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地籍管理中核心要素宗地的几何空间和属性信息具有典型的时空特性.以往宗地时空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达宗地的某一方面,对宗地所有属性和几何空间信息时空变化的表达需要加强.同时,移动对象理论在表达宗地时空变化的研究与应用还没有,且在表达多个对象间同步变化时仍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2个问题,分析了宗地时空变化的类型,提出了基于移动点对象的单个宗地几何空间和属性(单一属性和权属)信息时空变化表达方法以及基于事件的多个宗地间时空变化表达方法,并研发了地籍宗地时空管理原型系统,验证了文中提出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的新方法。首先从海量社交媒体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然后基于行为计算城市的旅游区结构, 最后分析旅游区的游客行为特征和游客客源特征,以旅游区为节点、旅游区之间的旅游流为关系构建旅游区网络, 并分析其结构特征。在对苏州市的实证研究中, 基于行为计算得到7个旅游区, 这一结果与苏州市旅游规划中的“一核一带三区”空间格局基本上一致。对苏州市旅游区的特征分析表明: 1) 古城和古镇是苏州市旅游的核心区域, 游客分散且距离远; 2) 苏州城区及附近的旅游区更能吸引跨旅游区的旅游行为; 3) 苏州旅游区网络已经形成多中心结构。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基于社交媒体数据计算城市旅游区结构和以面状旅游区为分析单元研究城市旅游的有效性, 为城市旅游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移动对象时空拓扑关系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空拓扑关系是移动对象时空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二维欧氏空间内的平面移动对象,建立基于时间片的时空数据模型。并基于点集理论定义移动对象时空拓扑关系的定性模型,表达为由9交模型描述的时态拓扑关系和空间拓扑关系的复合。同时提出其时空拓扑有效性、可计算性约束及其计算规则,进而给出移动对象动态时空特征的表达方法。该模型提出了一种移动对象时空拓扑关系的表达和计算方法,有效的刻画其动态特征,可以为移动对象数据库及其时空查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状态具有时空性,自身又具有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城市交通状态空间自相关特性,对交通管制、居民出行行为以及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阳市中心城区出租车GPS空间数据库,划分交通小区并计算各交通小区平均行程速度和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对贵阳市中心城区交通状态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时空Moran’s I指数形成良好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且随时间的推移空间自相关性呈波动式变化,工作日与休息日分时段时空Moran’s I指数变化态势明显,交通状态表现为时空集聚性强;2)局部时空Moran’s I指数高高聚集与低低聚集模式在空间上维持良好的稳定机制,高高聚集呈现城市外围区域指向性特征,低低聚集呈现城市核心区指向性特征;3)工作日与休息日早晚高峰时段各种类型区分布格局保持高度共轭协同,仅有小部分区域出现异质情况;4)时空Moran’s I指数时空聚集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由弱聚集向强聚集,再向弱聚集状态转变。在高峰时段表现为强聚集趋势,在非高峰时段聚集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的过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异是以城市区域的向外扩张为显著特征的,借助与GIS的空间应用模型,从空间发展、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运动变化规律,提高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从时空变化两个方面做深入研究。用GIS空间分析模型从时空变化的角度研究城市扩张的规律,从而探索城市空间变异的内部机理,具有较高的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问题突出,相关研究需求日趋迫切. 分别从降水时空变异性、下垫面空间变异性、人工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系统阐述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城市水文与水动力过程研究进展,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城市水文与水动力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当前研究的挑战与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城市水文学与水灾害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矢量数据和拓扑关系的景观要素空间关系研究方法,介绍了应用GIS技术计算景观要素空间联系度指数和空间关联度指数的方法,并以厦门市为例,从土地利用视角对景观要素空间关系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期间厦门市景观要素存在明显分异的空间关联格局且总体趋向交错分散,反映了区域城市发展和地域开发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围绕建设用地扩张和农田变更的空间邻接特征变化,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城市功能区划分大多依靠人工完成,且未充分使用城市中时空数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语义挖掘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案.首先,选取某城市矩形区域为研究样本,并以建筑物为划分依据将研究样本划分为有效的基础区域;然后,对各基础区域内的新浪微博位置签到数据及POI(Points of Interest)数据进行时空语义挖掘,采用狄利克雷多项式回归(DMR)主题模型生成区域的功能性向量;最后,通过向量聚类,依据POI类别比例完成区域的功能性识别.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案相比基于POI密度的k-means聚类方案和基于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DA)主题模型的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位置签到数据所表征出的人们活动模式可以揭示城市功能区之间的差异,在城市地理空间分析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从社交媒体大数据中提取个体旅游时空行为, 再基于海量旅游时空行为挖掘群体城市间移动模式的方法。采集4000多万条到访过苏州市用户的全球地理微博, 从中提取88270条旅游时空行为轨迹, 识别出5类36种城市间旅游移动模式。