经销商也赚钱!合作的蜜月期是不会有摩擦的!但过一段时间后,随着炒作制度的临近崩盘,各种矛盾也开始出现。我认为造成此类现象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在某种程度上,是耶格系统给出了直销“系统”这样一个全新的定义,并铸造了其精髓和灵魂——复制。也正因为这样,直销人才能以团体的形式真正实现与作为“合作伙伴”的公司平等对话。随着直销在中国的蔓延,耶格系统及有其血统的直销系统纷至沓来,又经过多少年的分合离散,如今形成了中国直销业系统的“耶格家族”,他们是中国直销系统的中流砥柱。[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曾流行过这样一个笑话:一只女蜜蜂被100只男蜜蜂追求,但她选择了一只难看的蜘蛛。问为什么?她说,谁让他有一张网呢,坐在家里都有食物吃。如今在渠道为王、决胜终端的年代里,厂家都梦想着能像蜘蛛一样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网,建立自己的渠道、网络,在市场上牢牢控制住自己品牌的供给线。以“人脉网”的优势席卷全球的直销模式在15年前“杀”入中国市场,1998年却被中国政府“一刀切”。始作俑者是谁?人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暴富”的驱动下,人脉已经演变为“拉人头”。随后,中国政府批准了10家外资直销企业转型经营,从此“店铺 推销员”成了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直销采访中,我们常常惊诧于大量直销人对行业的陌生程度;同时,我们也总是听到一些行业人士发出这样的感叹:“做直销啊,真的是越做越明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多是糊里糊涂的,做到后来,才越来越明白这个行业的一些真正概念。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明明白白地做呢?仔细想来,其根源在于直销行业在中国的低透明度、长期的灰色运作,以及来自传销时代的不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你是从事什么直销公司。”在直销人俱乐部上万的会员中,有95%的人都是直销人。记者这样问朱军生,也合情合理。“我不是一个直销人,只是一个传统行业里的技术工作者。”他的声音里夹杂着一种对个人能力的强烈自信,而这种自信在瞬间也感化了记者。  相似文献   

9.
我跟你一样,也是一个会被阳光召唤出喷嚏的人,并以此作为特长,充分加以利用:每次觉得鼻子有些不舒服,或是酝酿半天的喷嚏迟迟不肯出来,就会四处寻找光源,仰面相迎,打一个这样的“太阳喷嚏”。的确,很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直销经过漫漫15年.规范的过程一直混乱而无效。当我们一遍又一遍无助地呼唤“理性”和“规范”的时候,实际上只是治标而不治本的一厢情愿,中国直销现在最需要的是真相.中国直销业理解真相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行业集体“补钙”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独立的学术人格让陈得发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他召集的第10届直销学术研讨会可谓惨淡.但寂寞中蕴结的能量才是真正的能量.中国直销业需要这样的执著,会议结束时现场只有30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地方科技》2004,(3):16-16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整体形象的维护与提高,当初,以至现在,非法传销之猖獗,却未能引起合法直销企业对自我形象伤害方面的警惕,常言说,“一颗老鼠屎要坏一锅汤”。事实上,政府当初关闭直销大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法传销带来的恶果,是非法传销违反游戏规则。以至于安利、雅芳等直销公司倍受“株连”,也就说,非法传销偷走了合法直销的“奶酪”。正如有些媒体所说的“玉石俱焚”。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中国直销》杂志的编辑同志,你们好!我是一名直销员,最近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关于“传销罪”的事。由于之前国务院已经颁发了《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所以现在突然要在《刑法》中增加“传销罪”,令大家比较困惑,急切地想弄清楚这件事的始末?对直销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黄小邪 《世界博览》2013,(23):72-73
一提起秦勇,人们脑海中可能还是浮现出从前那个甩着飘逸的长发在舞台上激情演唱的摇滚歌手的形象.但是,如今出现在公众面前的他,已是一头清爽帅气的短发,人也更显成熟稳重.所有见到他的人都禁不住感慨:“现在跟以前的感觉确实不一样!”  相似文献   

14.
瓜拿纳、万基、富饶,这些曾经万丈雄心的企业在中国的直销市场上演绎着一幕幕内资资本进军直销的悲壮奋斗史。而现在,海王似乎也正在步他们的后尘。 这是我们在内的众多希望民族直销企业崛起的人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多少渴望庞大的中国直销市场在壮大外资企业的同时,也能衍生出中国自己的直销企业群。我们多么渴望像海王这样的民族直销企业,能早日脱困! 但仅仅有旁观者的祝愿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企业要能找到困境的症结与脱困的措施。如果我们的这组文章能对海王直销的发展有所启发,则目的已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等待优莎娜     
多少人心碎,多少人掉队。种种迹象表明,优莎娜公司有意图启动中国市场。 面对这个消息,很多人的回复都是一样的冰冷:“是啊,翘首等待的日子,把人们的心都等凉了,机会好像真的来了时,却真的有点麻木了!” 等待优莎娜,成为一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地方科技》2004,(10):88-89
作为大连保健品龙头企业,珍奥虽然也曾使用过会议销售这样的销售方式.但是本表质上仍然是一家传统企业.入选22家大名单多少令人有些意外。也许珍奥公司已经意识到了直销在保健产品销售方面的非凡渗透力,趁着立法的契机插上一足.也为什业的发展多备一条路。  相似文献   

17.
不是我想走,其实我想留。海外奔波多年的陈湛其实也渴望稳定安逸的生活,但是一颗不满足的心让他不得不继续走在路上。责任与梦想并不是陈湛与中国直销暂时诀别的最终理由,为什么一去不回头,陈湛说:“从上至下,中国直销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 从安利早期行政钻石到天狮成功系统创始人,再到美罗国际执行CEO,陈湛经历了中国直销的太多荣光和尴尬。虽然一个典型直销人因中国直销现实而不得不远走他乡,但陈湛还是对中国直销充满眷念。他希望把自己的感受都说出来,期望能获得一些关注和理解,更是期待有些改变。 看着眼前的陈湛,想起了艾青先生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直销热线     
《当代地方科技》2005,(2):76-77
问:直销法规为何迟迟没有出台?它们究竟什么时候能出台?问:只要有经济实力、品牌实力的公司都能挺进直销业,从事多层次直销吗?比如也在生产药品和保健品的海尔集团。问:双轨制是否是国家明令禁止的直销制度?为何传言中的直销法规中没有涉及直销制度方面的文字内容?问:推介我从事直销的朋友说,每个人在直销行业里都可以成功,然而我几个月来一直找不到成功的方向和感觉,我觉得他的话有误导之嫌,请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直销?是不是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问:在当前许多直销公司里,不乏“专家”、“教授”,有的人还自称是“直销科学家”,让人难辨真伪,请问这些人的名衔是自诩自封的还是国家认可的?如何整肃直销界的学术“伪”风?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临安有一家叫期音的公司也开始做卫生巾直销了”,3月10日,一位与记者相识的业界朋友在电话上告诉记者。卫生巾,这款曾被无数行业专家和直销人嘲笑的产品,现在却似乎在中国直销市场卷起了一场强劲的风暴。  相似文献   

20.
哈药集团的直销事业,仿若待字闺中的女子,始终让人感觉只可远观,而难以触碰,难见其庐山真面目。好在现在不是“旧石器时代”,而是“互联网时代”。想了解一个女子,只需要在搜索引擎里发个“人肉搜索”,无需几日,该女子的闺房秘事即可普天皆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