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玛湖凹陷M1井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试油产能差异大,主控因素不明.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及试油等资料,对M1井区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相、成岩相、裂缝相以及储层综合分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主要为重力流及牵引流2种成因类型,对应扇面河道、水下分支河道、泥石流3种沉积微相.可识别出弱成岩作用相、溶蚀相、压实致密相、方解石胶结相4种成岩相.沉积相与成岩相是影响该区储层的主控因素,依此将储层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弱成岩作用相、水下分流河道-溶蚀相、扇面河道-弱成岩作用相、扇面河道-溶蚀相、泥石流-压实致密相、砂砾岩方解石胶结成岩相6种岩石物理相.依据沉积相和成岩相对于储层的影响,将6种岩石物理相归纳为3种类型储层,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最好,Ⅲ类储层最差,胶结致密.该区岩石物理相与试油结果匹配好,可有效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7,(9):1505-1512
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了解盆地和研究区构造发育特征和沉积背景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西山窑组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建立沉积相标志,进行单井相和连井相综合分析,分析沉积相类型和砂体的横向展布规律;对物源进行分析,研究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适用于该研究区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白北凹陷腾格尔组储层特征和分布规律,指导下一步勘探工作。通过白北凹陷6口探井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储层物性等研究,分析了腾格尔组储层岩电特征、物性特征、平面物性特征,并利用测井曲线结合地震资料进行了测井约束反演,研究预测腾格尔组储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白北凹陷腾格尔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以砾岩、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灰岩为主,砂岩孔隙类型为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储层非均质性很强,为特低孔特低渗-超低孔超低渗储层。储层渗透率的变化主要受相带的影响,孔隙度相对较大的区带主要分布在SC1井东西两侧以及YM4井东部。研究认为在南部斜坡带发育3套储层;在北部西佰分支断层下降盘根部发育2套储层;在西佰断层下降盘根部发育3套储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西峰油田西41井区长8油藏油水分布规律。方法利用铸体薄片、常规物性、试油试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西41井区单井产能及产水率与储层物性无明显正相关关系,出水井和高产水井基本为物性相对好的储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产水率低。结论西41井区储层物性好的部分形成构造-岩性油藏,浮力对油气成藏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导致相对优质储层构造低部位出水或高含水,但构造高部位高产;物性差的储层形成岩性油藏,浮力对油水分布无控制作用,具有普遍低产水、低产油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红山嘴油田红003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新疆油田公司2010年重点开发建设的一个主力油区。该井区白垩系清水河组稠油油藏于2007年发现,目前为该区块主力开发层系;但清水河组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目前还缺乏深入了解。根据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红山嘴油田红003井区清一段主要为冲积扇扇中亚相,可识别出辫状水道、砂坝、溢流沉积等微相;其中砂坝最有利储层发育。通过分析研究区沉积微相和单井储层分类结果,结合各小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建立了该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和储层分类评价平面图,为红山嘴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MH1井区主体位于玛湖凹陷南斜坡区,作为南斜坡区重点开发区域,MH1井区目前仍存在沉积相认识不精确、储层分类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录井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及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研究。结果表明:MH1井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为一套由西北向东南发育的扇三角洲相,可识别出9个沉积微相类型,根据扇三角洲前缘的岩性分布,将前缘划分为内外前缘。根据试油资料,发现主要有利储层集中在内前缘部分。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将MH1井区下乌尔禾组储层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均为最好,为有利储层,Ⅱ类储层次之,Ⅲ类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均为最差,作为非储层类型。研究结果为MH1井区下乌尔禾组后续的评价、开发提供新的地质依据,为其他扇三角洲发育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红山嘴油田红003 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新疆油田公司2010 年重点开发建设的一个主力油区。该井区白垩系清水河组稠油油藏于2007年发现,目前为该区块主力开发层系,但清水河组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目前还缺乏深入了解。根据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红山嘴油田红003井区清一段主要为冲积扇扇中亚相,可识别出辫状水道、砂坝、溢流沉积等微相,其中砂坝最有利储层发育。通过分析研究区沉积微相和单井储层分类结果,结合各小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建立了该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和储层分类评价平面图,为红山嘴油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临南洼陷北部沙三中亚段发育一套砂质碎屑流扇体,取得了较好油气勘探成果,但该区取心井及实验分析资料较少,困扰着该区储层的定量分类评价。