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这篇文章中,完成了高入射能、低敲出能情形下,电子入射双电离He原子五重微分截面(FD-CS)的理论推导,计算中使用了三个电子在He^ 2离子场中的四体末态波函数。所得理论曲线,除个别点之外,其形状上与最新的实验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在考虑了He原子(e,2e)过程中剩余电子对核的有效屏蔽之后,用修正后的BBK理论计算了入射能为40eV时,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电子入射离化H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结果表明:得到的理论曲线更接近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3.
考虑初道屏蔽效应,研究了低能电子碰撞H(e,2e)的反应过程.计算了共面非对称几何条件下能量为27.2 eV的入射电子碰撞H(e,2e)反应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将其计算结果与3C、DS3C和CDS3C模型所得结果及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CDS3C模型能对上述碰撞过程成功描述,改善了与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  相似文献   

4.
用3C模型和DS3C模型计算了散射电子能量为500 eV特殊几何条件下电子离化氦原子的三重微分散射截面,并把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了屏蔽效应和交换效应对截面的贡献。结果表明,末态屏蔽效应以及交换效应对三重微分散射截面的幅度和角分布均存在一定影响,并且当入射能较高时这种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5.
考虑末态波函数动量相关效应,计算了入射能量为5599eV时,敲出电子等能分享几何安排下的He(e,3e)反应的五重微分截面,并比较采用各种末态波函数动量相关下的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计算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末态波函数动量相关效应对He(e,3e)反应的五重微分截面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了He原子(e,2e)过程中,剩余电子对核的有效屏蔽之后,用修正后的BBK理论计算了入射能为40eV时,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电子入射离化H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结果表明:该文得到的理论曲线更接近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电子碰撞Li+离子(e,2e)反应微分截面中的干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修正BBK理论,计算了能量为145.6eV的入射电子碰撞Li (1s),(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TDCS),并讨论了交换,关联与干涉效应及入射道库仑场对TDCS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虑初态He原子电子间的关联效应和末态出射电子与剩余束缚电子间的关联效应,计算和分析了在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能量为5500 eV的入射电子碰撞He原子电离激发的三重微分截面(TDCS),并将计算结果与Dupre等人的实验数据及其它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定性地描述反应的过程,且初态He原子电子间的关联对TDCS的影响较弱,而末态出射电子与剩余束缚电子间的关联对TDCS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9.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用修正后的BBK理论研究了共面等能几何条件下,电子入射离化氢原子三重微分截面的结构,讨论了低能(e,2e)反应中的Rutherford散射效应,揭示了(e,2e)反应中初通道相互作用强度是怎样随入射能的增加而改变的。  相似文献   

10.
用包含后碰撞作用和极化效应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计算了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入射电子能量为50eV时He原子的低能(e,2e)反应的三重微分截面,并同实验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指出后碰撞作用和极化效应在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He原子的低能(e,2e)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共面对称条件下电子离化H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修正后的BBK理论计算了入射能E0=64.6eV,不共面对称等能条件下电子入射离化氦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所得结果与实验进行比较,符合较好.指出:对3C波函数进行索末菲参量的修正是成功的,这一修正使得BBK模型也能对不共面对称等能条件下的低能(e,2e)过程给出很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入射能量为150eV时,电子入射离化氢原子,出射的2个电子共面但速度不同,引入一个实参数将总的动能算符分成两部分:结构因子和相关因子,讨论相关因子和入射角对recoil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使用分子图形学方法设计出 2 0种 P1 2 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分子力学、PM3半经验量子化学和 Gaussian98优化 .在 P1 2 模型设计中 ,磷原子采用二、三或四配位成键方式 .为了保证得到全局最小点 ,足够数量的模型设计是必要的 .从模型优化后的能量比较可得知 ,由 2个楔状 P8共享 4个原子的 D3d结构最稳定 .大多数 P1 2 采用全部原子均以全三配位的成键方式 ,而含有二配位结构总能量较高 .大量的 P1 2 结构中含有楔状 P8的子结构 ,许多磷原子团簇由四面体 P4和楔状 P8演变生成的 ,它们是构造大分子磷原子团簇的重要的结构基元 .磷原子团簇中的平面五员环子结构较平面六员环子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4.
采用扩展离子方法研究了卤化铵晶体中自陷态激子(STE)的辐射光谱和Vk心的吸收光谱,根据变分法原理确定STE系统的最小能量及其相应的离子位移场.用赝势方法确定缺陷电子的态和能量,研究结果表明STE辐射光谱和Vk心吸收光谱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在单电子Hartree-Foek近似的基础上采用扩展离子方法研究了NH4Cl和NH4Rr晶体中自陷态激子(STE)的辐射光谱和“心的吸收光谱,根据变分法原理确定STE系统的最小能量及其相应的离子位移场,用赝势方法确定缺陷电子的态和能量,电子波函数和晶格弛豫由自洽迭代确定,研究结果表明自陷态激子的辐射光谱和Vk心的吸收光谱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6.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reactive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energies and solid surface energies is a pressing problem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surface scie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unbalanced forces doing work, a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between surface energies and interfacial energies for reactive wetting is presented. The resulting formalism has significant generality in which the equilibrium Young’s equation for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energies is just a special case. It is shown that a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at non-equilibrium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at equilibrium, and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active interfaces to equilib-rium interfaces is an inevitable, spontaneous process. The numerical range of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energies γsl for a limited,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wetting system was calculated to be 0 ≤γsl ≤γsg.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reactive solid-liquid interfacial energies and solid surface energies are presented. They are significant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weld, powder sinter, package of electronic devices, and other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issues in metallurgy.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不同参数的宏观-微观模型对超重核区(Z≥104)70个原子核的结合能进行计算,利用所得结果计算α衰变能,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新参数的结果更为理想.然后将新参数的α衰变能代入新参数的Viola-Seaborg公式,计算超重核区原子核的衰变寿命,通过对所得结果和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出研究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用变分法研究半导体量子阱中束缚极化子结合能,在计算中包括了界面声子和体声子的影响给出了束缚极化子基态能量和结合能随阱宽变化的数值结果.研究发现,界面声子和体声子对结合能的贡献分别在窄阶和宽阱情况下起主导作用,总结合能随阱宽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