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小宝 《工程与建设》2012,26(3):335-337
文章以三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从街巷空间结构、街巷空间形态构成要素、街巷空间形态属性特征及街巷的比例与尺度五个方面研究三河传统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以此发掘三河传统街巷风貌的构成特征。  相似文献   

2.
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质量,从街巷景观分类入手,将其按照空间旷奥度不同分为开敞型、半开敞型、封闭型街巷景观空间。根据视觉景观评价中的7类视觉吸引元素,将街巷视觉质量的历史、功能以及美学价值作为评价标准,对3类视觉空间分别构建评价体系,利用Matlab计算视觉吸引诸要素在各类型景观评价体系中的权值,并进行排序分析,从而提出徽州传统村落街巷保护建设的重点,为徽州传统村落街巷视觉景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阳 《工程与建设》2012,26(3):341-342
位于皖中地区的三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也自成体系,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刘同兴隆庄建筑空间分析,对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从具体和抽象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特有的建筑空间关系中总结出三河古镇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街巷反映着历史城市的总体格局,同时被人们的空间体验所感知,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以福州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传统街巷为研究对象,强调景观叙事性、解析肌理与步行空间、关联社区,探索历史景观建构的策略形成街巷的整体保护。主要方法包括:通过主题显化加强历史景观叙事性,形成场所的文化语境,为大众触及、记忆;以传统路网结构的织补、重构延续传统肌理结构,赋予形成历史景观连续性、完整性的基础;重塑传统街巷空间,以尺度和界面为重点要素,考虑整体氛围的形成;作为社区的主要生活街巷,通过功能的复合、社区场所的塑造形成特色活力区,呈现历史景观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5.
街巷空间见证着村落发展的演变,是传统村落重要的构成元素.瑶里古村是该地区较为典型的传统村落.通过对其街巷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从村落整体风貌,街巷空间界面围合形式,空间尺度以及重要空间节点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其街巷空间要素的构成特色和空间特征,以期为该地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GIS技术支持,根据湖南临湘市忠防镇古镇新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其明清街景观相关内容,结合6501新景区及其明清街景观的背景,从明清街景观恢复的整体规划入手,对景观形态、景观空间序列发展和景观中单体建筑形象以至其商业作用和营销方式进行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寻求文化传承、保护历史遗存与发展商业营销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7.
过渡性地理环境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基因分析与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因视角研究受陕南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陕南古镇景观,分析其景观基因的生成环境、景观基因的分类及识别、景观基因的图形和符号表达等。结合文化地理学、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过渡性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陕南古镇文化景观呈现出南北融合及地域流变等多样性特质,体现在古镇景观的显性基因及隐性基因中。对陕南古镇景观进行基因分析和表达研究,为陕南古镇保护规划提供基因图库,并可作为传承和保护古镇文化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查和文献考释基础上,探讨福州琴江村水师旗营建筑遗存的建筑组群.从4个层面:选址、建筑类型与分布、街巷节点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分析琴江水师旗营建筑遗存的组群特征.  相似文献   

9.