首先利用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物性和压汞测试,确定该套砂质碎屑流储层物性特征并将研究区储层分为Ⅰ、Ⅱ、Ⅲ三类;再以岩心物性数据作为储层分类标准,建立使用测井数据作为参数的储层贝叶斯判别函数;最后采用判别函数对研究区各井测井曲线进行储层判别分析,所得储层平面分布特征与沉积相展布特征相符。因此,采用贝叶斯判别函数进行储层判别分析与勘探实践吻合,可用于对研究区储层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观察等资料,对川西坳陷蓬莱镇组储层成岩相类型进行划分,建立成岩相测井识别标准,研究区蓬莱镇组成岩相展布、不同成岩相物性、成岩相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溶蚀孔隙成岩相、斑状溶蚀孔隙成岩相、致密胶结成岩相和致密压实成岩相四种成岩相类型;选取深浅侧向、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密度和补偿中子6条测井曲线,建立了四种成岩相的测井识别标准。以MJ102井为例实现成岩相的剖面划分;并以蓬三段三砂组的成岩相平面展布与沉积相图对比研究。揭示成岩相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且溶蚀孔隙成岩相和斑状溶蚀孔隙成岩相物性最好,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微相中。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车北地区石炭系发育火山岩油藏,其油水分布规律一直以来未能形成统一认识.利用构造、岩心、测井解释以及试油成果等资料,确定了车北地区石炭系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控制的块状油藏.通过对研究区部分井的实际数据统计分析,查明了石炭系原油和地层水性质.在对油藏精细解剖的基础之上,明确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油水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油层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同时受岩性岩相、原油稠化作用等因素的多重影响,其中原油稠化作用是研究区局部出现油水并置和倒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三肇凹陷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机制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297口曲线、5口岩芯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三肇凹陷长10区块扶余油层断层特征及活动期次、沉积微相和油水分布规律等成藏因素分析表明:T2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油源断层多为受控于基底断层继承性活动的密集带边界断层;扶余油层发育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且垂向上发育先水退后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水退最大期位于扶I组7-扶II2小层.长10区块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后在浮力作用下沿着东北向的河道砂体匹配油源断层组成的优势输导通道(断层密集带)向长10区块远距离侧向运移,又由于凹陷阶地区断层密集带说明水构造反转作用多表现为"隆中堑"特征,整体处于构造高部位,因此油主要聚集在断层密集带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永宁油田双805井区长6储层的特征及控制因素,为研究区科学有效的开采提供依据。方法在储层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测井等资料对储层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区长6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及铸模孔为主,晶间微孔、晶内微孔次之;孔隙结构复杂,排驱压力、中值压力等参数明显偏高;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较强,属于中小孔微细喉型低渗、特低渗储层。结论研究区长6储层为受三角洲控制的岩性油藏,砂体分布受沉积微相展布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复合发育的主砂带是渗透率较高区,也是油气分布富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对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滴南地区的滴南1、滴南7、滴南8等井原油与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论该区油源关系。通过对原油的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甾萜烷化合物及轻烃参数、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三环萜烷含量高,Ts<Tm,γ蜡烷含量低,甾烷中 C27、C28、C29呈反“L”形分布。滴南地区二叠系原油和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参数及甾萜烷特征与平地泉组烃源岩相似,具有亲缘关系。侏罗系原油具有侏罗系烃源岩来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泌阳凹陷王集油田Ⅲ断块油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相带变化频繁、地表水作用活跃、存在多套油气系统和测井响应复杂的断块油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方法 从地质、测井及多参数判别等方面,对王集油田核桃园组核三段的高、低电阻率断块油层、高电阻率水层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 断块区的油水分布受断层、沉积微相、储层性质、地层水等因素的共同控制,相对高电阻率油层主要分布于构造部位较高和封闭性较好的分流河道砂体中,低电阻率油层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砂体边缘部位或断层附近,高电阻率水层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结论 只有掌握了高、低电阻率油、水层的特征、成因及富集规律,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断块油层。  相似文献   

15.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沉积微相分析的精度与可靠性较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有明显的提高。方法 运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软件包,定量研究了长62分流河道微相向长61曲流河道微相演化的过程。结果 对长6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解释,识别出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结论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形成,代表了一种由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然后再向曲流河过渡的沉积演化类型。  相似文献   

16.