结果表明, 提取的移动模式符合LCF理论模型; 除简单移动模式外, 还存在更加复杂的复合移动模式。基于大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更精准的旅游移动模式, 有助于旅游管理者了解游客动向及偏好, 调整目的地营销策略, 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效标准的时空数据库系统需要精确、适当的仿真数据集模拟移动物体的特征行为,而现有的时空数据生成器都忽略移动物体的运动都是受限运动,是基于网络的运动。研究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时空生成器。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在城市间高速流动,区域内城市的空间联系逐渐加强.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目前基于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人口流动的分析具有迟滞性,因此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经济带的12个一线城市人口流动数据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联系度强度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弱,长江经济带城市人口流动量存在帕累托分布的“长尾分布”特征.长三角城市圈城市人口联系度高于武汉市城市圈和成渝城市圈,约为后面两个城市圈的2倍,区域地位优势明显.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中心度分析,发现长江上、中、下游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中心,长江上游主要以成都与重庆为区域中心城市,呈现双核心的空间结构;中游地区主要以武汉为中心,呈现一点多极的空间发展布局并有典型的“小世界”空间网络特点;下游主要呈现多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3.
从城乡一体化概念出发,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探讨了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在分析嘉兴市城乡空间特征及城乡空问一体化规划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市域城乡空间一体化结构方案。即形成由主城-副城-新城-卫星镇-乡镇社区-乡村社区组成的城乡网络结构,并对支撑该结构的城乡交通网络作了进一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是城镇化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为准确把握广东省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使用Voronoi图空间组织方法和加权Voronoi图空间分割方法,以城市综合实力为质量属性,统合考察城市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关系,对广东省县级以上城市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吸引范围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广东省城市发展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2)在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上,广东省形成了全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一般性城市4个层级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3)从城市吸引范围分析,广东省部分城市存在同城化发展现象,其中广佛和潮汕同城趋势明显;(4)广东省城市的综合实力与其空间结构等级间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因此应该进一步明确实力强等级低的城市的区域定位和职能定位,同时加快综合实力较弱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5.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是城市科学研究中较活跃、成果较丰富的领域之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北疆区域城镇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并提出了强化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二级城市、协调行政管理、合理进行区域规划、构建网络型城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基础设施的空间结构、产业组合的空间结构、人力资源组合的空间结构及景观组合的空间结构等内容。企业网络是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微观基础,价格机制是形成和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力量。数字城市的企业网络与空间结构有新特点,数字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方向和路径存在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中心城市等级划分及其空间联系测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运用多种方法对甘肃省中心城市的等级及其空间联系作测度分析,指出了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首位度大,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缺失,各级中心城市空间联系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呈典型的线性分布,交通指向性强,主要分布于以陇海兰新铁路、国道312线、109线为主的发展轴线上.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19.
针对山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存在中心城市布局不合理、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不健全与城镇职能结构单一、交通轴线网络结构不完善的特征,提出中心城市合理布局、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调整与职能结构优化、交通轴线网络结构完善的三大策略,促使山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改变,并进而提出山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化模式,由现在的“K”字形空间格局逐渐向“大”字形空间格局和“叶脉式”空间格局转变.  相似文献   

20.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