对“凤凰古镇”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古镇建筑,景观,规划特点,找到保护古镇,传播古镇文化历史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江南水乡古镇的基础是水,水因子滋养着这里的水稻文化、桥文化、船文化、渔文化,形成城镇布局和建筑空间,进而酝酿了温柔秀美的江南水乡文化.文章从水因子角度,通过对太湖流域六大古镇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分析,归纳了江南水乡古镇的一般地理历史特征,并分别就地域分布的地理特征、形成类型上的特征、内部空间特征及其文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提出江南水乡古镇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回答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正面临存量精细化建设的新阶段,城市街道景观的破碎化导致了部分街道忽略了其承载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功能。以破碎环境织补和连接为理念的景观织补理论对街道景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街道景观织补理论的特征,使用金字塔场景分析网络(pyramid scene parsing network,PSPNet)分析哈尔滨市1098条街道的街景影像,并以景观织补理论为视角分析哈尔滨市街道景观质量,最终发现研究区域内建筑与天空界面的变化剧烈程度、街道围合度、线密度、建筑可视因子、步行道路、各类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的密度分布相似,均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而植物界面变化剧烈程度、天空可视因子、植被可视因子、交通标识在图像中的占比、机动车道路在图像中的占比分布相反。本研究揭示了哈尔滨城市街道景观织补理论特征的分布和内在关系,丰富了景观织补理论研究体系,以期为城市视角下街道景观织补策略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上海杭州湾北岸滨海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快,加上人口剧增,使得滨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对1994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结合Fragstats3.3软件,在确定3个时相的最佳分析尺度后,分析出3个时相的斑块级别和景观级别的景观指数,并选取了景观层次上的2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的6个镇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域的主导景观为农田景观,景观多样性较高且呈上升趋势;13年来,6个镇(街道)的破碎度增加,其中芦潮港镇的破碎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介绍关于商业步行街景观要素空间理论相关知识,从形成商业步行街消极空间的景观要素入手,探讨如何将消极因素改造为积极要素并防止形成消极空间.结合广州市上下九步行街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针对性改造措施,希望通过该案例的改造建议对我国商业步行街景观空间改造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义差别法的上海街道空间感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借助语义差别法研究上海8条具有代表性的街道的空间感知特征及其与街道的客体指标之间的关系,为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街道的客体指标主要影响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特色、氛围和形态的感知,其中,街道长度的影响力最大,街道曲折度和界面连续度的影响力次之,绿化覆盖率的影响力较弱,而交叉口线密度对空间感知基本没有影响.街道的质感、连续感、醒目感和中心感等感知较为复杂,无法为本次调查所选取的客体指标所解释;客体指标和心理量之间存在交叉影响,与客体指标预期相关的心理量和实际相关的心理量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从街道空间、沿街建筑、步行街节点、景观环境设施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昆明市的南屏街与东寺街两条历史老街在改建成商业步行街后的不同发展的原因,为此类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市发展建设中存在着五个误区:1)打通中轴线以改善北京城市的南北交通;2)破坏北京城历史上形成的街道格局,强行开辟穿城的快速交通线;3)无限制地拓宽街道,并修建仿古建筑;4)过多开避宽阔的封闭式街道;5)城市快速通道与商业等并举,导致误区的原因是主持城市规划建设的同志没有从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城市的发展,也没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旧城改造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以泉州古城为例,利用多源数据构建街道活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建立包含街道物理环境影响因素和宗教文化影响因素的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宗教建筑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宗教建筑与街道的空间关系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街道活力与街道两侧的寺庙宗祠的数量呈负相关,香火旺盛的寺庙宗祠会提升附近街道的活力,但与寺庙宗祠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寺庙宗祠入口设置广场或宽敞的步行区可以集聚人气,并在寺庙宗祠周围布置商业或与其他景点结合以形成连续的活力点,有助于提升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与CSSCI库收录的1992—2017年我国研究古镇的682篇相关论文为数据,通过引文分析软件(Citespace V)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国内古镇研究的知识图谱,描述和分析国内古镇研究的现状与热点.结果表明:发文作者核心团队不明显,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核心作者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同济大学处于核心地位,与较多机构存在合作关系,而其他机构科研能力与其相差较大;古镇领域主题随时间变化分为古镇资源研究、古镇保护与发展和古镇文化传承3个阶段,但近些年缺乏理论创新;古镇研究大致沿4个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与方法趋于多元化与多学科交叉.并从理论、视角和方法3个方面对国内古镇研究的趋势进行展望,为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古镇旅游资源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运用区域共生思想﹐探讨古镇旅游如何通过与区域关联要素的协同发展以突破困扰其发展的瓶颈。按照古镇与城市的空间关系把古镇划分为城区型、近郊型和偏远乡村型3种类型﹐进而根据各类型古镇旅游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驱动力等方面的差异﹐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线)带动下的"古镇(村)—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村)—古镇(村)"共生模式,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研究表明﹐古镇旅游要突破自身局限性﹐必须根据区域内城市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品位及与其它古镇关系等关联条件﹐选择适宜的依附式和差异性发展方式﹐促使其有机地融入区域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寻求古镇与城市、知名景区、其它古镇之间的联动互促,以谋求借势发展和区域旅游格局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