草古地区奥陶系潜山油藏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主要为裂缝,其次为溶蚀孔洞。草古潜山油藏具有较高的初始产能,但开发过程中水侵严重,导致储层流体性质判别和油水界面确定困难,极大地影响了草古潜山油藏的生产开发。为了更有效地对草古潜山油藏进行生产开发,首先,以成像测井标定常规测井建立了储层识别与分类标准,利用电法和非电法测井组合图版进行流体性质识别;其次,结合测井解释和试采结果确定油藏原始油水界面,并且在考虑断层和裂缝影响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单井动态油水界面预测方法;最后,叠合储层分布、裂缝分布与剩余油分布确定了开发潜力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草古潜山油藏储层可分为Ⅰ、Ⅱ、Ⅲ类;声波~深电阻率/浅电阻率(AC~RD/RS)图版和自然电位*深电阻率/浅电阻率~深电阻率(SP*RD/RS~RD)图版结合可有效区分油层、水层和干层;油藏原始油水界面深度为920 m,考虑垂直裂缝影响的油水界面计算公式能较准确确定动态油水界面;过断层的井初期含水率高,远离断层的井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平均裂缝孔隙度越高、Ⅰ类储层占比越高,含水率上升速度越快;A113、A11-9、A1-4井区具有开发调整潜力。提出的油水界面及有利区的确定方法为后期油藏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物源方向研究是沉积相研究的重要内容,物源方向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古水流的方向,控制了砂体的展布范围和延伸趋势。因此,物源方向的分析和研究对沉积相展布、储层评价及油气成藏等综合分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盆地区域地质背景、重矿物组合、砂岩厚度及沉积砂体展布特征,对松辽盆地大安沿江地区葡萄花油层进行物源分析。结果表明:大安沿江地区葡萄花油层西区受西北物源(北西、北西西两分支)控制,南山湾地区受北部物源北东向分支控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辽河油田今43断块区为砾岩稠油油藏的特点,利用该油藏的岩芯铸体薄片制作了6块微观仿真地层模型,使用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手段.借助显微镜、摄录机及图像分析技术等,直观地观察和分析研究了砾岩稠油油藏水驱油机理,以及原油粘度和储层孔隙结构对驱替机理和驱替效率的影响,分析了残余油分布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裂缝性低渗透岩性油藏物性复杂,控制因素多样,开采难度大,寻找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是该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基础。以大情字井油田黑43块为例,在对青山口组青一段储层沉积相、岩性特征、裂缝方向、低幅度构造综合评价基础上,分析了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储集特征,探讨了储层性质对单井产能的影响。分析认为,黑43区块低渗透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相和裂缝控制,剩余储量分布与构造幅度、油藏内的油水分异差别、储集层岩性变化密切相关,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生产测试等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碎屑岩潜山油藏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了以圈闭成因与油贮形态为主要依据的潜山油藏分类方案。结果表明,苏德尔特构造带布达特群潜山油藏共划分为块状单斜断块型潜山油藏、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剥蚀单斜断块潜山油藏、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剥蚀褶皱断块潜山油藏、不规则裂缝网络状褶皱剥蚀断块潜山油藏、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内幕单斜断块潜山油藏和不规则裂缝网络状内幕褶皱断块潜山油藏6种类型。研究区多存在不规则裂缝网络状潜山油藏类型,其特征是以多期裂缝构成网络状储层及受不整合面和断层影响而形成的有效裂缝网络体系。油藏内部具有强非均质性,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其宏观外部形态不完全受地层界线控制;当裂缝高度发育时,则地层连成块状,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可形成块状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